天长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6-03-09 00:00
    【字体: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9日在天长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朱大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和2015年工作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天长发展很不平凡、卓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三个天长”、奋力实现“两个冲刺”的目标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测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271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4%,镇级财政收入全部超过1000万元,其中超亿元的镇3个,超5000万元的镇4个;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台阶,接近13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倍,其中仪表光电缆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98.1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年均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77.4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年均增长15.7%。五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前十,在滁州市连续多年保持综合考核第一的位次;2012年在全省一类县考核中排名第五,在皖江示范区和省级开发区两项考核中均排名第一;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连续10年进入中部百强县行列。

      五年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9.1%,比“十一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工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占GDP的比重达62.2%,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4个百分点;实施工业投资项目 1100个,完成投资36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410家,亿元以上企业1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7家,50亿元以上企业2家,在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7家。五年新增民营企业5807家、个体工商户14485户,民营经济占比达77.5%,民营经济发展连续两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10个镇获批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3个镇获批省级产业集群镇示范点。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新世纪国际大酒店、天发广场、国际汽车五金机电城等一批三产设施建成使用;创成2A级景区4处、3A级2处,铜城镇龙岗社区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推进全省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试点建设,物流快递公司达20多家;获批全省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五年净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62家,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达74.6万吨,实现“十二连丰”,两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14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2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在滁州县级率先突破百亿大关;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93家,五年净增36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8家,荣获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县;成立全国首个家庭农场,登记注册家庭农场达509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土地流转面积4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1%;农业“三品”总数达131个,是“十一五”末的4倍,龙岗芡实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6.5%,插秧机保有量全省县级第一,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五年来,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组建交投、综投、供投等政府融资平台,天长农合行改制农商行,民生村镇银行、兴业银行2家支行投入运营,小贷公司发展到5家,通过政府融资平台累计融资90.3亿元,市内金融机构实际新增贷款累计94亿元,获批全省金融生态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和省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巩固基层医改成果工作得到国务院医改办肯定;在全省率先实行“三证合一”、“一证一号”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公务用车、营改增、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等领域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力打造园区承接平台,天长经济开发区扩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编制千亿园区等发展规划,荣获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十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创新型园区、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等称号;秦栏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铜城、汊涧、杨村、金集等特色园区加快扩容升级;五年来各类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700家。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300个,到位资金超过450亿元,利用外资6.7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的4倍、3倍、4倍。对外贸易继续领跑全省,从事外贸生产企业超千家,其中有进出口自营权企业857家,比“十一五”末净增加40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6%。

      五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编制城市发展总体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天长-六合地区协调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等8个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成14个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村庄布点规划、26个美好镇村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新一轮城市大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70亿元,实施城建重点项目231个,竣工167个,新建、改造市政道路总长200多公里,新增园林绿化面积320万平方米,红草湖湿地公园、滨河公园荣获安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是“十一五”末的1.2倍。开展“三治三增三提升”、“三城联创”等活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连续三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开展“三镇联创”,秦栏创建为全国文明镇,创建省级文明镇1个,省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村3个。加快推进美好镇村建设,累计投入美好镇村建设资金6亿多元,完成26个示范村建设,荣获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扎实推进“三线三边”综合整治,S205和S312天长境内实现全线绿化、亮化、美化。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宿扬高速天长段开工建设,完成釜秦线、天东线改建,天长“四门”出入口道路形象大为改观,完成16条总长168公里县乡道改造、130多公里村级循环路工程,完成天然商贸码头一期等3个码头工程,累计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亿元;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2.6亿元,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金奖等称号;建成110千伏庆祝等5个输变电工程,完成341个农网升级改造项目,累计投入电力设施建设资金4.9亿元。推进通讯基站、有线无线宽带、3G、4G网络等通讯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3亿元。生态环境显著改观,新增造林面积17.7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个,省级森林村庄28个,森林覆盖率达12.93%,比“十一五”末提高了6.72个百分点。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天长经济开发区、秦栏、铜城、杨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节能减排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实施矿山复绿行动,关闭矿山企业20家。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四类土地”集中清理,荣获全国第二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省“双保”工作先进县等称号。荣获全国文明生态先进市,永丰等3个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大通等6个镇创建为省级生态镇,李坡等13个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村。城镇化率达59.2%,比“十一五”末提高14.2个百分点。

      五年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累计实施153项(次)民生工程,投入民生工程资金42.8亿元,其中市财政配套9.1亿元,荣获全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称号,在滁州市保持第一位次。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再就业工作,累计新增5.3万个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五大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均超额完成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疗大病保险,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救助标准。建成保障性住房12229套,总面积达81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869户、渔民上岸工程915户。新增养老床位1945张,发放高龄补贴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1890万元。发放送温暖资金1500万元。老民师、老村干等八类“老字号”群体补助全部足额发放到位。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完成校安工程、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校车运营模式成为全国首推模式,高考本科达线率保持滁州第一,职教中心创办为天长市工业学校,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连续25年举办科技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批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连续14年获批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荣获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天官画、孝文化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创建为国家一级馆,档案馆创建为国家二级综合馆,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农民歌会走进天长桑园村文艺演出,通过第三次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核,被列为省级首批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试点县。保持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获批全国阳光计生示范市,连续4年荣获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称号。连续举办5届茉莉花体育节,荣获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市。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万多户,稳步推进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省首家乡镇数字影院在秦栏开映。开展烈士公祭和省级双拥城创建活动,新公墓投入使用。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成功创建为省级首批残疾人工作示范市。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好人总数达8人,安徽好人3人,滁州好人42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天长创建,建成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全省第一家县级公安机关DNA实验室;“六五”普法和法治创建工作荣获全国先进,社区矫正工作荣获全省示范市;顺利完成新一届村(社区)委员会换届工作,西湖、园林两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信访形势总体平稳;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荣获全国首批餐饮安全示范县、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县等称号;全力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宗教、国防动员、防震减灾、气象、外事侨务、科普、工商联、红十字、共青团、工会、妇女儿童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业绩。与“十一五”末相比,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翻了一番多,网购总量、人均汽车保有量、人均存款等指标位居全省县级前列。

      五年来,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以省委第一巡视组巡视天长为契机,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整治“四风”顽疾,认真抓好巡视整改意见的落实。修订政府工作和议事规则,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编制政府、镇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在全省率先试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锁定权力运行边界。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议案7件,人大代表建议262件,政协委员提案322件。自觉践行严实工作法,严格执行“一月一安排一调度”的政府工作推进制度,完善镇街和部门目标绩效考核,严格问责问效,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效能。五年开展督查督办1200多次,通报批评责任单位255次,184人被问责。完善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完成七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作,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大楼投入使用,进驻行政审批及服务部门32个、中介机构10家,进驻项目421项,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位列全省县级第一,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统一编码被评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在全省推广使用。高度重视社情民意,五年办理市长热线6812件,市长信箱7037件,网络舆情16435件。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着力打造法治、效能、廉洁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反腐倡廉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天长奋力爬坡过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较好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画上圆满句号。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1.3亿元,同比增长10.7%;规模工业增加值201.6亿元,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292.4亿元,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增长12.2%;财政收入37.55亿元,增长10.2%;外贸进出口总额9.18亿美元,增长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50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0元,增长12%。

      (一)坚持主动作为,力保经济企稳回升。精准施策,制定“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十大工程推进方案,出台一企一策抓“调转促”的具体措施。开展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措施专题研究,确立重点扶持的“1+4”产业导向。出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30条”、优化金融环境“18条”、鼓励企业上市等政策措施,及时兑现扶大扶强、内外贸、集约化用地等各项奖扶资金9700多万元。与徽商银行签署城镇化1号基金融资项目协议,一期6亿元资金全部到位。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调转促”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的续贷过桥资金,扶持企业21家,累计续贷达亿元,资金周转率达2次;开展“税融通”、“江淮之星”私募债、“道德信贷”、小微企业“易信贷”等金融业务;天振担保公司注册资金扩大至2.18亿元,在保余额7.3亿元,政银担合作担保业务规模超过4亿元;市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6亿元,比年初净增加32亿元,增长20.5%,加上市外金融机构融资,实际新增贷款近60亿元。新增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上市程序,5家企业完成股改,禾益化学进入创业板上市辅导期,鑫发铝业签订中小板上市辅导协议。全省县级首家海关机构——滁州海关天长通关监管中心获批设立,蓝德集团自用型保税仓库获批,顺利通过出口玩具国家级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考核现场验收。全年工业用电量增长9.8%,高出滁州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位居滁州第一。重组企业帮扶中心,成立专业帮扶工作组入驻困难企业,加大对实体经济帮扶解困力度。

      (二)坚持项目带动,力促产业转型升级。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谋划编排重大项目238个,总投资1512亿元;重点推进打造国家级仪器仪表电缆制造基地等十大项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获批国家投资和省补助项目资金2亿元,争取专项建设基金获批资本金2.5亿元,位列滁州市各县市区前列。全年实施总投资190亿元的工业投资项目230个,完成投资83亿元,列入滁州市重点调度的18个亿元项目提前竣工投产,天康集团新能源汽车、蓝德集团数控机床、远东安缆中压电缆、强强实业仿真丝面料二期、缸盖公司新型高端缸盖、佳诺威木业高密度纤维板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3家,亿元以上企业14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达70家,占滁州市的41%,实现产值212亿元,增长18%,首次荣获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称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总数达51家,实现产值535亿元,增长10%;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总数达4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总数达18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总数达1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总数达5件。千秋时代广场、唐城、永福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建成投运,天长电子商务产业园、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天长服务中心开业,中国网库天长仪表线缆电子商务基地项目落户,新增限上企业11家,服务业增加值67.7亿元,增长11.1%。新增现代农业示范区3家,永丰现代农业示范区、圣丰生态农业园分别入选滁州十大精品示范区、滁州十大重点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29家,土地流转面积4.5万亩,农业“三品”11个。

      (三)坚持招大引强,力助园区扩容增效。建立招商谈判与决策分离机制和统一协调的项目预审准入机制,修改完善招商引资评价办法,坚持重大项目市领导带队出征、牵头联系制度。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6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26亿元,完成滁州市“双百行动”下达任务,保利协鑫200MW太阳能电站、上海电气生物质发电、秦轩汽车配件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户天长,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全力打造园区承接产业主阵地,修订园区奖补办法;天长经济开发区推进四期路网一期工程建设,实现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税收收入15.8亿元,申报国家级开发区、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等工作加紧推进;秦栏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类项目15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税收收入1.1亿元;铜城镇精细化工集中区更名为天长市化工集中区并获批扩容1.83平方公里,汊涧、杨村、金集工业园及其他镇街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两区多园”新增框架总面积5平方公里,新增入园企业300家,园区内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

      (四)坚持城乡同治,力推城乡一体发展。组织实施56项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完工项目20个;完成新河中路等道路3公里杆线入地工程,安装主次干道中央隔离护栏8公里、机非隔离护栏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70万平方米,新建城市绿道10公里;建成全省一流、集人防、城管、水利、气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人防综合应急指挥通信平台;加大重点地块征迁拆违力度,征收房屋面积6万平方米;完成第五轮城市环卫市场化运作,市区清扫保洁面积达567万平方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首次考核位居江淮片第一;顺利完成全国文明城市首次年度测评。铜城镇入选全省美丽宜居小镇;推进头墩等10个美好镇村中心村建设,长山村获批全省绿色村庄示范试点村庄;建成全省首家美好镇村分布式光伏电站,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脱“壳”;推进“七位一体”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全省首批完成农村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S312天釜线绕城段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宿扬高速天长段完成工程量的70%以上。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546辆,连续两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目标。

      (五)坚持民生为本,力办惠民十件实事。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基本完成,实施市区道路贯通工程:打通新河南路、永福西路、二凤中路、秦栏南路、平安南路、万寿南路、天佳南路、金集路等8条断头路,完成新河中路黑色化改造,炳辉中路、炳辉东路建成部分路段,新河北路改造完成80%的工程量。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和保洁一体化:市财政安排农村环卫专项补贴3000万元,基本实现农村环卫保洁全覆盖、常态化。推进市区街心公园和停车泊位建设:建成同心北苑北侧游园等10个街心公园和309个停车泊位。开工建设白塔河新河口大桥、铜龙河口龙岗大桥:分别完成工程量的65%、80%。实施覆盖8.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成。实施村村通道路路网化工程:投资4000万元,完成120公里的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建设。实施平安城市视频防控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开展基础开挖、杆件安装、通信和用电线路接入等工作。新建市区垃圾转运中心,关闭市区所有垃圾中转站:市区垃圾转运中心投入试运行,市区5座小型中转站全部停用。启用新客运中心,新建公交始末站:客运中心投入试运行,公交始末站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启动千秋乐菜市场、南城河菜市场搬迁改造:千秋乐菜市场正在施工改造,南城河菜市场开展征收拆迁工作。

      各位代表,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开放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所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为天长在新的平台上实现更大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上马了一大批强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办成了一大批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获得了一大批多年来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崇高荣誉,既内增信心,又外树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坚强领导、总揽全局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破难奋进、接力拼搏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天长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天长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缺少牵动性强的大项目,改革成效有待进一步释放,发展后劲和活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手段不多、能力不足;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运行困难,金融领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仍有不少欠账,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尚有部分未能达到序时进度要求,统筹发展、改善民生任重道远;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依然艰巨;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不强、执行效率不高、责任担当不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天长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和发展同在。从宏观形势看,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但是,国内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的韧性、空间、动力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支撑经济增长实现中高速的基本潜力和条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逐步落地生效,必将有力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区域发展看,“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实施,长三角加速一体融合,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皖江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调转促”行动计划、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面推进,为我市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一轮机遇。从天长自身看,经过多年发展,全民创业基础更加牢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基础设施快速改善,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催生了更强劲的发展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未来五年我市完全能够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更快发展、率先突破。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定必胜信心,奋战“十三五”,寻求大发展,实现大变化,促进大跨越。

      根据中共天长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着力“四个提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提升党建工作力度),把天长打造成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崛起区、城乡统筹先行区,努力在全省县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四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四项指标在201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实现“两大目标”(全国冲百强、全省进前三);经济增长速度全省前列,滁州领先,地区生产总值超560亿元、冲刺6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传统产业产值分别超千亿元,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天长经济开发区争创为国家级开发区,培育一批跻身全省前列的经济强镇,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调转促”的排头兵。具体目标为:

      ——经济总量扩大。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l.3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800家,产值超20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

      ——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调整到9:66:2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60%,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60%,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00件。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

      ——城乡一体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以上。实现城乡规划全域统筹,城乡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功能品质显著增强、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区建成生态宜居新城,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4个镇分类打造成为经济强镇、特色小镇,49个中心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全面完成上级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天数占比达99%,区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3.5%以上。

      ——人民生活幸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人均收入高于全省、接近苏中水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依法治市全面推进,社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重点要把握和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转型升级,在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突破。突出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新兴产业规模企业达200家,仪表光电缆产业产值超500亿元,电子元器件产值超200亿元,机械制造、医疗器械、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超100亿元。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到2020年,主板上市企业总数达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达15家。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计划,力争到2020年,建成2-3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粮食总产力争达到80万吨,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家,省级示范园区2家,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60亿元。把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到2020年,培育3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家超50亿元企业,4家超百亿元企业,争取10家以上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100强,1-2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00亿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力争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达10件,安徽省著名商标达70件,安徽省名牌达30个,品牌经济比重超60%。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创新。紧扣“互联网+”发展脉搏,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争创全省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二)聚焦城乡统筹,在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突破。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实施全域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和“多规融合”。深化“三治三增三提升”,推进老城区改造升级、新城区配套建设和园区产城一体,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到2020年,城市规模框架达35平方公里。大力实施镇域经济振兴和美丽新镇建设工程,促进镇域主导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所有镇级财政收入超3000万元,一半以上的镇超亿元。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战略转换,在全省率先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加快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宁淮铁路、三洋铁路、宁天城际二期、滁扬高速天长段等一批重点道路项目;加快航道、港口码头建设,按照四级通航标准推进白塔河航道升级;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统筹推进城市防洪、治涝、中小河流治理、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电网结构。推进宽带网络、光纤网络建设和三网融合。推进天然气资源的要素整合,实现城镇管道供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三)聚焦生态文明,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标本兼治,加快生态建设提标扩面,打造秀美宜居天长,真正做到“保护一湖清水,呵护一份绿色,共创一片蓝天,留住一缕乡愁”。严格生态空间管控,重点加强对高邮湖、金牛湖等水源地的保护。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多渠道推进秸杆综合利用,有效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净化处理能力。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建立环境事故处理和损害赔偿恢复机制,健全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塑造生态文明风尚,扎实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市、镇、村等各类生态示范创建。

      (四)聚焦互动融合,在落实开放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度对接“长三角”,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促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联动共享;推动与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推进与江北新区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等高对接、产业体系融合互补,谋划建设金牛湖新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到2020年,打造3-5个年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产业集群和基地,建成安徽跨境电子商务基地,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达300家以上,其中进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20家,超亿美元企业3家以上。加快推动园区扩容升级,到2020年,各类园区框架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2800家。实施精准招商,制定主导产业招商目标企业导引图,重点瞄准世界、国内500强企业和知名民企,积极引进主导产业关联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引入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以及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力争五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0个。

      (五)聚焦群众关切,在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突破。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全覆盖、促均等、补短板、提水平的基本要求,以全面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提高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加大民生投入,坚持每年为民办一批实事。扎实推进居民就业和收入倍增,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完善社会救助、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巩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成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支持老年大学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传承弘扬孝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施居民健康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素质,打造好人天长、法治天长、诚信天长。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滁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突出壮大工业经济,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和社会和谐稳定,以更加严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十三五”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财政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致力增强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强化企业精准帮扶。坚持把保企业、稳运行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落实中央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组合拳”。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研判和预警。破除门槛和障碍,帮助企业剥离不良资产、盘活沉淀资产,推动困难企业重组再生,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落实重点骨干企业“调转促”一企一策,推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强化银政企对接合作,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与金融机构开展产业基金合作,拓宽企业有效融资渠道。开展好“税融通”、“易信贷”、“道德信贷”等金融业务,发挥好续贷过桥资金作用,进一步提高天振担保注册资本金,政银担合作担保业务规模扩大到5亿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出台房地产鼓励政策,激励农民退宅进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狠抓房地产去库存,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全面深化国地税合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着力解决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把经济增长的潜在速度释放出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度管理,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全面实施“一证一号”。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非禁即入”,运用PPP等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提高城投、交投、综投、供投等政府融资平台运作能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三权”登记颁证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积极创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全面推进政府性债务预算管理、供销社综合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各项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与行业内著名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智能仪器仪表研发平台;与著名高校合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创客”培养工程,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600亿元。创新企业经营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本地家族企业向职业经理人模式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训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500人次,通过职教中心订单教育为企业提供3000名高技能蓝领工人。实施“创牌创区”行动,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市、省质量强市创建工作,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安徽省著名商标5件。推行海关、检验检疫服务一体化和通关便利化,支持企业申请设立公用型或自用型保税仓库。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千方百计稳住有效投资和实体经济基本盘,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领域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形成项目建设滚动发展态势。全年谋划编制千万元以上项目850个,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60个;年内实施重点项目96项,总投资38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3.9亿元,完工项目35个;积极争取一批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认真组织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资本金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注入项目建设。强化招商主攻大项目、好项目,编制产业招商目录、产业基地地图册,加快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到位资金130亿元以上。抓紧补齐一批长远性、公益性、短板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宿扬高速天长段、釜秦一级公路绕城段建成通车,争取滁扬高速天长段、S205/S410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推进3条县乡道改造、4座危桥改造加固、铜龙河维护性疏浚等工程建设,全年交通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白塔河新河口大桥、铜龙河口龙岗大桥建成使用,实施新白塔河治理二期、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重点县等一批水利工程,全年水利设施投入1.2亿元;开工建设220千伏护桥、110千伏沃公输变电工程。

      (二)致力调整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全力提升工业经济质效。结合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做大规模,推动光伏企业复产扩产,创建1家省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全年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230亿元;推动仪器仪表、电缆、家电及元器件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优化产能结构,争取获批国家级智能仪器仪表基地,力争传统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争取A股上市企业实现零突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以上。力争全年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不低于100亿元,列入滁州市重点调度的18个亿元项目竣工投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家,亿元以上企业10家。

      全力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完成商业网点规划修编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优化商贸集聚区布局。实施国际汽车五金机电城三期、文化艺术中心、南市区中医院扩建、综合运输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推进龙岗古村落(抗大八分校旧址)旅游综合开发、高邮湖环湖旅游风光带、金集草庙山养生度假基地等项目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编排串并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平台作用。提升天长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水平,完成二期50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建设,推进中国网库天长仪表线缆电子商务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信息消费试点市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继续推动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软件和服务外包、结算交易、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业态发展。力争引进1-2家第三方物流企业,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5亿元。

      全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专用粮食绿色品牌基地、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一批农业项目,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步伐,永丰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大通、杨村争创省级示范区。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和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家庭农场50家,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粮食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128亿元。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农业“三品”8个以上,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

      全力筑牢园区集聚平台。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实现园区特色彰显、产城一体、错位发展。天长经济开发区加快四期路网范围土地及房屋征收工作,力争四期路网一期工程竣工,推进综合服务中心、商住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与六合开发区合作共建机制,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达600亿元。秦栏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电子产业升级、光伏产业整合,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铜城、汊涧、杨村、金集4个特色园区及其他镇街工业集中区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市场细分、产品错位”的理念,推进特色化、集约化发展,提升镇域经济总量。全年各类园区新增入园企业230家以上。

      (三)致力城乡一体,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质内涵。以“一尊重、五统筹”为指导,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启动燃气、抗震防灾、东城区二期控规等规划编制,争取列入“多规合一”省级试点。实施60个续建、新建重点城建项目,当年完成政府主导性投资20多亿元,完工项目30个。加快推进天康大道黑色化改造、东市区路网、城南新区二期路网、背街小巷治理等一批项目;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整治城市防洪易涝点,推进银定河、港口排涝站建设,谋划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按照“不见裸土、不见渣土、不见污水、不见纸屑、不见破损”的标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治理能力;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确保通过二次测评;完成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出台市容管理社会监督办法;推进杆线下地和机非分离;实施生活垃圾异地焚烧处置工作;启动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实施绿化提升工程,新增绿地面积70万平方米;启动省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市创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推进全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提高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向集镇集聚。按照“两治理一加强”的要求,全面开展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逐步打造一批产业鲜明、内涵丰富、特色彰显的风情小镇。同步推进龙岗社区等7个布点中心村建设,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彰显个性、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村庄。持续开展“三线三边”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培育村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排污企业。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把项目环评、能评准入关口,加强重点领域能耗监管,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治理行动,抓好秸秆禁烧常态化和综合利用。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行“河长制”。完成年度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任务,新建、提升森林长廊示范段5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2个。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土地执法监察,确保通过年度卫片执法检查,力争通过全国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复核验收。

      (四)致力共建共享,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完成民生工程年度任务。完善城乡社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力争城乡医保“两保合一”。落实各项创业就业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新增就业人数5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开展好助困、助医、助学、助残、助孤行动,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不少于1000户,探索通过购租并举实施征迁安置货币化。加快医养融合发展,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力争新建2-3家民办养老机构。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优化教育布局,坚持学前、义务和职业教育并举,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均衡挂牌督导示范县、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市和全省教育强县。加快卫生、计生职能整合,强化基础卫生技术服务功能,落实计生工作新政。编制天长孝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划,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争创国家级科普示范市。办好第26届科技节和第六届茉莉花体育文化节。做好残疾人扶贫攻坚工作。强力推进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抓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协调推进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基层人防、防震减灾、外事侨务、工商联、红十字、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档案等各项事业发展。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天长建设,加大对治安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的严打整治力度,完成“平安视频”防控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完善110服务联动系统。启动“七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依法治市、治镇、治村活动,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加大依法治访力度,加快推进信访信息化应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社区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抓好小作坊、小餐饮等场所整治,推进网格化监管和“四员”制度,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做好各类市场专项整治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致力提速增效,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着力解决懒政、怠政和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等突出问题。勇于担当尽责、敢闯敢试,敢于直视矛盾、攻坚克难,把心思和劲头放在苦干实干、争创一流上,切实做到想干事、会谋事、敢担事、能成事。加大对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程、重点工作的督查力度,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完善行政问责问效机制,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和人员,实行责任倒查追究。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理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加大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认真做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强化权力公开运行,深化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公开,主动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

      进一步强化勤政廉政。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争当“四个自觉”模范。以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为准绳,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作用,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行政性经费支出。

      各位代表,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代表市政府郑重承诺:2016年政府继续为民办十件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1、完成城市备用水源地规划,开工铺设备用水源管道。

      2、实施合群渠、二凤渠环境整治。按照保持原生态的指导原则,实施“两渠”黑臭水体和沿岸环境治理,提升沿岸绿量,增加东市区居民休闲场所。

      3、实施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完成500户左右棚户区改造目标,启动1-2个老旧小区改造。

      4、实施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工程。年内建成50个站点,投放1000辆公共自行车,方便和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5、打造城市出入快速通道。优化改造千秋大道、纬一路部分交叉路口,实行渠化通行,解决进城红绿灯多、通行缓慢问题。

      6、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成农村道路网化工程100公里以上。

      7、实施烈士陵园园林化改造。在烈士陵园内新建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展列馆,将烈士陵园改造提升为城市中心开放式园林,供市民瞻仰。

      8、继续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在市区再建设5个以上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不少于300个,逐步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

      9、为全市参保居民中的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免费发放基本治疗药物。

      10、建设公共区域免费WIFI。选择3个以上城市人口密集的办公区、商业区开放免费WIFI资源。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既满怀信心和希望,更倍感责任和压力。让我们在中共天长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凝聚共识,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为精心描绘中国梦的天长美丽篇章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