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5-06-01 00:00
    【字体:打印
     

    政府工作报告

    —— 2015318在天长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代市长  朱大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趋优的良好态势,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一类县继续处于领先位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4亿元,同比增长11.3%;财政收入34.1亿元,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187.8亿元,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266.5亿元,增长22.3%;外贸进出口总额8.7亿美元,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1亿元,增长13.1%;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65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增长12%。特别是打造千亿天长和冲刺全国百强取得重要突破,工业总产值达1100亿元,成功冲入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行列。

    (一)坚持转型升级,产业体系在集聚发展中不断完善

    工业经济日趋壮大。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了总投资117亿元的248个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建成投产项目80个,列入滁州市调度的24个亿元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天大FFS重包装、天康特种车辆、蓝德数控机床、今麦郎饮品扩建、远东安缆核级电缆、金佩卡特彼勒高端发动机缸盖、华林铁氧体磁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模企业52家,总数达368家。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家,总数达86家;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3家,总数达15家;蓝德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天大集团等4家企业进入安徽民企百强。获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总数达43,占滁州市近1/3;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总数达7家;新增1家院士工作站,总数达3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总数达13家;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总数达3;新增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3家,总数达9家。新兴产业总产值达35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456亿元。

    三产业态日益繁荣。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国际汽车五金机电城、千秋时代广场、天然物流园、永福农产品批发市场、客运中心、南市区医院等一批服务设施建成使用或即将建成。加快培育了一批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被列为全省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8家,天康医疗被认定为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长兴玩具、双丰文化入选安徽民营文化企业百强,益民物流园成功申报4A级园区,注册物流企业达84家。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试点建设,镇村两级农家店覆盖率达98%。创成3A级景区2处,铜城镇龙岗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实现滁州 “零突破”。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21家,总数达114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3.5亿元,在滁州市服务业考核中获得第一名。

    农业基础日渐稳固。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完成了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等9项重点水利项目,粮食总产69.6万吨,实现“十一连丰”,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银奖。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达11家,永丰、大通、杨村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初具规模。4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位居滁州县市区之首;全年新增省、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总数达31家;新增农业“三品”15个,总数达120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2万亩,总数达4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6%;新增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62家,总数达397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5个,总数达672个,其中新增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1家,总数分别达到6家、5家;农机化率达86.4%,插秧机保有量保持全省县级第一,万寿机械4款插秧机列入国家推广目录。

    (二)坚持招大引强,园区建设在承接转移中加快推进

    园区支撑力稳步提升。天长经济开发区加紧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申报工作,全面启动四期路网建设,框架面积达22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460亿元,税收收入12.47亿元,被评为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十强、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省创新型园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秦栏经济开发区完成了三期路网及配套工程建设,框架面积达6.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140亿元,税收收入1.03亿元。铜城、汊涧、杨村、金集4个特色工业园框架面积达21平方公里。其他10镇街工业集中区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框架面积达21平方公里。全年各类园区新增框架面积5平方公里,总面积超70平方公里;新增入园企业近300家,总数超1400家。秦栏、铜城、冶山入选全省30个产业集群示范镇。

    招商牵动力明显增强。制定做好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意见,修订了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开展招商“三百行动”和“招商引资提升年”活动,保利协鑫光伏电站、上海电气生物质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签约,光华果园生态农业、成泰药用机械设备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亚太水处理、佳诺威木业等一批新增长源项目建成投产。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7个,到位资金1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53.6%

    (三)坚持城乡同治,人居环境在扩容提质中持续优化

    城市功能显著改善。《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通过省住建厅评审,编制了《六合-天长地区发展协调规划》、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突出老城改造和新区拓展,实施88个续建、新建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37亿元,完工项目31个。启动城市绿道提升,打通了学府路Ⅰ标段、仁和北路、园林路等“断头路”,推进了“两横八纵”4平方公里的东市区路网建设,人防应急指挥中心、金融综合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完成房屋征收面积150万平方米。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施了市区环卫市场化保洁第五轮招标。巩固拓展“三城联创”成果,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和省文明城市示范市。城市建设实现“三五年大变样”目标,城市框架达35方公里。

    镇村面貌显著改进。启动14个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了《天长市村庄布点规划》,将全市中心村压缩至49个。整合各类资金3亿多元投入美好乡村建设,首批6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桑园、高巷、便西等第二批10个示范村建设,实施了石梁镇土城自然村整治示范建设,荣获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全力推进“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完成国省道两侧房屋外立面改造,S205S312天长境内实现全线绿化亮化、美化开展了“三镇联创”,秦栏荣获全国文明村镇,杨村获批省文明乡镇,冶山获批省文明村镇先进单位,仁和、新街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镇。加大农村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快速推进宿扬高速天长段建设,天釜线Ⅰ标段、天东线改善工程建成通车,完成2条县乡道、40公里农村循环路和6座危桥改造加固工程,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110千伏郜山变电站建成投运,投资近1.2亿元完成33个农网升级工程和243个低电压改造项目。

    生态环境显著改观。完成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4.2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10个,新建林业特色园28个,森林覆盖率达12.52%,比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前提高了近1倍。秦栏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建成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杨村镇污水处理厂,启动了大型垃圾收、转、运及处理工程,在铜城、永丰2个镇开展了城乡保洁市场化运作试点。圆满完成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实现国家卫星监测“零火点”目标。万元GDP能耗下降3.5%,节能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启动了矿山复绿行动,关停矿山企业5家。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展了“四类土地”专项清理。冶山镇、杨村镇光华村分别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生态村。

    (四)坚持重点突破,各项改革在合力攻坚中稳步实施

    投融资改革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新组建了城镇投资发展公司、供销资产管理投资公司,通过城投、交投、综投融入各类资金28亿元,天振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加至1.57亿元,成立省内首个民间互助融资社团天长市科技型企业资金互助协会,年末市内金融机构实际新增贷款20.4亿元,被授予全省金融生态县。全年通过经营性土地出让、盘活闲置资产筹集城市建设资金8亿元。禾益化学、华盛控股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蓝德仪表、昭田磁电等7家企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挂牌。

    农村综合改革有了新突破。基本完成张铺、新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郑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任务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设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基金,开展了家庭农场直管直贷试点和林权抵押贷款被省政府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创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探索建立“两证一书”制度,完成8个镇“两证”发放。

    机制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稳步推进秦栏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试点改革。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8项,承接下放管理层级项目28项。完成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进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三证合一”试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235户。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推进“营改增”试点扩面。成功创建为省级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示范区。巩固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镇街商会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

    (五)坚持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在协调并进中蓬勃发展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完成33项民生工程年度任务,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6.84亿元,其中市财政配套1.84亿元。五大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均超额完成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持全覆盖,顺利实施城镇居民医疗大病保险。提高了农村五保供养、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7项民生工程标准。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0套,棚户区改造473户,年内建成保障性住房3208套。完成1250户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渔民上岸工程,230户渔民入住公租房。新增养老床位400张,发放高龄津贴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655万元。发放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1039.6万元、送温暖资金315.2万元。“七个老字号”补助全部足额发放到位。加强创业就业保障,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5750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35人,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15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各项事业协调共进。完成61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省级达标率100%,顺利通过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国家级评估验收,天长工业学校列入全省大中专招生计划,校车运营实现全年“零事故”,高考本科达线率继续位居滁州市前列。建立了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设立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治基金,构建了农民医疗保障“三保险”体系,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级验收。成功举办第24届科技节。开展了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表彰活动。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第三次复核,获得全省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资格。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新政,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成功举办全国城市篮球邀请赛、安徽省第二届茉莉花全民健身展示大赛暨天长市第四届体育文化节,荣获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市。市区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全面完成。全省首家乡镇数字影院在秦栏镇开映。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残疾人工作示范市。出版发行首部《天长市志》,市档案馆顺利通过国家二级档案馆测评。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孝园、孝文化广场建成开放,涌现出中国好人朱长海,全市中国好人总数达7人。民族宗教、民政双拥、国防动员、防震减灾、气象、外事侨务、科普、工商联、红十字、共青团、工会、妇女儿童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业绩。

    社会管理稳步迈进。深化平安天长创建,开展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建成全省第一家县级公安机关DNA实验室。顺利通过“六五”普法中期评估验收,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检查先进市,再次荣获全省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实现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全覆盖,荣获全省首批社区矫正工作示范市。顺利完成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落实了5个城市社区办公用房,西湖、园林2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设立群众诉求110访服务中心,推进镇村“两站两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开展了以“六打六治”为重点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各类市场监管,开展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活动。

    (六)坚持提升效能,政府建设在转变作风中得到加强

    作风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整治“四风”顽疾,工作作风不断改进,行政效能显著提升。深入开展“三帮三提”、“四个一千”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了150多个难题。坚持政府工作项目化,严格执行“半月一调度一安排”的政府工作推进制度。完善镇街和部门目标绩效考评办法,加强重点工程、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和问责问效,共开展督查督办330次,通报批评55个单位,27人被问责。

    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制定了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的各项重点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充分吸纳政协意见,全年共办理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55件,委员提案65件。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全年办理市长热线1681件、市长信箱1332件。完成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件;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统一编码工作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在全省推广运用。

    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滁州市、我市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招标采购制度,清理腾退超标办公用房,“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20%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128件。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深深体会到:政府工作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都源自于市委的统揽全局、坚强领导,都得益于市几个班子的和衷共济、团结一心,都归功于全市上下的理解信任、奋力拼搏,都离不开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积极参与。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天长部队、武警官兵,向一直关心支持天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天长在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够有力,缺少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经济提质增效的基础不够牢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行业和企业运行困难,少数经济指标未能达到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有待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尚未充分激发;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依然艰巨;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不高,反腐倡廉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2015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开启“十三五”征程的谋划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十分艰���,意义十分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的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问题交织,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各地加快发展的大环境没有变,我们加快推进“三个天长”建设的决心没有变。特别是随着一系列宏观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实施,必将为加快天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形势,奋力实现新作为,不断开创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坚持稳中奋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作为重大任务,把防风险作为重要工作,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聚焦“三个发展”,着力“三个提升”,努力为建设“三个天长”、实现“两个冲刺”夯实更加牢固的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财政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9%;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目标任务。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今年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项目带动,在增强发展源动力上求突破

    全力以赴上项目。围绕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投资项目不少于200个,总投资不低于1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不少于35%;建成18个列入滁州市调度亿元竣工投产项目。围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实施56个续建、新建重点城建项目,当年完成政府主导性投资14亿元,完工项目20个;加快推进宿扬高速天长段建设,完成S312天釜线Ⅱ标段主体工程,完成金谕路改善工程,实施秦焦路、金冶路、何王路3条县乡道改造工程,改造南尖桥等3座危桥,加快推进S205一级公路新线、滁扬高速天长段、宁淮城际铁路天长段、白塔河航道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15亿元。围绕编制“十三五”规划和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江北新区建设,启动编制全域规划,谋划和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谋划编制千万元以上项目800个,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50个,新开工项目550个,竣工项目300个。

    强化招商引项目。把招大引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应对国家清理规范优惠政策带来的影响,切实转变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更加注重领导班子成员率队出征,更加注重镇街和园区招商主体地位,更加注重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股权招商,开展园区共建,着力引进终端产品项目。实施精准招商,加强与国企、央企、上市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一二三产并重,力争再成功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新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审查机制,突出招商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值额度、税收贡献度。出台硬措施,实行硬考核,调动硬招商,做到真招商、招真商。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3个,到位资金125亿元,其中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天长、秦栏两个开发区引进亿元项目分别不少于30个和15个。

    完善保障促项目。以要素保障项目进度,积极包装项目,通过单独选址、计划奖励、增减挂钩等多种途径,争抢用地指标,鼓励和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先供应重大项目用地。整合城投、综投、交投、供投等政府融资平台有效资产,实现互联共享,放大融资能力;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发挥公共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设立兴业银行、桐城农商行天长支行,引导天秦小贷通过在新三板挂牌增资扩股转制为村镇银行,充分运用“4321”银政担三位一体担保风险机制,帮助企业缓解融资担保难题。力争市内外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0亿元。开工建设220千伏护桥输变电工程,启动110千伏沃公输变电、110千伏关塘变电站扩建工程,全面完成新农村电气化镇、村工程建设,投资8000万元实施农网和低压线路改造工程。以机制提升项目推进速度,完善重点项目联系帮扶和调度督查机制,将每个项目任务分解到点、进度细化到月、责任落实到人。

    (二)突出产业���撑,在增强发展竞争力上求突破

    做强工业扩总量。创新扶持方式,设立全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远东一期、强强纺织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启动天长健康食品城暨今麦郎千亩旗舰食品产业园规划建设,力争再引进1-2家知名食品企业;谋划车船配件产业基地建设,提升金佩集团、信田机械、天翔集团等企业产能,力争再引进2家知名车船企业。力争仪表光电缆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电子元器件产值突破300亿元,食品加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产值接近百亿。优先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光伏电站、磁电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力争新兴产业规模企业达100户以上,总产值超400亿元。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新增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全年力争新增10亿元企业2家,亿元企业10家,规模企业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总产值达480亿元。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250亿元。

    做活三产壮体量。千秋时代广场、永福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设施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国际汽车五金机电城三期、南市区中医院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园、益民低碳物流园、景弘物流园;依托高邮湖,推进天然商贸港口物流集散地建设,打造港口物流园区。红草湖湿地公园(滨河公园)力争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推进龙岗抗大八分校红色旅游基地、釜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白塔河城区段休闲旅游发展,打造高邮湖环湖风光带,实现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开展国家级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示范区、省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创建活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软件和服务外包、结算交易、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业态。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5亿元。

    做优农业提质量。继续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实施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等一批农业项目。提高粮食收储能力,完成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计划。推进高邮湖洼地治理、小型水利“5588”行动计划、泵站更新改造、新白塔河治理二期等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工程。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永丰、杨村、大通等示范区提升档次。加大现代农业招商和扶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和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家庭农场50户,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家,力争土地流转总面积超过耕地面积的50%。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实现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信息化基础建设全覆盖,推进芡实、肉羊等特色农产品做强做优,天翔蔬菜创建国家级标准园,新增农业“三品”10个以上,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5亿元。

    做大园区增容量。天长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冲刺国家级开发区和打造千亿园区目标,调整开发区局部控制性详规,全面推进18条总长17公里的四期路网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打造天康新能源产业园、蓝德仪表光电缆产业园、远东科技产业园、强强新型纺织产业园、环保水处理产业园、职教园区、现代综合服务业园等一批“园中园”,实现工业总产值530亿元,税收收入14亿元,新增框架面积3平方公里,争创国家级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秦栏经济开发区围绕在省级开发区中争先进位目标,开展扩区规划编制,加快推进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和光伏产业恢复性增长,培育壮大打印机主板、电动车充电器、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等新的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0亿元,税收收入1.3亿元,新增框架面积0.5平方公里。铜城、汊涧、杨村、金集4个特色园区围绕“专、精、特、新”的发展思路,加快基础设施扩容升级,放大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每个园区落户亿元项目3个以上。其他工业集中区围绕做大存量、放大增量,推进现有企业的创新升级,打造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基地。修订完善镇(街)办工业园(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奖补办法,拓展园区建设规模。各类园区新增框架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新增入园企业不少于300家。

    (三)突出城乡一体,在增强发展承载力上求突破

    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提升品质。按照“三治三增三提升”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向功能完善转变、由全面建设向精细管理拓展。确保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编制规划区范围内农民自建点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开展南市区二期城市重要街区风貌设计。围绕打造“小扬州”,推进老城区风貌改造、绿化亮化、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深入开展绿化、规划两项提升行动和整洁、畅通、拆违、出口四项整治行动,并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果。围绕城建重点项目,全力加大征迁力度。全面推进“三城联创”提档升级,聚焦聚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实行机非分离,加强市容环卫、交通秩序、经营秩序和“三车”的综合整治,启动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使用,促进城市管理全域覆盖。

    镇村建设更加注重彰显特色。14个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明确镇域发展定位,促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美好乡村建设更加突出历史记忆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精心编制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完成头墩、汊河等第三批10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村。深入开展“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和“三镇联创”活动,推进环境治理由镇区向中心村拓展、由国省道向县乡道、村村通道路延伸,加快实现治理范围全覆盖的目标。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解决好“空壳村”问题。

    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拓展内涵。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提标扩面,打造秀美宜居天长,真正做到保一湖清水,护一片绿色,留一片蓝天。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把项目环评、能评准入关口,加强重点领域能耗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排污企业,引导现有化工企业向铜城精细化工园区聚集,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治理活动,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推进城乡供水、污水处理一体化,启动城市供水备用水源规划设计,加快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确保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铜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深入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镇村创建。完成年度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任务,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6个。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执法监察,确保通过年度卫片执法检查。推进矿山复绿行动计划,关闭矿山企业6家。

    (四)突出民生福祉,在增强发展向心力上求突破

    完善保障惠民生。完成民生工程年度工作任务,完善民生工程运营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新农合补偿方案,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完善城镇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城镇职工医疗大病保险。落实各项创业就业政策,提升7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水平,新增就业人数5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开展好助困、助医、助学、助残、助孤行动,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维护农民工权益。完成棚户区改造622户和农村危房改造800户。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居家养老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协调发展增民利。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天长工业学校扩大招生面,推进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县创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市级医院与乡镇中心卫生院组建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工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创建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办好茉莉花体育节。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地震科普馆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加快气象台站搬迁。开展省级双拥模范市创建工作。启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继续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统计调查、外事侨务、红十字等工作。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文联、地方志、关工委等发挥作用。

    维护稳定保民安。深化平安天长创建,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大重要路段、重点区域等案件多发地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快推进全民法制教育,完成“六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机制,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重点解决一批信访积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确保问题化解在初始、人员稳控在当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消防、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矿山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管,完善长效机制,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强质量强市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食品安全示范市和省质量强市。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提升应���突发事件能力。

    (五)突出自身建设,在增强发展保障力上求突破

    深化改革,打造创新政府。强政府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工作重点,推进政府管理和政府工作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探索运用PPP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启动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小农水改革。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推进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动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搭建“一委一居一站两办”的社区组织新架构。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并轨和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完成公车改革任务。

    规范行为,打造法治政府。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进一步营造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执行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锁定权力运行边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高度重视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提升效能,打造服务政府。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健全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第七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作,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面推行“三证合一”,在铜城、秦栏设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机构。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办好政府网站、市长热线、市长信箱,高度重视网络社情民意,定期组织新闻发布,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政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配套建设,设立天长海关工作组,筹建天长开发区保税仓库。加大政务督查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勤政廉政,打造廉洁政府。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治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推进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加大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力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国有资产交易、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各位代表,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代表市政府郑重承诺:2015年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第一件实事:实施市区道路贯通工程。打通新河南路、永福西路、二凤中路、炳辉中路、炳辉东路、秦栏南路、平安南路、万寿南路、天佳南路、金集路等断头路,完成新河北路(新河大桥至蓝德集团段)道路改善;实施新河中路路面黑色化改造。

    第二件实事: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和保洁一体化。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机制,努力让农村和市区一样干净整洁卫生。

    第三件实事:开工建设市区10个街心公园和市区约300个停车泊位,逐步缓解市民休闲去处少和停车难问题。

    第四件实事:开工建设白塔河新河口大桥、铜龙河河口龙岗大桥。打通高邮湖环湖道路,解决万寿、天长街道、龙岗、高庙、湖滨、大圹圩等地群众出行问题。

    第五件实事:实施覆盖8.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大通、汊涧、石梁、仁和、郑集、金集、冶山等7个镇、32个行政村、449个村民组通上自来水。

    第六件实事:实施村村通道路路网化工程。打通村村通道路断头路,完成道路���设120公里,实现农村道路路网循环化。

    第七件实事:实施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各镇街、各村主出入口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城乡治安技防一体化,防范各类农村侵财治安案件的发生。

    第八件实事:新建市区垃圾转运中心,关闭市区所有垃圾中转站。

    第九件实事:启用新客运中心,新建公交始末站(城市交通服务中心)。启用南市区客运中心并在南侧配套建设占地60亩的公交始末站,解决老城区拥堵问题,方便乘客往返出行,疏导客流。

    第十件实事:启动千秋乐菜市场、南城河菜市场搬迁改造。

    各位代表,天长美好壮丽的发展前景给了我们赶超跨越的坚定信心,全市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给了我们破难攻坚的无穷动力。让我们在中共天长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创造天长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          2015年3月1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