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24-01-04 14:09
    【字体:打印

     

     

     

    安徽省天长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报批稿)

     

     

     

     

     

     

     

     

     

     

     

     

     

     

     

    天长市水利局

    安徽环滁水利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202312

     


     


     

     

    安徽省天长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人:  谢庆跃

        人:  姚泽永   李玉宝

        人:  沈宗奎     

    项目负责人:  尹宗虎

    人员:  尹宗虎   陶开文   陶芝霖     

      张广发   叶正瑞   杨宇飞   宋亚冬

    吴政军   杨模瑞   王艳超

     

     

     

     

    20241


     

    前 言.................................................................................................... 1

    1.   基本情况........................................................................................... 1

    1.1.    地理位置......................................................................................................... 1

    1.2.    地形地貌......................................................................................................... 2

    1.3.    水文气象......................................................................................................... 2

    1.4.    经济社会......................................................................................................... 3

    1.5.    河流水系......................................................................................................... 4

    2.   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 13

    2.1.    建设基础...................................................................................................... 13

    2.2.    主要问题......................................................................................................... 8

    2.3.    城市发展定位.............................................................................................. 12

    2.4.    面临形势...................................................................................................... 22

    3.   总体规划......................................................................................... 37

    3.1.    指导思想...................................................................................................... 37

    3.2.    基本原则...................................................................................................... 37

    3.3.    规划依据...................................................................................................... 38

    3.4.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41

    3.5.    规划目标...................................................................................................... 42

    3.6.    总体布局...................................................................................................... 45

    4.   筑牢蓄泄兼筹、防治并重的防洪保安网............................................... 49

    4.1.    防洪形势...................................................................................................... 49

    4.2.    防洪标准...................................................................................................... 51

    4.3.    总体布局...................................................................................................... 52

    4.4.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53

    4.5.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 76

    4.6.    涝区(沿河湖洼地)治理工程规划.......................................................... 78

    4.7.    湖泊防洪综合治理...................................................................................... 80

    4.8.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81

    5.   织密外引长江、内连河库的供水保障网............................................... 84

    5.1.    历史旱灾...................................................................................................... 84

    5.2.    水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 86

    5.3.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需水预测.................................................................. 89

    5.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配置...................................................................... 91

    5.5.    供水保障工程布局...................................................................................... 92

    5.6.    城乡供水水源规划...................................................................................... 93

    5.7.    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 94

    6.   筑多措并举、点面共治的生态湖网.................................................... 104

    6.1.    水生态现状................................................................................................ 104

    6.2.    存在的问题................................................................................................ 106

    6.3.    规划布局.................................................................................................... 107

    6.4.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108

    6.5.    水生态空间管控........................................................................................ 114

    7.   搭建监控智能、调控精准的智慧水务网............................................. 118

    7.1.    背景形式.................................................................................................... 118

    7.2.    目标与要求................................................................................................ 120

    7.3.    智慧水务网建设思路与架构.................................................................... 122

    7.4.    智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 124

    8.   重大行动与重点工程....................................................................... 129

    8.1.    四大行动.................................................................................................... 129

    8.2.    重点工程.................................................................................................... 129

    9.   “水网+”融合发展........................................................................ 165

    9.1.    “水网+现代农业”,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165

    9.2.    “水网+交通运输”,推进水运航道系统建设..................................... 166

    9.3.    “水网+文化旅游”,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167

    10.     环境影响评价............................................................................. 169

    10.1.   环境现状.................................................................................................... 169

    10.2.   环境保护目标............................................................................................ 170

    10.3.   规划协调性分析........................................................................................ 170

    10.4.   环境影响预测............................................................................................ 171

    10.5.   环境影响评价............................................................................................ 173

    11.     投资匡算与实施安排................................................................... 175

    11.1.   主要规划内容............................................................................................ 175

    11.2.   投资匡算.................................................................................................... 175

    11.3.   实施安排.................................................................................................... 176

    12.     实施效果评价............................................................................. 178

    13.     保障措施................................................................................... 180

    13.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各级责任................................................................ 180

    13.2.   加快前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180

    13.3.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180

    13.4.   重视人才培养,推进改革创新................................................................ 180

    13.5.   完善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181

    13.6.   引导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 181

     


    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一项重大任务。2021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加快构建国家水网。2022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202112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围绕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系统部署各项任务措施。20235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是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省份,安徽水网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组成。202110月,省水利厅印发《关于开展水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明确水网规划是今后水利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快规划编制工作。20237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9月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

    滁州市域北枕淮河、南临长江、江淮分水岭横亘中部,水多水少问题突出;河湖纵横、水库众多,与国家和省级骨干水网紧密联系,水网建设基础条件优良。202311月,滁州市编制《滁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并经滁州市常务会讨论通过。

    天长地处华东腹地,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西傍京沪铁路,地理位置优越,全市国土面积1754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天长市是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重要卫星城市,也是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主阵地、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为建设苏皖交界地区宁淮沿线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中心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努力打造南京都市圈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长三角地区省际科教融合创新示范地等,实现天长市“113”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天长提供有力的水网保障,需要建设强大的水网支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做好与省级、市级水网建设布局和重点任务的有效衔接,全面保障新时期天长市水安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天长市水利局组织编制《天长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针对天长自然地理、水系、人口、耕地、经济特点,分析水网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优势条件;聚焦防洪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两大重要任务,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及“东水西调、南北贯通、内外循环”等水网建设要求,结合当前存在问题及水网建设需求,贯彻落实天长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开启美好天长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等,梳理了白塔河引调水担纲,五干三支两线织目,九库三湖闸站系结”的天长市水网“纲、目、结”和构建“五干三支畅流,九库三湖蓄泄,一湖清水入城,两廊六带绘景”的天长水网总体布局,并谋划天长市水网建设重大工程,提出了近期实施意见。

    《规划》有效承接市级骨干水网,是未来以“天长水网”统领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统筹解决新老水问题,指导全市(县)未来一个时期水利建设与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框架性规划。《规划》以2020年为现状水平年,2035年为规划水平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1.   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天长市为安徽省县级市,位于东经119°01′以北纬32°14′处于安徽省东部,除一面与安徽省来安县接壤外,三面被江苏高邮市、仪征市、六合区、金湖县、盱眙县五县市区环抱,国土总面积约1754km2。天长市东距上海367km,南距南京85km,西距合肥246km,属于以沪、宁、杭为中心节点的长江三角洲的边缘地带,又位于南京市1小时都市圈内,南京市对天长市的经济辐射力较为突出。天长市距上级行政中心城市滁州95km,东距扬州57km,与周边县市有着较密切的经济联系。

    1.1-1  天长市地理位置及省际区位图

    1.2.   地形地貌

    天长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簸箕状向高邮湖倾斜,地貌以低丘、平原、岗地为主,呈“九份地一份水,三份岗丘七份平原”的格局,境内最高山为冶山;地形主要分为三大类型:(1)西南边境低丘。分布在本市西部、南部边境线上,最大海拔289m,相对高度小于150m,地面坡度在25°以下,残丘与高岗相间形成一道江淮分水岭尾梢,低丘面积15km2,以林、茶种植为主;(2)南、北岗地。分布在低丘与圩湖平原之间,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73%,是岗冲相间的波状起伏地,岗冲相对高度一般在2050m之间,最高海拔60m;(3)中、东圩湖平原。分布在省道S312以北,省道S205以东的白塔河沿岸,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18%,海拔在410m之间。天长市土壤主要分为水稻土、黄棕壤、石灰土、潮土和草甸土五个土类。东部和中部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南部、北部及西部土壤养分含量较低。

    1.3.   水文气象

    天长市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表现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旱雨季分明。

    全市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为40℃,极端最低气温为-17.1℃,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1.5℃),7月最高(27.5℃),年较差26℃。无霜期219.3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91.3小时,夏、秋季日照时数较多,冬、春季较少。受季风的影响,天长各月相对湿度变化较小。

    1.2-1天长市地形地貌图

    1.4.   经济社会

    天长市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工业门类齐全,全市有1200多种工业产品,主要有线缆、化工、电子、机械、食品、医药、建材、玩具、仪器仪表等。电子元件、玩具、医疗器械、光电缆、泵阀等产品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声誉。

    根据《2022年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天长市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686亿元,同比增长7.3%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200万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190283万元,增长8.0%,其中工业增加值3729589万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230636万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6.4:61.1:32.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4.4%。人均生产总值112847元(折合16778美元),比上年增加9441元。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1953公顷,比上年减少94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64公顷,比上年增加22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915公顷,比上年增加195公顷。全年粮食产量846113吨,下降1.0%;油料产量2323吨增长33.2%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1亿元、增长6.1%左右;财政收入68.6亿元、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9万元和2.6万元,比上年增长6.3%7.2%;进入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行列,全国工业百强57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第51位,科技创新百强第66位,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第79等百强榜单。

    目前天长市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高质量发展,经济指标增速位于全省前列,工业经济持续壮大、服务业发展扩容提质、现代农业增量提效;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引才引智力度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城乡建设提档升级;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1.5.   河流水系

    天长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高邮湖西岸,境内水系较多,天长市全境涉及淮河入江水道水系和长江流域的滁河水系,其中淮河入江水道水系总面积约1696km2,滁河水系总面积约58km2。天长市河流水系密布,其中河流主要有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老白塔河、川桥河、秦栏河、王桥河、八百河(长江流域滁河支流)、皂河(长江流域滁河支流)等;湖泊主要有沂湖、洋湖及高邮湖。天长市河流水系分布详见图1.5-1

    1.5-1  天长市河流水系图

    1.5.1.          主要河流

    1)白塔河

    白塔河位于淮河右岸高邮湖西侧,自西向东横贯天长市境,是高邮湖水系中最大一条河流,有南北二源。

    北源发源于江苏省盱眙县境,称北汊河,进入市境入时湾水库,出库东南行至漂牌与南源汇。

    南源发源于来安县江淮分水岭东部,源头分三支,均在来安县境内。北支出自磨盘山鹰嘴山麓,向东流,入车冲水库,出库向东南流,经龙湖入釜山水库;中支又分三支,北分支出自鹰嘴山,向东南流入小山头水库,出库继续东流,中、南分支均出自长山,一支进邢港水库,一支进万山水库,两支出库汇于大余郢北,于马厂与北分支汇合,东流经来安县半塔集东南入釜山水库;南支之南分支出自长山东马港附近,北分支出自刺围子,南流于葛营收何港之水,二水于张官营合流于双龙东入王集坝水库,出库向东北流,于半塔集东南入釜山水库。釜山水库东半部在天长市境,拦河大坝紧靠张家潮,出库继续东流至漂牌与北源汇。

    两源汇合后沿滁天公路北侧东行,于汊涧镇北大觉寺汇庙桥河,向东于下石桥(何庄)汇左桥河和骚狗河,过石梁集向东北又折向东南,于湾头折向东行,至天长市城区老坝头,汇主要支流川桥河,经护城桥折向东行于郭家大桥与白塔河汇合,经汤桥于关东、大王庙入高邮湖。

    白塔河经治理后,于石梁东另开新河,新老河分流,新河成直线东行,过黄家湖,经天长市城区北边一直向东于大圹圩农场入高邮湖。白塔河自源头算起长86km(安徽省境内长55km),流域面积1235km2(安徽省境内长849km2)。老白塔河分流后长37km,流域面积354km2

    2)铜龙河

    铜龙河曾名北山河、铜城河、龙岗河,流经天长市北部。发源于江苏省盱眙县,有南北二源。南源为主源,分南北二支,南支出自工事山、袁家大山南麓,东流过旧铺进入红旗水库,北支出自工事山北麓,东流经莲塘进入红旗水库,出库后再东流过泥沛,穿过南京至淮阴公路后进入天长市,旋即进入大通水库,出库后东北流,于铜城镇西申庄与北源汇合。北源出自岗村附近,东南行经反修水库后再向东南行,于汪家桥穿过南京至淮阴公路后东行于周庄流入安乐中型水库,出库后东行于中庄与南源汇合。二源汇合后经铜城镇纪家大庄南折向东行,往石榴嘴、董家窑于龙岗流入高邮湖。铜龙河全长60km,流域面积415km2,其中在安徽省境内37km,流域面积249km2

    3)杨村河

    杨村河是沂湖流域最主要的内河,也是淮河下游干流——高邮湖的一级支流。杨村河发源于张铺、平安一带,流经大通、便益、杨村后,汇入沂湖,全长43km,集水面积236km2,其上游建有跃进水库,控制面积70km2。沿杨村河、沂湖洼地面积为59km2。杨村河区间来水面积119km2,跃进水库至沂湖区间流域平均宽度为6.0km,流域长度为19.79km,河道长度19.97km

    跃进水库位于天长市张铺镇,距天长市区约26km,位于淮河流域杨村河上游。跃进水库库区属丘陵区,大坝上游有两条较大的支流从西向东于水库大坝前汇入,水库下泄洪水经杨村河入天长市沂湖,最终通过沂湖闸进高邮湖。水库控制来水面积70km2,水库保护下游大通、杨村等乡镇。总库容2941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功能的中型水库。水库正常蓄水位为23.00m,设计洪水位23.66m1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24.16m1000年一遇)。水库死库容为50m3,兴利库容为1950m3,总库容为2941m3

    沂湖是天长市最大的内湖,位于天长市东北边境,高邮湖的西岸,上承杨村河来水,下通老白塔河,向东注入高邮湖。后人工开挖了沂龙河,与铜龙河沟通,出口有沂湖闸和沂龙闸与高邮湖相通。沂湖集水面积236km2,湖区由杨村河下游洼地扩展而成,沂湖长约10km,最大宽度4km,湖面面积36km21978年在湖口建防洪闸控制,防止高邮湖水倒灌,经沂湖闸与高邮湖相通,是行洪、灌溉的重要通道。

    4)老白塔河

    白塔河,淮河入江水道之高邮湖的西岸支流,曾名南山河、石梁河等,源出安徽省来安县东部丘陵区,自西向东,贯穿天长市境内,原至关东、大王庙注入高邮湖。由于1968年开挖新白塔河,将白塔河上游来水自石梁集截引向东,经天长县城北向东北流,经万寿至齐丫湖(大圹圩农场)入高邮湖。老白塔河被截为内河,老白塔河西起石梁镇、东至沂湖经沂湖闸流入高邮湖,沿河有石梁、大通、永丰等镇、天长街道街道办事处及大圹圩农场,长度37km,流域面积为354km2

    5)秦栏河

    秦栏河发源于安徽省境内的金集镇草西村,流经天长市的仁和镇、秦栏镇,于三荡圩东丁家尖入高邮湖,流域控制总面积为277km2,其中天长市境内来水面积为130km2,干流河道长度37km其中天长市境内河长30.8km(含共界段10km

    秦栏河主要支流有桃源河、白马河、岗桥河等均位于左岸,其中较大的白马河控制面积为69km2,河道总长约21km,其上建有焦涧水库(中型水库),控制面积为34.6km2,白马河在秦栏镇以下1公里处汇入秦栏河。

    秦栏河白马河口以上来水面积127Km2,流域平均宽度B=11.2km,河道平均坡降J=0.95‰。秦栏河在白马河口以下区间103km2中,有支流桃园河11.2km2、支流岗桥河7.2km2和沿河洼地84.6km2

    支流白马河上焦涧水库位于天长市东南,距仁和镇5.0km,属淮河流域高邮湖水系,上游发源于天长市横山与草庙山,经秦栏镇白马桥汇入秦栏河,拦蓄秦栏河上游两条小支流,总来水面积34.6km2(大库20.5km2,小库14.1km2),水库总库容1470m3(大库1079m3,小库391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滞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相应大库水位27.94m,小库水位28.12m;水库校核洪水标准1000年一遇,相应大库水位28.72m,小库水位29.08m;正常蓄水位27.20m,相应库容810m3;死水位22.50m,相应库容120m3水库设计灌溉面积3.15万亩,保护下游仁和集镇和秦栏镇,保护人口8.5万人,耕地3.15万余亩。

    6)川桥河

    川桥河属淮河流域,高邮湖入江水道水系,白塔河支流。川桥河流域位于安徽省天长市西南部,六合地跨江苏省六合区、安徽省天长市两个行政区域,流域总面积311km2,其中天长市境内211km2,干流河道发源于江苏省六合县的马集、尖山一带,流经河王坝水库至东旺庙乡后进入天长市川桥水库(中型水库),于天长城西南接纳禹王河来水后,入白塔河,干流总河长34km,其中天长市境内干流河长17.8km(含共界段2.0km),其中一汊老川桥河,在禹王河口以下努过城区分别在浔河口、东城河口入白塔河,长7.02km:另一汊新川桥河,199810月底开通,在高王河口以下经红草湖西侧入白塔河。

    川桥河主要支流禹王河,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天长市南部草洲村,向南入高峰水库(中型水库),出库后向北穿宿扬高速、G345,于天长市城区汇入川桥河,河流全长18.44km

    川桥河上游建有两座中型水库,其中川桥水库流域控制面积164km2,总库容4983m3,设计灌溉面积3.48万亩,保护面积86.75km2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养殖的重点中型水库,水库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设计洪水位20.18m,校核洪水位21.32m,正常蓄水位18.00m,汛期限制水位18.00m,死水位15.00m。水库保护下游天长街道、郑集、新街、石梁等镇,防洪保护面积86.75km2,耕地面积5.21万亩,人口5.6万人,距天滁公路1公里、宿扬高速5公里,地理位置特别重要。

    高峰水库高峰水库位于天长市冶山镇(原关塘集乡)和郑集镇交界处,距离天长市区约12.0km。水库拦截禹王河上游来水,属于淮河流域高邮湖水系。水库总库容1450m3,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有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总集水面积25km2,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2000年一遇,正常蓄水位26.80m,兴利库容705m3;死水位21.00m,死库容45m3。水库下游保护耕地面积5.12万亩,人口5.4万人。水库灌溉面积1.51万亩。水库死水位21.0m(废黄高程系,下同),汛期限制水位26.8m,正常蓄水位26.8m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28.49m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29.34m

    1.5.2.          主要湖泊

    1)高邮湖

    高邮湖地跨安徽、江苏两省,湖区涉及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扬州市宝应市、高邮市。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时,高邮湖常年水面总面积634km2,相应水位6.0m,相应容积10.8亿m3 ,其中安徽省天长境内面积54.5km2(占总面积8.6%),相应容积0.93亿m33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9.5m时,相应水面面积约780km2,相应容积37.8亿m3,其中天长境内面积70.0km2,相应容积3.39亿m3

    高邮湖为淮河入江水道的主要调蓄湖泊,按照习惯归入淮河流域。淮河入江水道全长156km,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高邮湖、新民滩、邵伯湖至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新民滩位于高邮湖、邵伯湖之间,是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走廊,东西长7.55km,南北长10km,滩面高程为5.0~6.0m,总面积约6.3万亩。邵伯湖位于高邮湖南端,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邗江区交界,北起高邮湖新民滩,东濒京杭大运河,西为高邮、邗江沿湖地区,南抵六闸(瓜州闸、施桥闸、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芒稻闸)河口。总面积164.97km2,下经六闸注入归江河道入江。

    1.5-2       天长市高邮湖及周边水系图

    安徽省高邮湖流域位于高邮湖西部,流域涉及滁州市天长市、来安县以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扬州市仪征市、高邮市,南京市六合区。安徽省高邮湖流域内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13条(其中6条河流直接入高邮湖),自北向南分别是铜龙河(支流安乐河)、老白塔河(支流杨村河)、白塔河(支流龙潭河、半塔河、庙桥河、左桥河、川桥河)、王桥河、秦栏河(支流白马河),其中:杨村河、老白塔河,经沂湖流入高邮湖,出口处建有沂湖闸,王桥河经洋湖入高邮湖,出口有洋湖闸控制;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河口均无控制直接流入高邮湖。

    2)沂湖

    沂湖位于天长县东北边境,高邮湖的西岸,旧名泥湖,上承杨村河来水,下通老白塔河,后人工开挖了沂龙河,与铜龙河沟通,主要来水为杨村河,湖区由杨村河下游洼地扩展而成。长10km,最大宽度4km,总面积230km2,库容3299m3,在水位7.5m时,水面面积22.9km2,相应库容3300m3。具滞洪、灌溉、水产养殖之利。

    3)洋湖

    洋湖位于天长市以东,旧名汀溪湖,滨临高邮湖西侧,北部傍岗地,南部为圩区,王桥、戊鸡桥河水注入该湖后至李庄北注入高邮湖。西南~东北向长约7km,水位7.5m时,相应水面面积11.13km2,相应库容2674m3

    2.   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

    2.1.   建设基础

    天长市地处江淮丘陵区,总体西高东低,全境地形呈环向高邮湖倾斜趋势,全境主要河流总体呈东西方向,发源于西部丘陵区,向东入高邮湖。河道上游为天然河道,中下游始建有防洪堤防,沿河两岸地势低洼受河道洪水及高邮湖洪水位顶托影响,洪涝灾害频发。

    天长市水利建设以来,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库145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28座、小(二)型水库108座,总库容5.5亿m3,其中兴利库容2.66亿m3;塘坝总蓄水量0.81亿m3;万亩以上灌区34处,总面积108.83万亩;防洪骨干堤防总长度337.7km,其中高邮湖大堤34km;圩堤95处,总面积21.5万亩,其中万亩大圩7处,总面积10.37万亩;各类涵闸共500多座。

    2.1.1   天长市现有大中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水库名称

    河系

     

    集水

    面积

    km2

    防洪标准

    库容(万m3

    坝顶

    高程

    m

    兴利

    水位

    m

    设计灌

    溉面积

    (万亩)

     

    有效灌

    溉面积

    (万亩)

     

    设计

    校核

    总库容

    兴利库容

    死库容

    釜山水库

    白塔河

    244

    500

    10000

    10860

    3650

    1200

    33.2

    27.50

    11.08

    6.62

    时湾水库

    白塔河

    244

    50

    2000

    8554

    2920

    80

    30.2

    25.50

    7.82

    4.37

    川桥水库

    川桥河

    164

    50

    2000

    4830

    1420

    460

    23.0

    18.00

    3.48

    3.17

    高峰水库

    禹王河

    25

    100

    2000

    1450

    705

    45

    30.7

    26.80

    1.44

    1.25

    跃进水库

    杨村河

    70

    50

    1000

    3600

    1950

    50

    26.5

    23.00

    4.57

    3.55

    大通水库

    铜龙河

    144

    100

    2000

    3520

    1540

    100

    27.7

    24.00

    4.37

    2.92

    安乐水库

    铜龙河

    72

    100

    2000

    2890

    1270

    70

    26.5

    23.40

    3.39

    2.57

    焦涧水库

    秦栏河

    34.6

    50

    1000

    1590

    570

    120

    31.0

    27.20

    1.67

    1.74

    大涧口水库

    王桥河

    37.5

    100

    1000

    1360

    510

    85

    25.0

    21.00

    1.37

    1.18


    2.1.2               天长市现有主要堤防工程基本情况表

    堤防名称

    起止地点

    堤段长度(km

    防洪标准

    达标长度(km

    十四五达标长度(km

    堤顶高程(m

    保护范围

    防洪保证水位(m

    穿堤涵闸

    (座)

    耕地(万亩)

    人口(万人)

    高邮湖

    友好闸—南尖闸

    34

    30

    30

    30

    12.0-12.5

    24.14

    10.12

    9.5

    19

    北荡段

    友好闸—沂湖闸

    13

    10

    13

    13

    12

    12

     

     

    9.58

    ②大圹段沂

    湖闸—新河口

    4.5

    10

    4.5

    4.5

    12.5

     

     

    9.5

    2

    ③洋湖段新

    河口—南尖闸

    16.5

    10

    16.5

    16.5

    12.0-12.5

     

     

    9.5

    9

    沂湖

    环湖堤

    37

    20

    0

    18.5

    10.0-11.0

    8.7

    3.1

    9

    51

    洋湖

    环湖堤

    15.9

    20

    0

    0

    9.5-10.5

    3.5

    0.31

    9

    13

    白塔河

    汊涧桥—新河口

    74.2

    20~50

    64.87

    74.2

    12.0-18.5

    8.18

    5.18

    9.5-15

    88

    老白塔河

    石梁—沂湖闸

    64.7

    10~20

    33.69

    33.69

    9.4-10.8

    6.29

    3.51

    8.5-9.5

    54

    铜龙河

    铜城桥西—河口

    23.2

    10~20

    11.4

    11.4

    11.0-13.0

    2.23

    1.11

    9.5

    43

    秦栏河

    秦栏桥东—焦墩闸

    29.5

    10~20

    29.5

    29.5

    11.0-12.5

    2.34

    1.37

    9.5

    28

    杨村河

    金桥—沂湖口

    11.9

    10~20

    0.6

    11.9

    9.0-11.0

    0.96

    0.31

    9

    15

    王桥河

    大涧口—洋湖口

    21

    10

    10

    21

    11.0-20.0

    0.43

    0.23

    9.5

    24

    川桥河

    川桥水库—河口

    26.3

    20~50

    26.3

    26.3

    10.0-13.1

    0.8

    0.8

    9.5

    50

    合计

     

    337.7

     

    240.36

    290.49

     

     

     

     

    385

     


    2.1.1.          防洪减灾体系

    天长市建国以来,以湖泊及河道为基础,实施了河道整治、河湖防洪堤防建设,排涝泵站涵闸、防洪闸建设,水库枢纽工程建设等,基本形成了以堤防工程拦挡河湖洪水、以河道为行洪通道、以水库湖泊为洪水调节、以排涝闸站为涝水排除的防洪减灾体系。

    新世纪以来,天长市实施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高邮湖洼地治理,城镇防洪工程建设等,并结合防洪非工程措施结合形成了较完善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大中型水库防洪能力基本达标,部分水库近期实施了新一轮除险加固;小型水库在除险加固中防洪能力基本达标,部分小型水库在新一轮除险加固中,将进一提升防洪能力;自2009年以来,随着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现状全境中小河流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穿城镇段结合城镇防洪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随着沿河、高邮湖洼地等涝区治理,现状全境涝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5~10年一遇,天长城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高邮湖大堤经2011年加固后,堤防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穿堤建筑物经拆除重建和加固后,现状运行良好。

    2.1.2.          水资源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天长市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成绩显著,主要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型水库新建、除险加固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水资源管控力度持续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三条红线”指标管控取得显著成效。以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了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及财力状况相匹配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天长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邮湖(南水北调东线节点工程)为外部补充水源,以大、中、小型水库为蓄水、灌溉补水泵站提水、引水河道输水及灌区输配水工程等,结合非工程措施为一体的水资源综合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陆续实施了以下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冶山水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水厂并入城市供水管网体系,继续保留原3000m³/d的规模。

    实施仁和水厂改扩建工程,实施后水厂供水规模达到13000m³/d

    实施新街、汊涧、石梁、张铺、杨村、仁和、永丰和天长街道供水管网延伸工程,仁和单井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实施城区、新S205及金牛湖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管道工程及增压站工程。

    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天长市现有11座重点中型灌区,总面积75.83万亩,一般中型灌区23座,总面积约33万亩。十三五期间完成了时湾水库、川桥水库、乔田电站、跃进水库、大通水库、安乐水库、护桥电站、十八集站、土龙头站灌区9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43.5万亩。

    小型水库新建、除险加固工程:“十三五”期间,天长市共完成53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其中2016年完成12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7年至2020年末共完成41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2016年共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1757处,完成土石方1495m³;2017年共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2691处,完成土石方1735m³;2018年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治理面积15.79万亩。

    “十四五”以来,在《天长市农业供水保障规划》及《天长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指导下,规划了天长市釜山、时湾水库补水工程及天长市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等,目前正在建设中,并建成了川桥水库补水工程,该项目建成后,水资源保障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1.3.          水生态环境质量

    天长市新世纪以来更加注重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2012年白塔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市区西护城河、北护城河、银定河、合群河、二峰渠及红草湖北园水系综合治理(水环境、水生态及景观工程)。2022年高邮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白塔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基本完工;实施24处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完成东市区、化工园区、金牛湖新区污水处理厂新建,秦栏、杨村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推进高新区、汊涧、石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启动10个镇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完成红山园艺场矿山治理修复。

    十三五期间,天长市政府批准实施了《天长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水土保持目标责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天长市完成8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和5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55.85km22017年以来,天长市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覆盖全市河湖库渠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制体系。出台了《天长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和《天长市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意见》,制定了河长会议、工作督查、考核办法、信息报送、信息共享、考核问责和激励等六项工作制度,编制了天长市河湖“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天长市重要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天长市高邮湖湖泊保护暨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成立了市、镇两级河长制办公室,明确了各级河(湖)长和成员单位的职责,开展了河湖“清四乱”、固体废物排查整治、清河清湖、历史违章排查整治和生态区域违法建设问题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有效的规范了河湖管理保护。全市已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核查、登记、建档、立牌工作,共排查入河排污口243个,已全部整改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强化水功能区监管,重要河湖水质持续向好。

    天长市通过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河道水生态系统修复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生态湿地建设与保护、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等,并结合河湖长制的施行、幸福河湖创建、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的编制、湖泊保护规划的编制等,河湖水系水生态与水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并成功创建省级幸福河湖3个(白塔河、釜山水库、川桥水库)、待验收2个(白塔河淮河流域幸福河湖、白马河省级幸福河湖)。根据《2022年度滁州市环境质量公报》,天长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100%2022年河流、湖泊(水库)断面(测点)共6个,其中断面(测点)水质评价为良好的2个、占总数的33.3%,轻度污染的4个;天长市地下水环境质量国控考核水质状况为良好等级。

    2.1.4.          智慧水务建设现状

    全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初步建成。天长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完成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系统。水雨情监测预警系统搭建。建成小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全区145座水库雨情、水情的自动测报,和35做小型水库安全监测站点。

    1)雨水情监测系统的建设

    目前,天长市已建有164座雨水情自动监测站点,其中,自动水位站点最早建设于2005年,最近建设于2020年。其中水库站点145座、河道站点6座及水文不漫和淮委站点13座。从覆盖河流及水库方面分,涉及6条主要河流,如白塔河、老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秦栏河;涉及中型水库9座,小(1)型水库28座,小(2)型水库108座。

    2.1-1   天长市雨情监测站点分布

    2.1-2   天长市水情情监测站点分布

    2)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

    ①在天长市防办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了以防办为主会场的视频会商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与16个镇、街道以及天长市人防部门的视频会商。②建立了实时监视查询雨水情过程、预警发布、数据上报的农村基层防汛监测预警平台。

    3)预警系统的建设

    ①县级预警系统:在防办建立了县级预警平台,能及时将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发送给有防汛任务的相关单位、防汛责任人和受洪水威胁严重区域的群众,同时可将预警信息自动上报。

    ②基层预警:在16个镇街、监管中心、淮防所和水利局、应急局建设安装了基层防汛信息展播设备共19套,在镇(街道)就能查看全市雨情、水情和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信息。同时各镇街还配备手持喊话器、无线广播等人工预警设备。

    2.1-3   天长市水库专题监测站点分布

    天长市仁和集镇结合小型水利体制进行改革,以大涧口水库管理所、土龙头电灌站、牧马湖管理站、界牌排灌总站等为基础,组建成立了仁和水资源信息化监管中心,积极探索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新方法,通过“互联网+水利”有效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监测、调度、管护,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智慧水务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建成了仁和集镇防汛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了泵站远程监测、调度、管护,建成了视频监控系统共14个信息采集点,64只视频监控,分布在5座抗旱泵站、7座排涝泵站、中心指挥调度室、值班室。

    2.2.   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水利建设发展,天长市防洪减灾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水资源保障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中小河流治理不够彻底,部分水库闸站仍存在带病运行状况,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滞后,与城市建设发展不相适应等,当前防洪排涝体系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水资源保障体系不完善,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资源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存在风险,水体轻度污染等情况仍然威胁水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智慧水务”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满足天长市现代化水网建设需求。

    2.2.1.          防洪排涝体系仍不完善,洪涝风险依然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威胁

    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区域防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2020,天长市国内生产总值有42.6亿元增加到539亿元,城镇化率由30.5%提高到70%2003年天长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约9.78km2,到2020年建成区提高到54.8km2;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防洪保护范围不断扩展,防洪保护对象不断增多,部分区域防洪标准不足,现有防洪减灾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天长市主城区防洪标准现基本达到50年一遇,基本满足《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中要求的,但排涝工程建设滞后,城区整体排涝能力不足,未达到规划20年一遇排涝标准要求。根据《天长市防洪规划(报批稿)》(2017年),白塔河右岸民生圩现状已经建成天长市泵阀及模具产业集群示范园区,但区域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园区对防洪标准的需求。部分乡镇防洪排涝工程布局不合理,工程设施建设不到位,仍存在防洪包若环节。

    二是湖泊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沂湖、洋湖现状无有效的排湖泵站,排洪通道不畅,外排能力不足,受高邮湖洪水顶托,加剧流域洪水关门淹。

    三是面上防洪工程存在较多短板。中小河流没有完成系统治理,其中白塔河、老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及秦栏河等中下游河段防洪堤防仍存在未达标情况,2020年受强降雨影响,白塔河河道多处出现滑坡现象,上游段天然河道存在淤积、跨河桥梁阻水、沿河堰坝建设标准低等,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农村沟河治理滞后,河道淤积,跨河建筑物建设标准低,河道行洪不畅行洪能力不足,沿河低洼区域因洪致涝严重,是历次防洪抢险的突出短板;沿河沿湖低洼易涝区排涝体系不完善,缺乏自排条件,排涝工程排涝能力不足,洪涝问题突出,即使遇到中小洪水,外河(湖)水位也长时间居高不下,大面积涝水无法自排,因洪致涝造成“关门淹”,涝区内部排涝沟渠淤积排水不畅,涝水排除不及时;病险水库及水闸存在安全隐患,其中中型病险水库时湾水库、大通水库、高峰水库、焦涧水库等已经列入除险加固计划,焦涧水库目前正在实施;已经按照管理规定逐步开展了小型水库安全鉴定,其中部分三类坝亟待实施除险加固。

    2.2.2.          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水资源禀赋条件不足。天长市地处江淮水分岭地区,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242亿m3,人均水资源量1059.3m3,略高于滁州市980 m3的平均水平,不到安徽省1210m3平均水平;其中地下水可供水量约3000m3,根据天长市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地下漏斗,地下水不能再继续加大开采。天长市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501030mm,径流深在230290mm左右。区内河流主要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大都是集水面积小而分散,源短流急,径流丰枯变化大,年内约60%以上集中在汛期,其他季节来水较少;年际分布不均衡,丰水年份地表水资源量近10亿m³,特别干旱年份仅2.28亿m³。当地水资源产水模数只及安徽省平均水平的55%,市域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安徽省平均水平的88%50%,属水资源紧缺地区。

    二是区域用水需求量大,行业用水矛盾突出。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城镇生活、工业服务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快速增长,天长市城乡生活用水量已由2011年的0.22亿m³增长到2022年的0.31亿m³;天长市耕地面积139.45万亩,占滁州市耕地总量的13.87%,分布着釜山灌区等11座重点中型灌区(75.83万亩)和23座一般中型灌区(33万亩);2000亩以上小型灌区53座,灌溉需水量大。目前,天长市城乡供水主要依靠区内大中型水库,而这些水库基本均有灌溉任务,城乡刚性用水与农业灌溉及河道生态环境争水现象严重,供用水矛盾突出。在干旱年份甚至一般年份,为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水库优先向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供水,农业灌溉用水得不到保障,下游河道时常断流。

    三是城市供水能力不足,安全保障程度不高。天长市城市供水现状仅有龙泉水务一座水厂供水,并以高邮湖、釜山水库同时作为供水水源,未形成一源一备,供水水厂单一未实现多水厂联合联调(其中二水厂正在建设中,二水厂建设后将有利于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干旱年份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天长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在干旱年份,降雨来水严重偏少,大中型水库蓄水锐减,供水困难。2019年旱情严峻,全市总降雨量较历年平均偏少近4成。2019年底全市内水总量约4800万方,库塘总蓄水量不足总兴利库容的20%,仅能保障生活用水,多个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农业灌溉缺水严重,全市2019年抗旱累计开动动力7.7万千瓦,提放水7600余万m3,投入抗旱资金近4500万元,抗旱保苗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灌溉供水压力,但不能彻底解决天长市城市供水短缺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问题。

    四是引调水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天长市当地水资源量相对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白塔河流域现状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53%,远超过合理开发利用率40%,进一步开发利用较为困难,需引入外部水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天长市紧邻高邮湖,过境客水丰富,且有南水北调东线引丰富的长江干流水补给,外部水源条件较好,但引调水工程体系尚不完善,对境内外水源、行业间供水的优化配置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多项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南京江北新区、滁州“大江北”协同发展区的加快建设,经济迅速发展,规划“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965亿元,力争1000亿元,刚性需水将持续增加,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足,这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水源保障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2.3.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任重道远

    一是区域河湖水系循环不畅。区域河湖密布但独立割裂,互连互通循环通道不畅,水生态系统弹性不足,白塔河、铜龙河等主要河流源头活水不足,部分水系之间亟需水系连通以保证生态用水及清洁用水。

    二是群众对美丽河湖的需求。随着天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河湖现状和群众对于美丽河湖的迫切需求差距越来越大;白塔河等穿越主要城市的母亲河的系统水景观治理需求呼声较高,铜龙河、杨村河等穿镇河流及洋湖、沂湖等幸福河湖打造需求迫切。

    三是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待提高,新的人为水土流失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又增加新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仍需加强。

    四是水生态管控尚在起步期。由于历史原因,天长市部分河湖管理范围边界不清,水域被侵占、被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开发建设项目、生产经营活动等侵占河湖水域空间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河湖生态空间管控,压缩了河湖生态空间,减小了河湖调蓄功能,降低了河湖蓄洪行洪和水资源调蓄能力,损害了河湖生态;水利部门、住建部门、环保部门存在着权责不一致、责利不统一、用水不节约、水源和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等问题;涉水陆域工程(其他管控区)管理单位信息化体系尚不完善;基层水利工程管护费用紧张,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2.2.4.          感知能力亟需提升,智能高效的一体化水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感知覆盖范围和要素内容仍不够全面,无法满足“四预”要求。中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设施仍然不足,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缺乏有效管护;洪水预报精准度有待提高,决策支持能力不足,工程调度规范化、科学化有待加强,应对极端灾害天气事件缺乏综合有效的手段。网络化管理与流域、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现代水网管理体制框架需进一步完善。

    2.3.   城市发展定位

    2.3.1.          《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根据《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末发展目标:立足全市发展现实基础、发展趋势和长远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力争实现“113”战略目标“全国百强争优、长三角达到人均,全省冲刺前三”,奋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中走在全省最前列。

    2.3.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速(%

    属性

    经济指标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60

    965力争1000

    9以上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90000

    150000

    9以上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

    /

    12左右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8.4

    290

    10以上

    预期性

    5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1.5

    40

    1.7

    预期性

    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0

    75

    1

    预期性

    7

    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55

    不低于 50

     

    预期性

    8

    (%)费入占比 (%)

    2.23

    2.5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 ()

    162

    200

     

    预期性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业比重 %)

    41.5

    5

     

    预期性

    1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6

    20

     

    预期性

    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8.7

    /

    高于经济增长

    预期性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3以内

     

    预期性

    14

    人均期望寿命(

    79

    80.5

     

    预期性

    1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10.5

    12

     

    约束性

    16

    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 ()

    2.5

    2.65

     

    预期性

    17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39.56

    40以上

     

    预期性

    18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0

    85

     

    约束性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完成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22

    森林覆盖率(%)

    14.12

    16

     

    约束性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84.4

    80以上

     

    约束性

    24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煤)

    8.8

    9.2

     

    约束性

    展望到2035年,全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省三,人均主要指标位居长三角地区县级前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率先在全省基本建成现代化强市(县)。

    2.3.2.          天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1、规划范围

    天长市行政下去范围,包括市域、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

    市域包括天长市辖2个街道、14个镇,国土面积约1754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3、规划目标

    12025年规划目标

    自然生态格局不断巩固。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得到严格落实,河流水系、山体等生态功能得到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乡村地区基本实现集约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文化影响力和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逐步健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水平全面提升,传统历史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城市更新持续推进,民生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22035年规划目标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三,人均主要指标位居长三角地区县级前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中等收人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率先在全省基本建成现代化强市。

    4、规划定位

    1)总体定位

    皖苏交界地区宁淮沿线重要节点城市

    南京都市圈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长三角地区省际科教融合创新示范地

    2)城市性质

    长三角中心区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高邮湖西岸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3)发展战略

    安全、可持续的生态优先战略

    开放、一体化的区域融合战略

    活力、高质量的产业创新战略

    宜居、高品质的魅力城乡战略

    5、总体格局

    1)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应保尽保、量质并重、集中成片”原则,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按照生态功能重要性,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在确保优良生态环境和充足农业生产空间的前提下,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结合全市城乡空间格局,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促进空间集约高效利用。

    2.3-2  三条控制线划定图

    2)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形成“一核三心、两轴三区多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核三心:中心城区城镇发展核;高邮湖、金牛湖、釜山水库-时湾水库三个生态绿心。

    两轴三区多点:G345城镇发展轴和S204城镇发展轴;西北部绿色农业展示区、东北部水产养殖及休闲观光区、南部绿色农业及养生度假区;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基地、荧实种植基地、秦栏智慧小镇、治山玩具小镇等发展节点。

    2.3-3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图

    3)做美和谐共生的农业空间

    打造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一园多基地”的农业格局

    一园:安徽省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多基地:平安现代农业园、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园、金集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2.3-4   农业空间格局图

    4)保护山青水秀的生态空间

    打造“一屏五廊、四心多点”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

    一屏五廊:江淮分水岭六合-天长分界处生态屏障;白塔河、杨村河、秦栏河、铜龙河、王桥河五条重要生态水脉廊道。

    四心多点:高邮湖、金牛湖、釜山水库-时湾水库、红草湖湿地公园4个生态核心;釜山、草庙山、洋湖、沂湖、川桥水库等重要生态节点。

    2.3-5   生态空间格局图

    5)建设集约集聚的城镇空间

    建设划分为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自然村五级城镇空间。

    中心城区:天长市城区(含广陵街道和千秋街道);

    中心镇:包括汊涧镇、铜城镇、冶山镇、秦栏镇四个中心镇;

    一般镇:包括剩下的张铺镇、大通镇、杨村镇、石梁镇、永丰镇、新街镇、万寿镇、郑集镇、金集镇、仁和集镇等10个一般镇。

    2.3-6   城镇空间格局图

    2.4.   面临形势

    2.4.1.          上位规划

    2.4.1.1.            国家水网规划纲要

    1、国家水网层级

    根据管理权限和分级管理要求,国家水网分为国家骨干网、省级水网市级、县级水网。国家骨干网主要解决国家水资源宏观调配和流域防洪减灾问题,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重大调水工程和分泄洪工程为骨干,控制性水库为调配枢纽,通过互联互通、多源互济、蓄泄兼筹等,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省市县水网依托国家骨干网及上一级水网,以行政区为单元,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主要解决本行政区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水利服务保障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水利公共服务。

    2、发展目标

    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洪涝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国家水网工程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运用基本实现。

    3、国家水网建设目标

    系统完备。综合考虑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与综合利用、水生态保护等需求,构建互联互通、丰枯调剂、有序循环的水流网络,发挥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综合效益。

    安全可靠。水网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城乡防洪排涝、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应对特大洪水、干早灾害以及突发水安全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集约高效。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效益大幅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人口、经济、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居民生活、工业、农业供水保证率得到提高。

    绿色智能。基本实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全周期绿色化,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水平明显提升。

    循环通畅。国家骨干网及省市县水网实现互联互通,河湖水系连通性明显提高,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水流畅通,泄洪、排水、输水和循环利用能力增强。

    调控有序。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加强,实现国家水网骨干工程联合调度,有序调蓄河道径流,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挥综合效益。

    4、主要任务

    构建国家水网之“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重点河段河势控制,针对重点河段适时开展提标建设,构建重要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织密国家水网之“目”。结合国家、省区市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排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加快推进列入流域及区域规划、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调蓄能力,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功能,加强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发挥工程综合功能和效益。

    5、国家水网总体布局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国家骨干网、省市县水网之间的衔接,推进互联互通、联调联供、协同防控,逐步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共同发挥保障水安全的作用,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

    根据我国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及河湖水系连通情况,国家水网主骨架由主网和区域网组成。未来根据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逐步扩大主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区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水网。

    2)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

    充分发挥长江、黄河等国家重要江河干流行洪、输水、生态等综合功能,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生命线作用,用足用好东、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能力,提高工程供水效益。坚持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深化方案比选,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3)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江河防洪治理骨干工程,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骨干输排水通道。统筹考虑重要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推进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重要江河堤防达标提质升级和河道综合治理,相机新(扩)建重要分洪通道,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江河行洪排洪能力。

    2.4.1.2.            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1、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规划范围为安徽省全境,包括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等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以2020年为现状水平年,以2035年为规划水平年,并展望到2050年。

    2、规划目标

    2035年,现代化安徽水网体系基本建成,与国家骨干水网全面互联互通,市县级水网基本完善,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防洪减灾能力全面增强,水资源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河湖生态治理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水网工程智慧化管理,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安徽水安全保障体系。

    2050年,全面建成“系统集成、多元融合、循环通畅、安全绿色、创新智能、调控自如"”的现代安徽水网,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高度完善,全面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总体布局

    依据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基于全省自然水系分布、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水资源禀赋、水利工程体系等基础条件,构建“纵横江河担纲、交错水系织目、湖库闸站系结”的安徽水网总体布局,对上与国家骨干水网主动衔接,对下向市县水网延伸覆盖,形成排水畅通、蓄水安全、输水顺畅和江淮贯通、干支连通、湖库连接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充分发挥南北共保、东西互济、排灌结合的安徽水网功能作用,筑牢安徽水网。

    3、江淮丘陵水网分区布局

    以开辟输水通道、增强抗旱能力、推动水源置换、补充生态基流等为主要目的,推进水库和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调控,依托大别山水库群优质水源及巢湖、瓦埠湖水源和引江济淮、驷马山等引江水源,利用淠史杭和驷马山输水干渠,链接董铺、大房郢、众兴、江巷等大中型水库调蓄场所,形成横贯东西的江淮分水岭输水通道(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滁河),与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共同构建“一横两纵、优水优用”的江淮丘陵水网骨干框架。

    2.4-1   安徽省江淮丘陵水网分区布局图

     

    4、列入省级水网建设的天长市建设内容

    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防洪保安、供水保障、生态河湖、智慧水务等四大板块。天长市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区范围内,涉及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防洪保安

    省级水网涉及天长市防洪保安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中小河流治理(6条),洋湖、沂湖等主要湖泊治理,洲滩圩垸(生产圩)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天长市主要涉及大通、高峰、焦涧、时湾4座中型水库及部分小型水库;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县城和产业园区防洪工程建设;推进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实施高邮湖洼地治理。

    2)供水保障

    省级水网涉及天长市供水保障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向天长市城市供水补源,保障旱年供水安全,提升供水保证率;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安徽省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釜山、时湾水库补水工程和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新建大型灌区、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3)生态河湖

    省级水网涉及天长市生态河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江河源头区及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乡村行河流廊道保护与建设。

    2.4.1.3.            滁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1、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规划至2035年,建成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相协调、与滁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相匹配的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高水平供水保障体系,高品质生态河湖体系,高效能智慧水务体系,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展望到本世纪中叶,高质量水网体系全面建成,上承省级骨干网、下接县级水网的协同融合共享格局全面形成,防洪保安实现全面安全达标,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全面形成,水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好转,水网智慧化调控全面实现,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2)具体目标

    ——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堤防防洪能力全面提升,4级以上堤防达标率超过90%,行蓄洪区建设基本完成,涝区排涝能力明显提升,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滁州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级城市及工业园区达到规划防洪标准。

    ——高水平供水保障体系。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全省领先;水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水源工程、跨流域及区域内引调水工程相互衔接、形成体系,主城区和县城全面实现“一源一备”,应对突发性供水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0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0%~90%

    ——高品质生态河湖体系。主要河湖水质持续向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程度显著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区活水更加通畅,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水土保持率达93.5%

    ——高效能智慧水务体系。建成覆盖流域防洪、排涝、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和全面覆盖水利工作的河湖管理、节水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等N项业务应用系统,水利业务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智慧水网体系。

    2、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规划范围为滁州市全域,国土面积1.35km2,包括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二区二市四县。

    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展望到2050年。

    为利于实施及与《安徽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衔接,近期水平年为2025年。

    3、总体布局

    以全市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构建滁州水网体系,对上与国家水网、省级水网衔接,对下与县区水网协同推进,实现各级水网互联互通,集中发力。

    “外引江淮”的滁州水网主骨架——滁州市以淮河干流、南水北调东线、驷马山引江工程以及滁河、池河等骨干河道、渠道为“纲”,形成“外引江淮”的滁州水网主骨架。其中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东线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滁州水网位于安徽水网的江淮丘陵水网东部,涉及到安徽水网“四横三纵”主框架中的“两横三纵”,体现了滁州水网在安徽水网的重要位置。

    “内联河库”的滁州水网主脉络——滁州市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供水、天长高邮湖水资源配置、明光淮河供水、水库灌区水源替代等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为“目”,构建“内联河库”的滁州水网主脉络,实现区域内江河湖库的连通,区域内水资源优调配置、丰枯互济

    “可蓄可调”的滁州水网控制结点——滁州市境内水库、闸坝众多,域内的蓄滞洪区承担削减洪峰、调蓄洪水的作用,以黄栗树、江巷等大中型水库,汊河集闸、襄河口闸女山湖闸等闸坝工程以及沿淮河沿滁河蓄洪区为“结”,实现“可蓄可调”的控制结点

    综合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修复保护等功能,有效衔接省级骨干水网,强化水网智慧化建设,构建“一干两支畅流,七湖碧波蓄泄,五路清水入城,两廊九带绘景”的滁州水网格局,为新时代滁州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一干:淮河干流;两支:滁河、池河2条主要支流;七湖: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高塘湖、高邮湖、沂湖、洋湖;五路清水:驷马山引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供水、明光引淮工程、天长高邮湖引水工程、凤阳高塘湖引水工程等5条主要外调引水线路;两廊:江淮分水岭生态廊道和淮河生态廊道;九带:滁河、池河、来河、清流河、襄河、白塔河、王桥河、濠河、窑河等9条河流生态景观带

    2.4-2滁州市现代水网规划总体布局图

    4、淮河天长区分区布局

    该区包括天长市和来安县北部的半塔镇,河湖水系区内以改善防洪排涝条件、提高供水保障程度、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为目的,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和高邮湖水源,实施引调水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构建“互联互通、湖库互济、高效利用”的淮河天长区水网。

    5、涉及天长市主要规划内容

    1)中小河流治理

    坚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系统规划,一条河一条河梳理治理需求,实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治理后的中小河流沿线防洪保护区,县城(区)段的防洪标准由现状的10~20年一遇提高至20~50年一遇;乡镇段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重要农田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5~10年一遇提高至10~20年一遇。规划中小河流后续治理干流河长594.4km,其中“十四五”期间实施项目8个,治理河长128km,“十四五”后治理河长466.4km

    其中天长市涉及铜龙河、老白塔河、杨村河、白塔河等。

    2.4-3   滁州市中小河流治理总体布局图

    2)易涝区排涝能力建设

    涉及天长市主要包括高邮湖区的高邮湖湖西区。

    3)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实施焦涧水库、大通水库、时湾水库、高峰水库等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7座。

    4)城市防洪体系建设

    其中涉及天长市,实施川桥河、合群河、禹王河(含高铁站禹王河改道1.5km)、三号撇洪沟堤防加固及城北防洪堤工程;实施白塔河、川桥河、合群河及三号撇洪沟城区段河道清淤工程;拆除重建、加固和新建涵闸51座及新建桥梁5座。

    2.4-4 天长市城市防洪工程布置图

    5)供水保障网建设

    天长市规划布局:加大高邮湖引水工程建设,以高邮湖为水源,向釜山、时湾、安乐、大通等水库补水,实现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水库灌区灌溉保证率,并改善水库下游河道生态环境。

    天长市规划方案:天长市现状集中供水水源主要为高邮湖、釜山和地下水,来安县北部位于高邮湖水系的半塔镇供水水源为车冲水库和地下水。根据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未来利用釜山水库和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形成釜山水库和高邮湖互济的城乡供水格局。干旱年份,通过加大高邮湖引水规模,保障天长市城乡供水安全。规划至2035年,天长市城乡集中供水工程供水量达到1.53亿m3,其中釜山水库供水量0.26亿m3,高邮湖供水量1.27亿m3。半塔镇位于高邮湖白塔河水系,将其供水纳入天长片统一考虑,未来从釜山水库取水,以高邮湖水源为补充;新建皂河引水入赵八港水库工程,形成以釜山水库、高邮湖水源为主,赵八港水库为备的城市供水水源配置体系。至2035年,半塔镇城乡集中供水工程供水量达0.09亿m3

    天长片应急供水保障方案:该区规划年取水水源为釜山水库和高邮湖,遇特殊干旱年份加大高邮湖引水能够满足区域城乡供水需求;市域内工业、市政绿化、道路冲洒用水应优先使用再生水和当地地表水。该区农业用水加大沿白塔河、高邮湖泵站提水力度,保障农业灌溉用水。

    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实施天长市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实施釜山水库灌区及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新建水源、备用水源取工程,新建、改建、扩建水厂,水厂管网延伸并网、入户水表井改造,信息化建设等

    6)生态河湖网建设

    实施白塔河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高邮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清洁小流域及水土保持、实施釜山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

    7)智慧水务网建设

    围绕“一干两支畅流,七湖碧波蓄泄,三渠清水入城,两廊九带绘景”的滁州水网总体格局,以全市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水网建设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推动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建设。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加快构建数字孪生“五路清水”工程、数字孪生“两河七湖”流域,搭建“外引江淮、内联河库、可蓄可调”的滁州智慧水网。

    推动浔河站自动化控制设施升级改造,加强视频监控与业务应用相互融合,并共享其他部门/行业现有视频监控平台的监控资源,开展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专业模型。滁州地貌类型丰富,以山区、丘陵区为主,兼有平原、圩区、湖泊。结合淮河、高邮湖、滁河“三大水系”的特点,建设特色“两河七湖”水资源调水模型;针对水库、闸坝众多,开发水库-闸坝联合调度特色模型,共享调用省厅相关通用模型。

    2.4.2.          面临形势

    当前,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有坚实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层面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战略部署。从地方发展层面,在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中,都对水利基础支撑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机遇,水利工作也必须面向于、服务于区域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苏皖交界地区宁淮沿线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中心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努力打造南京都市圈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长三角地区省际科教融合创新示范地、全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样板地,扎实当好新时代全省高质量跨越发展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要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要求,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质增速,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供给和配置能力,健全区域水安全保障体系。

    1)加快构建提出水网,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要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有利于天长市发挥“左右逢源”“双圈互动”的区位优势,巩固提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位势。水利作为基础支撑和兜底保障,迫切提升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能力、提高水利工程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财富的保障能力、加强治水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协调性、完善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发挥水利工程扩大社会有效投资能力。从市内实际出发,建设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智慧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天长水网,是天长市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要求。

    2)加快构建天长水网,是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更高要求筑牢洪涝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

    天长市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内的县级城市,防洪安全建设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纵深推进提供安全屏障。天长市位于合肥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交汇区域,是安徽省东部城市桥头堡,集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为一体,未来发展潜力强劲,规划“十四五”末实现“113”战略目标,对防洪保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人口增加、产业增长、财富集聚,防洪保护对象及重要性发生较大变化,潜在洪灾风险损失逐步加大,淹不起也淹不得。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局部突发性强降雨频现,“中洪水、高水位”的情况时常发生。极端暴雨的发生,天长市防洪安全建设将面临新挑战。结合流域现状防洪体系及防洪工程布局,加快构建天长水网,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确保流域防洪安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更高要求筑牢洪涝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

    3)加快构建天长水网,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

    天长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雨径流。当地水资源产水模数只及安徽省平均水平的55%,属水资源紧缺地区,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布呈明显不均衡的特点。已建水资源配置工程虽一定程度缓解了天长市缺水状况,但干旱年份仍存在缺少系统完善的引调水工程,在供水工程布局与系统调度上仍不能满足区域水资源利用需求。基于全省水网及滁州水网工程布局,加快构建天长水网,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对于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4)加快构建天长水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标准打造幸福河湖的必然要求。

    天长市通过实施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工程,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是水多、水少等老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同时伴随着流域快速发展,水脏、水滞等新情况又加快凸显,是我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水问题较为集中和较为复杂的典型流域。

    针对境内湖泊河流的水生态质量的特征,在稳固水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幸福生态廊道、水文化水景观体系提升,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增强水网的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与水网建设同步推动,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转化和碳中和、碳达峰“双碳”战略的实施,依托“水网+产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标准打造幸福河湖的必然要求。

    5)加快构建天长水网,是有效实现数字化转型、更有力推进天长智慧水务建设的必然要求。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引领全面创新、构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已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各行业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数字化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支点。天长市必须牢牢把握住数字变革的战略机遇,强力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按照“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的要求,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水资源、河湖管理、行业监督管理等主要领域,开展水利监测体系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水旱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和涉水业务智能应用系统建设,提高现代水网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提高水网智能化控制和调度水平,为构筑天长市现代水网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总体规划

    3.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发展模式,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聚焦天长市面临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新老水问题,全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涉水事务监管。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天长市现代水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建设苏皖交界地区宁淮沿线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中心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努力打造南京都市圈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长三角地区省际科教融合创新示范地等,实现天长市“113”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天长提供有力的水网保障

    3.2.   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安全问题,着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天长人民的幸福河湖。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把节水作为实施天长水网工程的基本前提,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充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原则,合理规划水网工程布局,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提高重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水和谐、绿色生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持续改善水生态水环境,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精准把握流域整体及天长水情,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推进天长水网与国家、省级、滁州市水网协同融合,充分发挥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水网建管体制和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监测自动化、调度智能化、水网数字化,提升水网工程科技和智慧化水平。

    3.3.   规划依据

    3.3.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月,二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7月,三次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3月,四次修正

    7)《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2005.8

    8)《安徽省湖泊保护条例》(2017.7

    9)《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2015.10

    3.3.2.          规范标准

    1)《防洪标准》(GB 50201—2014

    2)《治涝标准》(SL723-2016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 50288—2018

    6)《灌区改造技术标准》(GB/T 50599—2020

    7)《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18

    7)《城市防洪规划规范》(GB51079-2016

    8)《灌区规划规范》(GB/T 50509—2009

    9)《水资源规划规范》(GB/T 51051—2014

    10)《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2015

    11)《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范》(SL335-2014

    1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

    13)《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

    1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15)《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T 712—2021

    16)《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

    1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

    18)《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2015

    3.3.3.          相关规划

    1)《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5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2021.6

    3)《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3.7

     

    4)《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2022.5

    5)《安徽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3

    6)《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9

    7)《滁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3.11

    8)《滁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4

    9)《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报批稿》(2021.12

    10)《滁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2018.11

    11)《天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2021-2035年)》(2023.3

    12)《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5

    13)《天长市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8

    14)《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2017.08

    15)《天长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6.12

    16)《天长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2017.11

    17)《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2023-2035年)》(2023.8

    18)《天长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2019.7

    19)《天长市水资源保护规划(2015-2030)》(2016.12

    20)《天长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1

    21)《天长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2023.4

    22)《安徽省高邮湖湖泊保护暨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1

    3.3.4.          技术资料

    1)《安徽省水功能区划》

    2)《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报批稿)》

    3)《滁州市水功能区划》(2010年)

    4)《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

    5)关于分解落实“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通知(滁水资源函〔2022228号)

    6)《天长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方案》(2020.7

    7)《安徽省天长市白塔河治理方案(报批稿)》(2023.6

    8)《安徽省天长市川桥河治理方案(报批稿)》(2023.6

    9)《安徽省天长市老白塔河治理方案(报批稿)》(2023.6

    10)《安徽省天长市秦栏河治理方案(报批稿)》(2023.6

    11)《安徽省天长市铜龙河治理方案(报批稿)》(2023.6

    12)《安徽省天长市杨村河河流治理方案(报批稿)》(2023.6

    13)《天长市内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方案设计报告(报告)》(2023.5

    14)《天长市釜山水库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十点工作实施方案》(2023.9

    15)关于天长市内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天发改审批〔2023157号)

    16)天长市统计年鉴(2010~2022

    17)天长市水利普查(2011年)

    18)天长市水网规划编制项目合同

    3.4.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规划范围为天长全市,国土面积1754平方公里,涉及2个街道、14个镇,合计116个村委会、58个社区(23个城市社区、35个农村社区)。

    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22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展望到2050年。

    为利于实施及与《安徽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衔接,近期水平年为2025年。

    3.5.   规划目标

    3.5.1.          总体目标

    规划至2035年,建成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相协调、与天长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相匹配的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高水平供水保障体系,高品质生态河湖体系,高效能智慧水务体系。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韧性、均衡、美丽、智慧”的现代化水网。

    展望到2050年,上承省级骨干网,衔接市级水网,全面建成天长市高质量水网体系,防洪保安实现全面安全达标,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全面形成,水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好转,水网智慧化调控全面实现,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3.5.2.          具体目标

    ——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堤防防洪能力全面提升,重点中小河流和湖泊的防洪能力全面提高,河道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超过90%;天长城区、产业园区及重点城镇防洪能力达到规范规定的防洪标准;城区及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生产区排涝标准进一步提高;区域内各型水库及大中型水闸完成除险加固任务,病险水库(水闸)比例进一步降低,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高水平供水保障体系。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全市领先;水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实现河渠、湖库互联互通,跨流域及区域内引调水工程相互衔接、形成体系,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水资源保障工程,应对突发性供水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08.83万亩,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100%、完好率9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

    ——高品质生态河湖体系。主要河湖水质持续向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程度显著提高,切实保障河湖生态用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水生生物资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区活水更加通畅,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下降到0.22%优化沿岸人居环境和景观,改善城市开放空间,优化城市生态廊道。

    ——高效能智慧水务体系。建立一个涵盖水雨情检测、水资源监控管理、河长制管理、水保监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农村基层防洪预测预警、灌区信息化等内容并能与省、市水利信息平台对接的智慧水利平台。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开启智慧水利建设,不断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

     


     

    专栏1  天长市水网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分类

    指标

    单位

    现状年

    2025

    2035

    备注

    天长市

    滁州市

    安徽省

    1

    水网综合指标

    县级水网工程覆盖率

    %

    65

    70

    90

    89

    88

    预期性

    2

    县级水网水流调配率

    %

    80

    81

    85

    85

    87

    预期性

    3

    防洪排涝

    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

    %

    71

    86

    >90

    >90(4)

    >95(3)

    预期性

    4

    重点水库水闸安全达标率

    %

    70

    90

    >95

    >95

    >95

    预期性

    5

    水资源配置

    全市用水总量控制

    亿立方米

    3.451

    4.473

    5.22

    24.01

    335.17

    约束性

    6

    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

    %

    /

    22.2

    41

    45

    39

    约束性

    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4

    0.55

    0.62

    0.62

    0.62

    预期性

    8

    供水安全系数

    1.09

    1.18

    1.35

    >1.35

    >1.3

    预期性

    9

    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

    %

    80

    95

    99

    98

    90

    预期性

    10

    水生态环境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证率

    %

    75

    80

    93

    93

    92

    预期性

    11

    水土保持率

    %

    99.73

    99.75

    99.78

    93.5

    92.88

    预期性

    12

    智慧水利

    新建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孪生覆盖率

    %

    /

    /

    ≥90

    ≥90

    ≥90

    预期性

    13

    重点流域数字孪生覆盖率

    %

    /

    /

    ≥90

    ≥90

    ≥90

    预期性

    注:①县级级水网工程覆盖度:指县级水网工程覆盖区域面积与国土面积的比值。

    ②县级水网水流调配率:指县级水网可调控的径流量与天长市径流量的比值。

    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指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中达标堤防长度占比(对比的滁州市为4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指标、安徽省指标为3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指标);重点水库水闸:指天长市境内大中型水库、小(1)型水库、中型水闸等。

    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以国家下达目标为准。

    ⑤供水安全系数:指有效供水能力与供水量的比值,其中有效供水能力指供水能力中不含地下水超采与河道内生态用水挤占的部分。

    ⑥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指区域内城镇管网覆盖的城镇及农村供水人口和享有与城镇供水同标准、同保障、同服务的农村集中供水覆盖人口,占全市水网覆盖总人口的比例。

    ⑦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证率:指重要河流控制断面中满足生态流量目标要求的断面个数与控制断面总个数的比值。

    ⑧水土保持率: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⑨新建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孪生覆盖率:与市级水网县级,县级指纳入县级水网的水库、引调水、泵闸站等新建重点水利工程中实现数字孪生的工程数量占工程总数的比例。

    ⑩重点流域数字孪生覆盖率:与市级水网衔接(1000km2),县级指流域面积1000km2及以上河流,建成数字孪生流域的数量占比。

    3.6.   总体布局

    3.6.1.     水网层级

    安徽现代水网分为省、市、县三个层级。省级水网在国家水网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支撑,着力解决省境内流域及区域防洪减灾和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调配等重大问题。

    滁州现代水网分市、县两个层次。市级水网,对上与国家水网、省级水网衔接,对下与县区水网协同推进,实现各级水网互联互通,集中发力。

    天长市域东临高邮湖,南水北调东线可引水入高邮湖。天长市域西高东低、地形总体呈向高邮湖倾斜的趋势,境内河流水系密布,水库众多,同时分布有沂湖、洋湖等较大湖泊,与国家和省级骨干水网紧密联系,水网建设基础条件优良。天长市涉及滁州市水网主骨架的“七湖碧波、五路清水、两廊六带”等,“七湖”包括天长的洋湖、沂湖、高邮湖,“五路清水”包括天长的高邮湖引水,“六带”中涉及天长的白塔河、王桥河等。天长全域位于滁州水网的淮河天长区分区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和高邮湖水源,实施引调水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实现“互联互通、湖库互济、高效利用”。

    天长市水网主要依托滁州市水网骨架,充分发挥市级水网调控作用,在市级水网总体布局下因地制宜布置,优化天长市河湖水网布局,与滁州市水网有机连通,向中小河流、农村水系、灌排渠道等毛细水网延伸辐射,打通城乡供水水网最后一公里、农田灌溉水网最后一米,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主要解决天长市内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态保护等水利服务保障问题。市、县各级水网之间主次协调、互联互通,流域、区域间城乡统筹、互调互济。

    3.6.2.     总体布局

    依据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对上衔接安徽省水网、滁州市水网,基于天长市自然水系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水资源禀赋、水利工程体系等基础条件,构建以“白塔河引调水担纲,五干三支两线织目,九库三湖闸站系结”的天长市水网“纲、目、结”总体框架。实现排水安全、蓄水可靠、输水畅通和南北贯通、河渠湖库互通互联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充分发挥天长水网东西互济、排灌结合、河湖生境健康的功能,筑牢天长水网。

    以全市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构建天长市水网体系,对上与国家水网、省级水网衔接,以滁州市级水网建设为指导,协同推进县级水网建设,实现各级水网互联互通,集中发力。

    白塔河引调水担纲——天长市依托南水北调东线骨干引调水线路,构建以白塔河引水为,形成外引长江的天长水网主骨架。南水北调东线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的重组成部分,天长水网涉及到南水北调东线,体现了天长水网在国家水网的重要位置。

    五干三支两线织目——天长市以天长高邮湖水资源配置、水库灌区水源替代等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为,构建内联河库的天长水网主脉络,实现区域内河湖水库的连通,水资源优调配置、丰枯互济。

    九库三湖闸站系结——天长市境内水库、闸坝众多,域内的水库承担削减洪峰、滞蓄洪水的作用,以釜山水库等九座大中型水库,沂湖闸、洋湖闸、泵站等闸坝泵站工程,沂湖、杨湖、高邮湖等湖泊工程为,实现可蓄可调的控制结点。

    综合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修复保护等功能,有效衔接省、市级骨干水网,强化水网智慧化建设,构建五干三支畅流,九库三湖蓄泄,一湖清水入城,两廊六带绘景的天长水网总体布局,为新时代天长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五干:铜龙河、杨村河、白塔河、王桥河、秦栏河;三支:老白塔河、川桥河、禹王河等主要支流;九库:安乐水库、大通水库、跃进水库、时湾水库、釜山水库、川桥水库、高峰水库、焦涧水库、大涧口水库等十座大中型水库;三湖:高邮湖、沂湖、洋湖;一湖清水:高邮湖水源入城;两廊:沿高邮湖生态廊道、白塔河生态廊道;六带:铜龙河、杨村河、老白塔河、川桥河、王桥河、秦栏河。


    3.5-1  天长市水网规划总体布局图


    4.   筑牢蓄泄兼筹、防治并重的防洪保安网

    4.1.   防洪形势

    4.1.1.          洪涝灾害

    天长市地处皖东边陲,淮河下游,毗邻高邮湖,由于高邮湖洪水位顶托,上部山洪下泄,城区涝水漫溢等,极易发生洪涝灾害。解放后城区多次遭受重大老水灾害。据记载,平均每3年就有一次水灾,每10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涝灾害,对城区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1991年是一个典型的大水年份,春汛连着夏汛,梅雨期从518日起持续57天,历史罕见,全年共降水1846.5mm,其中七月份降水量659.9mm,比1954年同期降雨量543.6mm116.3mm,最大3 日降雨250mm5日降雨360mm10日降雨554mm,均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7月上旬,全市所有水库、塘坝暴满泄洪,七河两湖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高邮湖最高水位达9.33m。自进入7月份后,汛情逐步升级,形势日趋严峻,工程四面告急,险情频频发生,紧张的抗洪斗争持续近二个月。全市先后破圩127个,农作物受灾面积(包括午秋二季)计110.5万亩,成灾94.3万亩,其中粮食绝收面积23.76万亩,经济作物绝收7.8万亩;共减产粮食20.1t;成灾人口27.99万人,重灾民7.9万人,特重灾民11.59万人;损毁房屋59230间,其中全倒25514间;有87个村,577个生产队,7760户,30551人被水围困;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6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8137亿元。

    2003年是继1991年大水后降雨量最大的年份,全年降水量1448mm,其中梅雨量为430643.3mm,是历年平均值230mm2.5倍。74日,时湾水库最高洪水位达26.01m,超过25.99m的历史最高水位,最大泄洪流量达333m3/s,接近91年最大下泄流量349m3/s7139时,高邮湖水位9.52m,超过9.5m的保证水位线,是高邮湖有水文记载以来的历史最高水位。整个汛期,高邮湖水位三涨三落,9.0m以上的高水位持续19天,退水时间长达4个多月,为历史罕见。汛期全市发生各类险情500多处,其中:中小水库出险55座,堤防损坏190多处,圩堤缺口471527m,毁坏护岸70多处,冲毁塘坝100多座,毁坏机电站60多座,毁坏涵闸等其他防洪设施190多处。市区老川桥河缺口漫堤,三溃三堵,危及市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杨村河堤防抢险失利后,省道天铜公路杨村大桥段中断交通三周。全市共漫破圩口54个,淹没耕地40156亩;农作物受灾面积40万亩,成灾面积24.3万亩,绝收面积14.27万亩,减产粮食15.5t;受灾人口15.8万人,成灾人口9.86万人,被水围困人口3.2万人,转移安置人口31294人;损毁房屋12733间,倒塌房屋2191间;公路中断3118km,毁坏公路路基170km,毁坏输电线路50km,毁坏通讯线路16km;停产工矿企业102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3亿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天长城区向东南、南、西向拓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此不相协调的是,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设施相对滞后,整体防洪能力不足,汛期仍然易受上游丘陵岗地洪水威胁和下游高邮湖水位顶托,非洪即涝,严重制约城市发展。

    4.1.2.          防洪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发展阶段。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向纵深推进,加之水情工情发生变化、流域防洪面临新形势,对洪水防御标准和防洪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暴雨洪水频发,特别是20162020年发生的大洪水,充分暴露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弱项,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筑牢防洪保安网,是统筹发展与安全,优化洪涝灾害防治新格局的要求。随着天长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发生变化,人口增加、产业增长、财富集聚、防洪保护对象及重要性发生较大变化,且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条件、河道河势、蓄泄关系等发生新变化,对提高洪涝灾害防御标准和优化防洪保护格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维护地区经济安全、社会安定和谐,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向纵深推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迫切需要筑牢防洪保安网,科学确定洪水防御标准,优化洪涝灾害防治新格局,为天长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筑牢防洪保安网,是补齐流域防洪减灾短板,构建现代化防洪工程新体系的要求。目前天长市城区以及重点城镇防洪设施的防洪标准基本达标,但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中小河流缺乏系统治理。因此,亟须以流域为单元,加快补齐流域防洪减灾短板弱项,构建现代化防洪工程新体系,综合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筑牢防洪保安网,是提高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应对流域防洪减灾新挑战的要求。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局部突发性强降雨频现、加之人水争地矛盾仍然突出,部分地区洪涝调蓄空间和生态空间被挤占,加剧了洪涝灾害风险和防洪保安压力,流域防洪安全韧性建设面临新挑战。为有效应对流域性大洪水的威胁,追切需要筑牢防洪保安网,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研究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制定洪涝灾害风险防控措施,全面增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韧性,最大程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4.2.   防洪标准

    4.2.1.          防洪标准

    天长城区: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包括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城区及重点化工集中区。

    乡镇及重要园区:乡镇及单独设防的工业园区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中铜城镇、杨村镇、永丰镇、秦栏镇、万寿镇、石梁镇等镇区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铜城镇工业集中区与永丰镇模具产业园区采用50年一遇防洪标准。

    圩口:对于重要圩区,即万亩以上圩口,圩区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或有重要设施,或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其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其他圩口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

    高邮湖防洪堤防采用30年一遇,展望到2050年提高至50年一遇。

    4.2.2.          排涝标准

    天长城区及重要园区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重点乡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农村易涝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

    4.3.   总体布局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针对防洪保安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湖库为调蓄、河道为宣泄洪水构建“五干三支、九库三湖”的防洪保安网络布局。

    以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和天长市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完善流域、区域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重点实施城乡易涝区治理,提高城乡易涝区排涝标准。全面提升天长市防洪除涝安全保障能力。

    4.3-1    防洪保安网规划总体布局

    4.4.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4.4.1.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天长市城区及重点镇区。天长市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东至原205省道,南至兴业大道(312省道),西至312省道,北至北外环线规划面积69.62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5km2。重点镇区包括万寿镇、永丰镇、杨村镇、铜城镇、石梁镇、秦栏镇等。

    4.4.2.          建设标准

    规划白塔河城区段(石梁桥—合群河口)全线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合群河口至入高邮湖河口按20年一遇设防。三号撇洪沟左堤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城北区内205省道城北区段建议按20年一遇高程修建道路,道路与堤同高,以路代堤。川桥河左岸全线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要求,右岸中坝水库段至下营站20年一遇,下营站至川桥河河口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合群河城区段全线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要求。禹王河城区段全线堤防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产业园区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设防,重点镇镇区按照20年一遇设防。

    城区及产业园区排涝标准均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控制点地面不积水的标准治理;重点镇镇区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控制点地面不积水的标准治理。

    4.4.3.          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

    4.4.3.1.            《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天长市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东至原205省道,南至兴业大道(312省道),西至312省道,北至北外环线。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5km2。预测至2030年天长市域总人口为9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达到72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80%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天长市属三等城市,天长市中心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规划防御白塔河、川桥河50年一遇洪水。城区排涝标准20年一遇,镇区10年一遇。

    4.4-1  天长市总体规划-城区用地布局图

    4.4.3.2.            《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2017年)》

    (一)规划范围

    1)研究范围

    规划研究范围西至釜山水库、时湾水库集水区,北至三号撇洪沟入老白塔河交汇处,东至高邮湖河口,南至川桥河集水区。研究范围详见图4.4-2

    4.4-2   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研究范围图(2017年)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天长市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东至原205省道,南至兴业大道(312省道),西至312省道,北至北外环线,规划面积约69.62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45km2。规划范围详见图4.4-3

    4.4-3   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范围图(2017年)

    (二)规划标准及水平年

    防洪标准:本城防规划采用城区50年一遇,非城区20年一遇防洪设计,考虑天长市未来发展需要,补充计算城区100年一遇情况,为天长市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排涝标准:城市排涝河道、涵闸和泵站均按20年一遇标准(24h 暴雨24h排出)进行治理。

    规划基准年2016年,规划水平年2030年。

    (三)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加高加固白塔河右堤12.8km,加高0.10.93m,使其达50年一遇。

    加高加固白塔河左堤0.5km,加高0.71.0m,使其达50年一遇。

    加高加固川桥河左堤8.5km,加高0.41.2m,使其达50年一遇。

    加高加固川桥河右堤4.1km,加高0.41.2m,使其达50年一遇。

    加高加固禹王河左堤2.3km,加高0.11.0m,使其达50年一遇。

    加高加固禹王河右堤2.8km,加高0.91.5m,使其达50年一遇。

    加高加固三号撇洪沟左堤2.2km,加高1.62.6m,使其达20年一遇。

    加高加固合群河左堤3.0km,加高0.41.0m,使其达50年一遇。

    加高加固合群河右堤1.9km,加高0.31.5m,使其达50年一遇。

    连通护城河与城西河。

    级战渠通过闸门连通至合群水库。

    港口支渠通过闸门连通至合群河。

    下营至禹王河河口6.5km长河道断面拓宽50m

    防洪工程布置见图4.4-4

    4.4-4  天长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布置图(2017年)

    (四)排涝工程设施规划

    1)分区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并结合自然地形,将规划区排水分成城北区、老城区、城东区、城中区、城南区和城西区6 个区14 个排水片,详见下图:

    4.4-5  天长市城市排涝分区规划图

    2)排涝工程设施规划

    城北区地面高程较低,规划保留地块内现状有三座排涝泵站。需扩建民生圩站规模至4.5m3/s;新建一座城北站,规模为15.0m3/s,用于排除城北工业区涝水。

    老城区四面环水,规划逐渐废除内排四座泵站,通过调节控制水位,实现通过窑湾站和森林公园站排入外河。排涝最高水位控制在7.0m。当外河水位低于该水位时,则通过闸门自排,当外河水位高于该水位时,关闭闸门,通过两座泵站抽排。

    城东区规划新建一座港口站,规模为8.0m3/s。(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中区规划保留现状浔河站,远期逐渐废除内排泵站。通过调节景观水位实现一次排涝。排涝最高水位控制在7.0m。当外河水位低于该水位时,则通过闸门自排,当外河水位高于该水位时,关闭闸门,通过浔河泵站抽排。浔河泵站现状规模为30.0m3/s,规划扩建至42.0m3/s

    城南区局部地势较低,现状无泵站,需新建两座排涝泵站,分别为植物园站(2.0m3/s)和西庄站(2.0m3/s)。

    城西区规划保留胡庄站(4.5m3/s)及扩建上营站规模至6.0m3/s。根据雨水分区规划需扩建草湖站,扩建至8.0m3/s。另需新建两座泵站,分别为银定河站,规模为30 m3/s(根据可行性研究),以及城西排涝站,规模为4.5m3/s

    4.4-6  天长市城市排涝工程规划布置图

    4.4.3.3.            天长市城市防洪除涝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天长市城市建设进程,近年来天长市逐步实施了一系列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等,天长市主城区现状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中支流及撇洪沟大多满足20年一遇;已经建成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

    1、规划防洪堤防治理达标情况及存在问题

    1)白塔河自十八集站~合群河口段右岸堤防防洪标准均已经达标满足50年一遇防洪标准需求,但是城北区白塔河堤防现状不足50年一遇;

    2)川桥河穿城段堤防均以达标建设,满足城市防洪50年一遇防洪标准需求;

    3)规划城北片区的3号撇洪沟左堤、老白塔河右岸堤防现状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西侧封闭堤尚未建成。

    4)合群河左堤已经达标建设,满足城市防洪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右岸堤防已经达标,并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

    2、规划涝区治理达标情况及存在问题

    1)城北片区,该排区规划分为城北站排区及南部的民生圩站排区。规划城北站15m3/s尚未建设,城北站排区属永丰镇辖区,永丰镇对现状的几座小排涝站进行了更新改造,总规模达到7.68m3/s;不能满足20年一遇排涝标准需求;南部民生圩站排区属天长街道辖区,当前开发建设进程较缓,现有排涝能力已达标,但不满足规划建成区20年一遇排涝能力需求。

    2)老城区片,排涝能力已达标,并满足20年一遇排涝标准。

    3)城东区片,该片区分为港口站排区和上游合群河自排区等,港口站排区已经建成港口排涝站,并满足排区20年一遇排涝标准;南部合群河自拍区经合群河治理,现状已经满足自排标准需求。

    4)城中区片,该片区规划扩建浔河排涝站,扩建后规模为42m3/s

    5)城南区片,城南区规划新建植物园站、西庄站等,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进程尚未开发,目前尚未建设。

    6)城西区片,规划扩建草湖排涝站、新建城西站、银定湖站,现状已经建成银定湖站,规模30m3/s;草湖站排区及城西站排区目前尚未开发,未实施排涝泵站建设。

    4.4.3.4.            防洪规划总体方案

    根据《天长市国土空间规划》、《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2017年),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保护范围基本未改变,本次规划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范围仍以原规划范围为基础,防洪规划总体方案以釜山水库、时湾水库、川桥水库及高峰水库等为主要调蓄水体进行调蓄,以川桥河、白塔河为主要行洪通道;以防洪堤防为主要挡洪工程,以内部排涝闸站为内部涝水排除设施,建立天长市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现有防洪除涝工程设施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洪堤防建设、排涝闸站建设等,进一步提升天长市城市防洪除涝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使天长市城市防洪总体标准达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4.4.3.5.            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根据天长市城区防洪工程规划建设现状,本次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天长市城区防洪除涝体系,提升规划区防洪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按照20年一遇加固三号撇洪沟堤防2.2km、老白塔河堤防5.0km;按照50年一遇加固白塔河城北段防洪堤1.7km;结合永丰镇区防洪工程建设,加固城北片封闭堤约2.1km

    拆除重建、加固和新建涵闸51座及新建桥梁2座。

    4.4-7天长市城市防洪工程设施规划布置图

    4.4.3.6.            除涝工程设施规划

    1)排涝泵站工程建设

    结合城市开发建设进程,规划新建城西排涝泵站3.5m3/s,扩建草湖排涝泵站8.0m3/s新建植物园排涝泵站、西庄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窑湾站;新建三汊排涝泵站。

     

    4.4-8  排涝站工程建设分布图

    2)城北片涝区治理(纳入永丰镇防洪除涝项目建设中)

    结合永丰镇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对城北片涝区进行综合治理,新建城北排涝泵站8m3/s,配套整治涝区排涝沟渠6km,及配套改造沟渠建筑物(桥涵、控制闸等)。

    4.4-9  城北片涝区治理工程建设布局图

    3)小新圩片治涝工程建设

    实施秦庄水库泄洪渠改道工程,新建河道2.5km,配套过路箱涵两座,交通桥梁1座;新建小新圩排涝泵站1座。

    4.4-10   小新圩片涝区治理工程建设布局图

    4.4.4.          万寿镇工业区及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根据《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万寿镇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2019-2030年)》,结合万寿镇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现状,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新建工业区排涝站工程,装机345千瓦;

    2)新建镇区排涝站工程,装机160千瓦;

    3)排涝渠道衬砌长度500米,防洪涵闸4座。

    4.4.5.          永丰镇(泵阀及模具产业园区)及镇区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根据永丰镇镇区相关规划,结合镇区建设进程发展,对永丰镇镇区进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其中防洪工程纳入到天长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本节仅对内部涝区治理进行规划,安排拟建设内容。

    根据永丰镇区治涝工程建设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新建城北站8m3/s、扩建陶庄站8m3/s,技术改造子胥排涝站。

    2)整治现状排水沟渠10.2km,扩挖太和渠长约0.56m,新建陶庄站进水渠长约1.1m,新建(延长)三八河长约1.56m

    3)新建陶庄站排涝滞蓄区,配套改造沟渠相关衔接控制建筑物,其中过路 15座,控制闸4座,节制闸6座。

    4.4-11  永丰镇区(含工业园区)治涝工程总体布局图

    4.4.6.          杨村镇城镇防洪除涝工程规划

    4.4.6.1.            防洪治涝对策与措施研究

    根据杨村镇所在流域地形、洪水特性以及已有的防洪治涝工程措施,并结合总体规划布局,围绕蓄、泄、撇、排、防,以防为主的治理方略,研究该区防洪治涝对策和措施。

    1)加强上游水库控制运用,拦蓄上游洪水

    杨村镇上游建有跃进水库,控制面积70km2对于拦蓄上游山丘区洪水,减轻对处于下游的镇区洪水威胁作用较大。目前,跃进水库除险加固已实施完成。从镇区防洪角度出发,应做好上游水库、闸坝的控制运用,充分利用其拦蓄、滞蓄洪水作用。

    2)强化利用杨村河及时畅泄上游洪水

    上游洪水经跃进水库调蓄后进入杨村河,最终在镇区下游排入沂湖,河道的畅通可以及时宣泄洪水,降低区段河道洪水位。杨村河下游河道(含杨村镇镇区段)截弯取直后,又经多次疏通、清淤治理,目前河道断面基本满足泄洪要求。

    3)撇除西、北面坡地来水,减轻坡地洪水威胁

    根据地形、水系情况,规划利用镇区现有街西撇洪沟及小卢庄撇洪沟,结合市政道路边沟等撇洪设施,使西、北面坡面来水直接排至杨村河,而不进入规划区,从而达到防洪除涝安全需要。规划对撇洪沟进行必要的沟通整治及堤防加固。

    4)做好镇区东侧防御沂湖洪水的防洪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划,东侧是镇区发展的主方向,规划东侧用地范围已超出现状镇区防洪堤圈保护范围。规划加固或新建东侧防洪堤,以满足镇区防御20年一遇标准的要求。

    5)做好镇区排水治涝规划

    按照“高水高排”的排涝治理原则,镇区、西北部坡地来水由撇洪体系排出;南部低洼区涝水,当杨村河水位较低时,利用排涝涵闸进行自排;当杨村河洪水位超过自排条件后,需关闸开机抽排内涝;规划根据镇区地形及水系条件,做好排涝站、涵设计。

    6)加强防洪治涝设施管理及非工程措施建设

    对于设计防洪标准内的洪水,可以通过防洪治涝工程建设本身来解决。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防洪治涝设施的管理维护、合理运用和科学调度,制定防洪预案,加强水情、雨情测报与分析,提高全社会防洪意识,增强依法治水、管水力度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

    4.4.6.2.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杨村镇基本完成镇区防洪工程建设,现状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需求,根据上一轮防洪规划,已经完成主要治涝工程建设内容,现状镇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

    本次规划,根据镇区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设现状,规划对内部存在问题的排涝沟渠进一步整治,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建设,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主要建设内容有:(1)缪子港渠防洪排涝综合整治,(2)工业园区防洪排涝渠综合整治。

    4.4.7.          铜城镇防洪工程建设规划

    4.4.7.1.            铜城镇洪涝灾害现状

    铜城镇位于丘陵山区,汛期上游来水迅速,下游受铜龙河顶托,加之大塌塘水库现状约70%的水域被农作物侵占,已经基本丧失了调蓄能力,且溢洪道堵塞严重,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工业集中区治涝压力增大,近年来频频受涝。

    据统计,铜城镇工业集中区在2020年汛期与2021年汛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涝灾,其中大塌塘水库北侧的兴民路一带受淹最严重,兴民路路面淹没深度分别达到10cm30cm

    4.4.7.2.            铜城镇防洪排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铜城镇防洪圈由铜龙河右岸堤防(含大通溢洪河段)、余庄电灌站进水港回水堤以及S204省道、状元大道构成。区内及周边现状排涝设施有有1座泵站(竹庄排涝站)、1座溢流堰以及9个过路涵。

    1、堤防工程

    1)铜龙河干流堤防

    干流起点~旱溪1.04km河段的右堤堤顶高程10.00~11.35m,堤顶宽度1~3m,未设置堤顶道路;旱溪~余庄电灌站进水港汇入口2.66km河段的右堤堤顶高程10.00~13.10m,堤顶宽度3~4m,部分段未设置堤顶道路。余庄电灌站进水港汇入口以下0.200km河段的右堤堤顶高程10.30~10.90m,堤顶宽度4~5m,设有堤顶道路。

    2)大通溢洪河堤防

    S204省道~大通溢洪河终点2.55km河段现状尚未设置堤防。

    3)余庄电灌站进水港回水堤

    左堤堤顶高程10.20~10.70m,堤顶宽度1.5~3m,堤防长度约750m;右岸堤顶高程8.10~10.90m,堤顶宽度2~4m,堤防长度约750m

    铜城镇镇区现状总体地势较高,本次镇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新建余庄进水河出口防洪排涝闸站一座、拆除重建余庄进水河堤防防洪闸等。

    铜城镇工业集中区水系入铜龙河河口处防洪堤防现状

    余庄电灌站进水港堤防现状图

    2、排涝闸站等现状

    区内及周边现状设有1座泵站(竹庄排涝站)、1座溢流堰以及9个过路涵。余庄电灌站进水港9#过路涵附近设有余庄站,为灌溉泵站。此外,工业集中区现状雨水管道均顺路布置,规格分D600D800两种。

    6#过路涵现场照片

    9#过路涵现场照片

     

    竹庄排涝站现场照片

    余庄箱涵现场照片

    3、存在问题

    1外围河道堤防防洪标准偏低,防洪圈尚不封闭

    铜龙河干流右堤、余庄电灌站进水港回水堤的堤防标准尚未达到50年一遇设计标准,且堤顶防汛道路尚未完全畅通,影响汛期巡查和防汛抢险。

    大通溢洪河目前尚未设置堤防,大通溢洪河入铜龙河处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1.50m,而大通溢洪河南侧地面高程约10.2~10.3m,工业集中区光明路以北地块的区间高程约10.50m,存在受淹风险。

    4.4-12  铜龙河流域洪水可能淹没路径

    2)区域排涝标准低,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

    工业集中区部分区域建设地坪偏低,缺乏抽排设施。区内部分管道排涝标准偏低,且工业大道、创业路、旱溪路、迎宾大道上雨水管道阻塞严重,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余庄电灌站进水港河道普遍淤积,局部断面缩窄严重,且沿线过路涵规模较小,导致河道排水能力受限,影响了工业集中区外排入铜龙河的能力。

    3)区域洪涝不分,高低水通过管网混排导致内涝

    大塌塘水库承泄1#山洪沟、2#山洪沟洪水,原设计中山洪通过东侧溢洪河直接汇入铜龙河,后来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山洪经水库调蓄后通过迎宾大道两侧雨水管道汇入余庄电灌站进水港。目前大塌塘水库调蓄功能容积被大量侵占,加之溢洪道堵塞严重,不能正常运行,导致上游山洪缺少出路,只能通过兴民路附近路边沟及雨水管道承泄上游山洪来水(汇水范围约6.5km2),高低水不分,从而造成了兴民路周边区域受淹严重。

    4.4.7.3.            规划目标及标准

    统筹协调防洪治涝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安排防洪治涝工程布局和非工程措施,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管理先进的现代化防洪治涝工程体系,为促进铜城镇工业集中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提供有力支撑。

    1、防洪标准

    根据《天长市铜城镇总体规划(2018-2035)》,2030年铜城镇人口规模为8万,属一般城镇规模,城市等级为V等,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根据《滁州天长化工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22-2030)》,工业集中区内部的化工园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综合考虑后,本次铜城镇工业集中区的规划防洪标准取50年一遇。

    2、治涝标准

    根据《天长市铜城镇镇区防洪规划(2010-2030)》,铜城镇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滁州天长化工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22-2030)》,工业集中区内部的化工园区治涝标准为20年一遇。

    综合考虑后,本次铜城镇工业集中区的规划治涝标准取20年一遇,具体为:河道及泵站设计暴雨重现期取20年一遇;雨水管道设计暴雨重现期取3年一遇。

    4.4.7.4.            防洪工程建设

    根据铜城镇工业集中区的地形特点和洪水特性,以铜龙河右岸堤防(含大通溢洪河段)、余庄电灌站进水港回水堤、S204省道、状元大道构筑工业集中区防洪屏障,全面保障工业集中区防洪安全。规划防洪工程主要为堤防达标建设工程等。

    大通溢洪河2.55km河段(S204省道~大通溢洪河终点)、铜龙河干流3.9km河段(起点~余庄电灌站进水港汇入口下游200m)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右岸堤防。余庄电灌站进水港0.75km河段(状元大道~铜龙河口)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置回水堤。设计堤顶高度12.13~12.30m,堤顶宽度不小于3.0m,迎、背水坡设计坡比不陡于1:2.5

    4.4.7.5.            治涝工程建设

    铜城镇工业集中区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大致在10.5m~13.0m,根据工业集中区地形及排水特点,将工业集中区分成5个治涝子分区。本规划按照“分片排涝、就近排泄,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原则构建排涝体系,具体布局如下:

    1)疏浚余庄电灌站进水港,提高工业集中区外排能力

    通过实施余庄电灌站进水港疏浚工程、雨水管网达标建设工程提高工业集中区排水能力。

    2)新建截洪沟,解决山洪出路

    目前工业集中区最突出的问题是上游山洪缺少出路,规划通过实施新建截洪沟工程将山洪截入余庄电灌站进水港后自排进铜龙河来解决上游山洪的出路问题。

    3)低洼区域建设排涝泵站,加快低洼区域外排能力

    针对工业集中区内部的低洼区域,通过新建铜城镇排涝南站、余庄进水港排涝南站将低洼区域涝水抽排进铜龙河。

    根据规划总体布局,排涝工程建设内容包括①对余庄电灌站进水港全段(3.10km)进行疏浚,并对沿线过路涵进行扩建;②沿S204国道东侧以及兴民路南侧新建一条截洪沟,截洪沟总长1.8km,断面型式为矩形,底宽8m,高2.5m;③在废桥沟口新建铜城镇排涝南站,设计流量7.4m3/s;在5号治涝子分区余庄电灌站进水港南侧新建余庄进水港排涝南站,设计流量0.5m3/s;④根据雨水管网规划,对工业集中区雨水管网进行达标建设,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为3年一遇。

    4.4-13铜城镇工业区防洪治涝工程规划布局图

    4.4.8.          石梁镇毛桥河排涝工程建设

    石梁镇镇区现状总体地势较高,在白塔河防洪治理后,镇区防洪标准已经达到20年一遇,本次镇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对内部排涝沟渠进行整治,规划对毛桥河实施清淤疏浚与护砌,规划治理长度约2.5km

    4.4.9.          秦栏镇镇区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秦栏镇防洪除涝工程建设规划,现状秦栏镇镇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随着镇区开发建设,现状排涝能力不能满足10年一遇排涝标准需求。

    本次规划,根据镇区地形及现状防洪除涝工程总体布局,规划对镇区排涝进行分区;其中北部片区利用现状的排涝泵站排除该片区涝水,南部片区结合雨水管网改造等,规划新建秦栏河南部片区排涝泵站,并改扩建城区排涝沟渠,进一步提升镇区排涝能力,按照10年一遇排涝标准进行排涝达标建设。

    4.5.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

    4.5.1.          基本情况

    天长市境内200-3000km²中小河流共7条,其中淮河流域6条,长江流域1条,有5条跨省河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²的河流有1条(白塔河)。自2009年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以来,天长市对境内200-3000km²中小河流实施治理项目共7个,总治理河长57km

    4.5.1    天长市中小河流治理情况及治理需求规划成果表

    编号

    河流

    名称

    所属流域机构

    流域

    面积(km2

    境内干流河长(km

    已治理情况

    备注

    已完成治理河长(km

    已完工项目(个)

    干流

    支流

    1

    川桥河

    淮委

    311

    17.8

    13.3

    7.19

    2

     

    2

    杨村河

    淮委

    236

    30.78

    0

     

    0

     

    3

    老白塔河

    淮委

    354

    37

    0

     

    0

     

    4

    铜龙河

    淮委

    415

    37

    8

     

    1

     

    5

    白塔河

    淮委

    1235

    55

    28.77

     

    3

     

    6

    秦栏河

    淮委

    277

    30.8

    6.84

    0.97

    1

     

    7

    八百河

    长江委

    323

    8

    0

     

    0

     

    合计

     

     

     

    216.38

    56.91

    8.16

    7

     

    根据统计境内50~200km2中小河流主要有下石桥河、左桥河、庙桥河、王桥河等4条,总长约38km;农村沟河10~50km2,总计101条,总长度约510km

    4.5.2.          治理标准

    坚持以流域坚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系统规划,逐条河梳理治理需求,实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治理后的中小河流沿线防洪保护区,县城(区)段的防洪标准由现状的10~20年一遇提高至20~50年一遇;乡镇段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重要农田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5~10年一遇提高至10~20年一遇。

    4.5.3.          建设内容

    1、开展200~3000km2的杨村河等6条中小河流系统治理

    按照逐流域规划、逐流域治理、逐流域验收、逐流域建档立卡的治理要求,实施河道清淤、堤防建设、堤岸整治、建筑物建设等治理措施,实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织密市县级水网。

    规划中小河流后续治理干流河长157km,支流长度约74.8km,其中“十四五”期间实施杨村河、铜龙河、白塔河干流等3个项目,治理河长104.7km“十四五”后治理河长127.5km

    4.5.2    天长市中小河流系统治理规划成果表

    编号

    河流

    名称

    所属流域机构

    流域

    面积(km2

    境内干流河长(km

    规划治理(提升)

    备注

    治理河长(km

    规划实施项目(个)

    干流

    支流

    1

    川桥河

    淮委

    311

    17.8

    5.3

    14.1

    2

     

    2

    杨村河

    淮委

    236

    30.78

    30.78

     

    1

     

    3

    老白塔河

    淮委

    354

    37

    36.68

     

    1

     

    4

    铜龙河

    淮委

    415

    37

    32.77

    13.85

    1

     

    5

    白塔河

    淮委

    1235

    55

    27.31

    39.85

    2

     

    6

    秦栏河

    淮委

    277

    30.8

    24.6

    7

    1

     

    合计

     

     

     

    208.38

    157.44

    74.8

    8

     

     

    2、开展450~200km2中小河流治理

    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局部岸坡冲刷严重河段进行防冲护砌,新建稳定河床衔接建筑物,对河口段现状堤防进行除险加固等,总治理河长约38km

    4.5.3   天长市50~200km2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成果表

    河流名称

    所属流域机构

    流域面积(km2

    境内干流河长(km

    规划治理(提升)

    备注

    治理河长(km

    规划实施项目(个)

    1

    左桥河

    淮委

    103.3

    11.8

    11.8

    1

     

    2

    下石桥河

    淮委

    106.4

    2.2

    2.2

    1

     

    3

    王桥河

    淮委

    76.9

    11

    11

    1

     

    4

    庙桥河

    淮委

    80

    13

    13

    1

     

    合计

     

     

     

    38

    38

    4

     

    3、开展10110~50km2农村沟河综合治理

    根据统计天长市10~50km2农村沟河,总计101条,规划总治理长度约510km;其中近期治理约10km,规划2035年前完成全部治理。

    10~50km2农村沟河综合治理,结合水环境整治,着力提升河道灌排能力,对农村沟河进行清淤疏浚,加强水系连通提高涝水调蓄等,部分河段实施生态护砌,总治理农村沟河101条,总治理长度约510km

    4.6.   涝区(沿河湖洼地)治理工程规划

    天长市易涝区包括天长市区、国营大圹圩农场以及8个镇及街道办事处共10个五级区,规划总面积273.93km2本次规划根据天长市易涝区现状,规划建设天长市涝区(沿河湖洼地)治理工程主要包括:高邮湖及支流洼地治理工程、沿铜龙河洼地治理工程和沿杨村河洼地治理工程、洋湖洼地治理工程、沂湖洼地治理工程、永丰镇、石梁镇等乡镇易涝区治理工程。

    4.6.1.          高邮湖及支流洼地治理工程

    1、沿洋湖洼地治理

    117个小圩洼地治理,面积8000亩,内容包含土地平整、防洪闸建设、泵站建设、渠道硬化;

    2)新建大官圩站、改造李庄站、董尖圩站等9座排涝站,新建董尖-枣树交通桥1座(6m×40m),堤防加固3条,长7000米,沟渠清淤衬砌1122700,涵闸改造4座,交通桥改造4座,三荡撇水河道路加宽改造4km

    2、永丰镇易涝区

    永丰镇易涝区包括:永丰镇大河湾圩涝区治理、永丰镇上泊湖圩涝区治理、永丰镇大小新圩涝区治理工程等;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河湾圩排灌沟渠提升改造、排涝泵站拆除重建、配套建筑物建设等;上泊湖圩排灌沟渠提升改造、排涝泵站拆除重建、配套建筑物重建等工程;小新圩排灌沟渠提升改造、排涝泵站拆除重建、配套建筑物重建等工程。

    3、沿铜龙河洼地治理工程

    沿铜龙河洼地治理工程包括:黄历圩、阜南圩、陈庄联圩、埠河联圩及龙西圩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排涝泵站、涵闸等建筑物新建、重建和加固,排涝沟疏浚和桥梁工程。

    4、沿杨村河洼地治理工程

    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排涝泵站、涵闸等建筑物新建、重建和加固,排涝沟疏浚和桥梁工程。

    5、三荡大圩、牧马圩治理工程

    规划将三荡大圩原北圩、沙湖和军田三个圩口作为三个排涝区,河口站拆除重建;沙湖排涝站拆除重建;军田排涝站移址重建。

    牧马湖圩界牌站和秦栏站予以报废,新建牧马站,排涝流量1.4m3/s;新华站进行更新改造。

    4.6.2.          石梁镇易涝区治理工程

    新建石梁镇陆营村陆营大圩排涝站1座,配套建设排涝干沟及配套建筑物等。

    4.7.   湖泊防洪综合治理

    4.7.1.          沂湖防洪综合治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沂湖堤防工程等别为等,主要永久建筑物级别为4级。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

    根据《泵站设计标准》(GB50265-2022)沂湖34座排涝站设计流量均小于2m3/s,且装机功率均小于0.1MW,本次沂湖排涝站等别为级,但是与沂湖堤防工程等别相比标准低,因此沂湖排涝站设计等别为Ⅳ级,主要永久建筑物级别为4级。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

    沂湖综合整治工程范围为环沂湖堤防加固全长37公里;拆除重建34座环堤排涝站,其中永丰镇排涝泵站有7座,杨村镇排涝泵站有7座;拆除重建54座穿堤涵洞及完善堤防建设等,在沂湖永丰镇段K3+700K10+800新建20m宽防护林等。

    4.7.2.          洋湖防洪综合治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沂湖堤防工程等别为等,主要永久建筑物级别为4级。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

    根据《泵站设计标准》(GB50265-2022)洋湖26座排涝站设计流量均小于2 m3/s,且装机功率均小于0.1MW,本次洋湖排涝站等别为Ⅴ级,但是与洋湖堤防工程等别相比标准低,因此洋湖排涝站设计等别为Ⅳ级,主要永久建筑物级别为4级。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

    洋湖综合整治工程范围为环湖堤防加固全长15.9km;拆除重建13座环堤排涝站、新建一座泵站,其中万寿镇8座,仁和集镇6座;拆除重建19座穿堤涵洞、新建1座涵闸及完善堤防建设;王桥河河口处新建交通桥;桩号K10+975处堤防联通,新建防护林等。

    4.8.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天长市共有中小型水库145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28座、小(二)型水库108座,总库容5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2亿立方米。规划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主要以下内容:

    1)按期开展天长市境内水库安全鉴定工作。主要对水库进行工程质量、大坝运行管理、防洪标准复核、大坝结构安全、稳定、渗流安全、抗震安全复核、金属结构安全和大坝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鉴定。

    2)完成大通水库、时湾水库、高峰水库及焦涧水库等4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拆除重建溢洪道兼交通桥,大坝混凝土截渗墙防渗,大坝下游排水沟及贴陂反滤,坝顶混凝土防汛道路、附属建筑物、管护设施建设与维护等。

    3)铜城镇上坝水库;大通镇钓鱼墩水库;张铺镇莫冲水库;石梁镇黄庄、刘庄水库;新街镇冯庄水库、王庄水库;金集镇墩子水库;冶山镇陈王水库、铜闸水库等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其中小(1)型水库5座,小(2)型水库5座。主要实施大坝加固加培、防渗、护坡,放水涵、溢洪道维修。

    专栏2:防洪保安网建设重大工程

    一、天长市城市防洪(排涝)工程

    根据天长市城区防洪除涝工程规划建设现状,本次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天长市城区防洪除涝体系,提升规划区防洪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城北防洪堤加固

    按照20年一遇加固三号撇洪沟堤防2.2km、老白塔河堤防5.0km;按照50年一遇加固白塔河城北段防洪堤1.7km;结合永丰镇区防洪工程建设,加固城北片封闭堤约2.1km

    拆除重建、加固和新建涵闸51座及新建桥梁2座;

    2)排涝泵站工程建设

    结合城市开发建设进程,规划新建城西排涝泵站3.5m3/s,扩建草湖排涝泵站8.0m3/s;新建植物园排涝泵站、西庄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窑湾站;新建三汊河排涝站。

    3)小新圩片区治理工程

    实施秦庄水库泄洪渠改道工程,新建河道2.5km,配套过路箱涵两座,交通桥梁1座;新建小新圩排涝泵站1座。

    4)城北片涝区治理(纳入永丰镇防洪除涝项目建设中)

    结合永丰镇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对城北片涝区进行综合治理,新建城北排涝泵站8m3/s,配套整治涝区排涝沟渠6km,及配套改造沟渠建筑物(桥涵、控制闸等)。

    天长市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总投资约2.73亿元。

    二、高邮湖及支流洼地治理工程

    1、沿洋湖洼地治理

    117个小圩洼地治理,面积8000亩,内容包含土地平整、防洪闸建设、泵站建设、渠道硬化;

    2)新建大官圩站、改造李庄站、董尖圩站等9座排涝站,新建董尖-枣树交通桥1座(6m×40m),堤防加固3条,长7000米,沟渠清淤衬砌1122700,涵闸改造4座,交通桥改造4座,三荡撇水河道路加宽改造4km

    2、永丰镇易涝区

    永丰镇易涝区包括:永丰镇大河湾圩涝区治理、永丰镇上泊湖圩涝区治理、永丰镇大小新圩涝区治理工程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圩排灌沟渠提升改造、排涝泵站拆除重建、配套建筑物重建等工程。

    3、沿铜龙河洼地治理工程

    沿铜龙河洼地治理工程包括:黄历圩、阜南圩、陈庄联圩、埠河联圩及龙西圩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排涝泵站、涵闸等建筑物新建、重建和加固,排涝沟疏浚和桥梁工程。

    4、沿杨村河洼地治理工程

    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排涝泵站、涵闸等建筑物新建、重建和加固,排涝沟疏浚和桥梁工程。

    5、三荡大圩、牧马圩治理工程

    规划将三荡大圩原北圩、沙湖和军田三个圩口作为三个排涝区,河口站拆除重建;沙湖排涝站拆除重建;军田排涝站移址重建。

    牧马湖圩界牌站和秦栏站予以报废,新建牧马站,排涝流量1.4m3/s;新华站进行更新改造。

    高邮湖及支流洼地治理总投资约5.66亿元。

    三、杨村河防洪治理工程

    (一)干流跃进水库溢洪道-龙华寺

    杨村河干流跃进水库溢洪道-龙华寺段为无堤防的天然河道,河道长度为8.63km,主要保护对象为沿岸线性分布的村庄及农田,总保护人口1.1万人,农田1.5万亩。

    规划对岸坡较陡及冲刷严重段河段实施岸坡整治,新(重)建溢流堰,用于稳定河势,消除安全隐患。

    (二)干流龙华寺-沂湖

    杨村河干流龙华寺-沂湖段总长为11.09km,规划对该段河道左岸堤防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右岸堤防按照1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

    (三)干流沂湖--沂湖闸

    杨村河干流沂湖-沂湖闸段总长为11.06km,规划对沂湖堤防按照1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加固。

    杨村河防洪治理工程总投资估算约2.65亿元。

    四、沂湖防洪综合治理工程

    沂湖综合整治工程范围为环沂湖堤防加固全长37公里;拆除重建34座环堤排涝站,其中永丰镇排涝泵站有7座,杨村镇排涝泵站有18座;拆除重建54座穿堤涵洞及完善堤防建设等,在沂湖永丰镇段K3+700K10+800新建20m宽防护林,杨村镇1.5km迎浪区新建12米宽防护林等。

    总投资匡算约4.60亿元。

    五、洋湖防洪综合治理工程

    洋湖综合整治工程范围为环湖堤防加固全长15.9km;拆除重建13座环堤排涝站、新建一座泵站,其中万寿镇8座,仁和集镇6座;拆除重建19座穿堤涵洞、新建1座涵闸及完善堤防建设;王桥河河口处新建交通桥;桩号K10+975处堤防联通,新建防护林等。总投资匡算约2.80亿元。

     

    5.   织密外引长江、内连河库的供水保障网

    5.1.   历史旱灾

    天长市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内,干旱季节受气象降水条件影响明显,旱雨季分明。

    根据天长市历史旱灾统计资料,较大旱情年份有195119551973年、1978199419952002200420122019年、2022年等。其中近期严重的干旱年份有2019年和2022年。

    5.1.1.          2019年旱灾

    20191月至11月,天长市总降雨量572.8mm,较历年平均(1033.3mm)偏少近五成,其中,617日入梅,721日出梅,梅雨量124.7毫米,同比去年(227.8 mm)偏少四成半;7月下旬以后,天长市持续高温无雨;810-11日尽管受第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天长市境内平均降雨量仅38mm,仍然偏少,826-27日受第11号台风“白鹿”影响,天长市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净雨,最大降雨量达67.1mm,平均降雨量接近50mm9月份天长市总降雨量16mm,比历年同期偏少八成多,比去年同期偏少六成多;10月份天长市总降雨量6mm,比历年同期偏少九成多。

    720日旱情初步呈现时,全市内蓄水总量约8924m3,是近两年平均蓄水量的50%左右,其中9座中型水库蓄水7024m3137座小型水库蓄水900m315000多口塘坝蓄水1000m3,釜山、时湾、安乐、大通、跃进、焦涧等多座中型水库蓄水量,都已接近启动《天长市抗旱预案》对中型水库水源调度的临界值。

    820日旱情日趋严重,全市内水总蓄水量急剧下降到4811m3,其中中型水库蓄水量4011m3,小型水库蓄水量350m3,塘坝蓄水量450m3,并且大通、时湾、安乐、大涧口4座中型水库接近死水位。

    截止1120日,全市内水总蓄水量约3630m3,不足总兴利库容的20%。目前,天长市9座中型水已有大通、釜山、时湾、安乐4座中型水库接近死库容,川桥、大涧口水库已低于死库容;137座小型水库干涸67座;15000多口塘坝干涸5428口。

    据统计,天长市2019年受旱影响人口5.82万人,旱灾耕地面积29.1万亩,因旱秋收减产面积9.64万亩,因旱影响秋收面积22.24万亩。

    5.1.2.          2022年旱灾

    2022年天长市市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5-8月份全市累计平均降水量较往年偏少近五成,各大中小型水库水位持续下降,旱情最严重时超半数水库水位低于死水位,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压力较大。

    20221月至12月天长市总降雨量795.0毫米,较历年平均1073.5毫米偏少278.5毫米,约偏少25.9%

    20221~9月份全市累计平均降水量628毫米,较常年928.6毫米偏少32%。汛期(5-9月份)降雨量322.6毫米,较常年709.5毫米偏少55%。梅雨期18天,较常年偏少2天;梅雨量74毫米,较常年258.5毫米偏少约71%

    103~7日,天长市有一次较大降雨过程,谕兴站点最高降雨量121毫米,平均面降雨量67毫米,有效缓解了全市旱情和改善土壤墒情。

    2022年底,天长市库塘蓄水量5713m3,其中大中型水库蓄水4373m3、小型水库蓄水620m3、塘坝蓄水720m3,较抗旱结束时多蓄水266m3

    2022年全市共因旱受灾7413人,132.46万亩在田作物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水旱情,其中受灾面积1.88万亩,成灾面积0.1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646.97万元,均为农林牧渔业损失。

    2022年底全市库塘蓄水量19614m3,其中大中型水库蓄水11114m3、小型水库蓄水4000m3、塘坝蓄水4500m3。至9月下旬抗旱基本结束时,全市库塘蓄水量5447m3,其中大中型水库蓄水4187m3、小型水库蓄水580m3、塘坝蓄水680m3。釜山、川桥、焦涧、大通4座水库低于死水位,136座小型水库低于死水位87(其中干涸51)8000多口塘坝干涸。白塔河和高邮湖水位均维持在5.5米以上,未发生引水困难。

    5.2.   水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

    5.2.1.          水资源量

    根据2003~2022年滁州市水资源公报统计,天长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242亿m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036亿m³,地表水与地下水不重复水资源量为0.21亿m³。

    5.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2.1.            供水工程

    1)蓄水工程

    天长市共有水库145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28座、小(二)型水库108座,总库容5亿m³,兴利库容2亿m³

    5.2.1  天长市蓄水工程基本情况

    市(县)

    水库工程

    塘坝工程

    数量(座)

    总库容

    兴利库容

    数量

    总容积

    大型

    中型

    小型

    小计

    m3

    m3

    m3

    天长市

    1

    8

    136

    145

    4.39

    1.93

    14886

    0.91

    5.2.2  天长市大型水库基本情况

    水库名称

    所在流域

    总库容

    兴利库容

    年均来水量

    釜山水库

    白塔河

    1.14

    0.43

    0.66

    2)提水工程

    全市有机电排灌站228处,594台,41.86kW;总提水规模51.40m3/s;现状供水能力19387.1m3;设计供水能力24256m3

    5.2.3  天长市现状提水泵站情况统计表

    市(县)

    总计

    其中:    国营站

    kW

    kW

    其中:电力排灌站

    kW

    天长市

    228

    594

    41.86

    48

    227

    21.32

    41

    212

    19.76

    3)引调水工程

    天长市内的7条主要河流均属于淮河入江水道水系,分别是白塔河、老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秦栏河、川桥河和王桥河,流域总面积为2904.9km2,境内河流总长度为219.4km,排洪能力为4000m3/s,引水能力为83m3/s

    4)地下水工程

    天长市现有10.8万眼井,其中机电井约4.7万眼,规模以上的达114眼。

    5.2.2.2.            供用水量

    2022年天长市供水总量约4.313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3.983m3,占总供水量的92.35%,地下水供水量0.19亿m3,占总供水量的4.41%,其它水源供水0.1419亿m3,占总供水量的3.29%。

    2022年天长市总用水量为4.313亿m3,其中农林牧渔用水量0.1278亿m3,占总用水量的2.96%;工业用水0.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13.71%;城镇生活用水量0.24亿m3,占总用水量的5.66%;农村生活用水量0.06m3,占总用水量的1.44%;城镇公共用水0.0592亿m3,占总用水量的1.373%;生态环境用水量0.14亿m3,占总用水量的3.29%;农田灌溉用水量3.087亿m3,占总用水量的71.57%。

    5.2.4  2022年天长市供水量(亿m3

    市(县)

    地表水源

    地下水源

    其它水源

    总供水量

    天长市

    3.983

    0.1881

    0.1419

    4.313

    5.2.5  2022年天长市用水量(亿m3

    市(县)

    农田灌溉

    林牧渔畜

    工业

    城镇公共

    居民生活用水量

    生态环境

    总用水量

    城镇

    农村

    小计

    天长市

    3.087

    0.1278

    0.59

    0.059

    0.24

    0.06

    0.31

    0.14

    4.313

    5.2.2.3.            水资源利用效率

    2022年天长市人均综合用水量707.8m3,高于滁州市平均值(624.4m3)和安徽省平均值(491m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62.9m3,低于滁州市平均值(69.5m3万元)和安徽省平均值(66.7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5m3;低于滁州市平均值(17.8m3/万元)和安徽省平均值(57.2m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不含公共用水量)152.8L/d,略高于滁州市平均值(152.5L/d)和安徽省平均值(141.4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99.3L/d,基本持平滁州市平均值(100L/d)和安徽省平均值(99.4L/d);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332.9m3,基本持平与滁州市平均值(333m3/亩),高于安徽省平均值(282m3/亩)。

    5.2.6  2022年天长市用水效率情况

    市(县)

    人均综合用水量(m3

    万元GDP用水量(m3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万元)

    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m3

    人均生活用水量(L/d

    城镇居民

    城镇公共

    农村居民

    天长市

    707.8

    62.9

    15.5

    332.9

    152.8

    23.4

    99.3

    5.2.3.          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三五”以来,天长市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以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作为主要目标,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作为主要抓手,以完善节水机制、严格监督考核作为重要保障,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方面节水工作,推进节水载体创建,加强节水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目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3.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需水预测

    5.3.1.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1)人口及城镇化

    天长市2020年常住人口6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3万人,农村人口17.1万人,城镇化率71.7%。考虑南京市对天长市的经济辐射力,未来经济迅速发展,外出流动人口回归,预测2020~2035年常住人口按年均0.5%增长,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65.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2%,其中城镇人口53.4万人,农村人口11.7万人。

    2)经济发展指标

    天长市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54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展望2035年,全市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GDP突破千亿元、较202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预测2035年,天长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34亿元左右。

    5.3.2.          需水预测

    1)生活需水量

    生活需水包括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采用定额法预测,本规划城镇生活用水定额采用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即包含居民生活、建筑业及第三产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城乡生活的用水定额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预测至2035年,滁州市城镇综合生活用水定额为233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20L/人·d

    经预测,天长市规划2035年生活需水量为0.50亿m³,其中城镇生活需水量0.45亿m²,农村生活需水量0.05亿m²。

    2)工业需水量

    考虑到未来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工业,提高工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预测2035年天长市工业需水量为1.03亿

    3)灌溉需水量

    经调算,规划2035年天长市多年平均、80%95%保证率农田灌溉需水量为3.63亿5.18亿6.12亿

    5)河道外生态需水量

    考虑到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规划2035年河道外生态需水量为0.23亿

    6)总需水量

    根据上述分项需水预测成果,2035年天长市多年平均、80%95%河道外需水量分别为5.39亿6.93亿7.87亿

    5.3.1  天长市规划河道外需水预测成果

    水平年

    生活需水

    工业需水

    农业需求

    生态需水

    总需水量

    城镇

    农村

    多年平均

    80

    95

    多年

    平均

    80

    95

    2020

    0.27

    0.05

    0.58

    3.43

    4.71

    6.26

    0.17

    4.49

    5.78

    7.32

    2035

    0.45

    0.05

    1.03

    3.63

    5.18

    6.12

    0.23

    5.39

    6.93

    7.87

    5.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配置

    5.4.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可供水量

    天长市多年平均可供水量5.22亿;中等干旱年份(80%保证率)和特殊干旱年份(95%保证率)分别为6.93亿6.91亿

    2)缺水态势分析

    根据现状供水工程、现状水源条件下的供水量及规划2035年需水量,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天长市多年平均条件下缺水量0.17亿;中等干旱年份(80%保证率)和特殊干旱年份(95%保证率)的缺水量分别为0亿0.97亿

    5.4.1 现状水源条件下天长市203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

    市(县)

    需水量

    供水量

    缺水量

    80

    95

    多年平均

    80

    95

    多年平均

    80

    95

    多年平均

    天长市

    6.93

    7.87

    5.39

    6.93

    6.91

    5.22

    0

    0.97

    0.17

    5.4.2.          水资源配置方案

    1)分水源配置方案

    规划2035年,天长市多年平均配置供水量5.22亿,其中地表水配置量4.74亿,地下水配置量0.16亿,非常规水配置量0.32亿

    5.4.2  天长市规划2035年供水分水源配置方案

    当地地表水源(亿m3

    地下水源(亿m3

    非常规水利用(亿m3

    合计(亿m3

    4.74

    0.16

    0.32

    5.22

    2)分行业配置方案

    规划2035年,天长市多年平均配置供水量5.22亿,其中生活配置量0.50亿,工业配置量1.03亿,农业配置量3.46亿,河道外生态配置量0.23亿

    5.4.3  天长市规划2035年供水分行业配置方案

    生活

    (亿m3

    工业

    (亿m3

    农业

    (亿m3

    河道外生态

    (亿m3

    合计

    (亿m3

    0.50

    1.03

    3.46

    0.23

    5.22

    5.5.   供水保障工程布局

    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国家骨干供水框架,以湖库为拦蓄、泵站为提水、河渠输水等,构建“三横两纵”供水保障网络布局。实现河渠、湖库互通互联。“三横”:铜龙河、白塔河、秦栏河;“两纵”:以杨圩站~跃进水库~大通水库~安乐水库为引调水线路,实现水源互通互联的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以二峰站~川桥水库~东风水库~高峰水库~焦涧水库~大涧口水库为引调水线路,实现水源互通互联的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

    加大高邮湖引水工程建设,以高邮湖为水源,向釜山水库、时湾水库等大中型水库补水,实现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程度。

    实施河湖库站水系连通,新建北部水资源保障之引调水工程、南部水资源保障之引调水工程,向安乐水库、大通水库、跃进水库、川桥水库、高峰水库、大涧口与焦涧水库等补水,实现水资源联合调度,提高天长市灌区灌溉保证率,并改善水库下游河道生态环境。

    5.5-1  天长市水资源保障布局图

    5.6.   城乡供水水源规划

    根据《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20232035年)》,规划高邮湖为天长市供水主要水源,以釜山水库、时湾水库为新水源地,地下水作为镇区及农村的备用水源。

    新建天长市市区第二水厂15万吨/天(近期10万吨/天),从高邮湖取水;新建釜山水厂8m³/d从釜山水库取水(近期5m³/d),建设时湾釜山水源连通工程,实现互联互通,联合调度;利用釜山水库、时湾水库和高邮湖引水工程实现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

    新建增压泵站6座,敷设供水管线1043.9km

    干旱年份,通过加大高邮湖引水规模,保障天长市城乡供水安全,规划至2035年,天长市城乡集中供水工程供水量达到1.53亿。其中釜山水库供水量0.26亿m3,高邮湖供水量1.27亿m3

    5.6-1天长市城乡供水分区图

    5.7.   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

    5.7.1.          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根据《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规划》,天长市采用三水厂分区供水方式:龙泉水务水厂、新建天长市二水厂与新建釜山水厂三座地表水厂,以高邮湖、釜山水库、时湾水库为水源。

    1)结合天长市城区及各街镇供水现状,龙泉水务水厂现状规模10m3/d,规划保留并以高邮湖为主要水源,以釜山水库、时湾水库为备用水源。

    2)在天扬路与规划天宁大道交叉口西南侧新建天长市二水厂,近期规模10m3/d,远期规模15m3/d,以高邮湖为主要水源,以釜山水库、时湾水库为备用水源。

    3)在G345与规划西二环路交叉口西南侧新建釜山水厂,近期规模5m3/d,远期规模为8m3/d,以釜山水库、时湾水库为主要水源,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

    4)龙泉水务水厂、新建天长市二水厂与新建釜山水厂三座地表水厂通过DN1200~DN800供水管,实现水厂间互联互通,保障供水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考虑扬州水厂通过秦栏镇DN800主供水管,实现跨省水厂互联互通。

    5)于铜城镇新建或改建铜城分公司服务中心1座,设置相关职能科室,设立维修部、配置相关人员及办公设施等。

    5.7-1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总图

    5.7.2.          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

    1)安乐、大通水库补水工程

    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是以高邮湖为补水水源,通过新建泵站和管道,向大通、安乐水库补水,以保障两水库灌区灌溉供水,兼顾水库下游河道生态环境补水。

    大通和安乐水库无城乡供水任务,规划恢复两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其中安乐水库设计灌溉面积5.1万亩,大通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5万亩,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为3064m3;对规划补给的大通水库、安乐水库汛期生态流量采用多年平均径流的30%,非汛期生态流量采用多年平均径流的10%

    本工程拟在铜龙河铜城镇三里桥站附近新建大安提水泵站,新建输水管道向两水库分别补水,通过2库(大通水库、安乐水库)调蓄水量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新建大安站设计流量5.0m3/s,其中安乐水库支管设计流量1.0m3/s,大通水库支管设计流量4.0m3/s

    2)釜山、时湾水库补水工程

    釜山时湾水库补水工程是以高邮湖为补水水源,通过新建泵站和管道,向釜山水库补水,保障天长市和来安县半塔镇城乡供水安全,并兼顾水库下游河道生态环境补水。

    新建石梁水厂,从釜山水库取水,规模8m³/d,供水范围为石梁镇、张铺镇、大通镇、铜城镇、汉涧镇、新街镇;此外,预留来安县半塔镇城乡用水;恢复釜山和时湾两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其中釜山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9.7万亩,时湾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4万亩,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为8194;对规划补给的釜山水库汛期生态流量采用多年平均径流的30%,非汛期生态流量采用多年平均径流的10%。本工程拟新建釜山水库提水泵站,设计流量6.0m³/s、多年平均引水量0.26亿

    5.7-2   天长市安乐、大通、釜山时湾水库补水工程布置图

    5.7.3.          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

    天长市由现状以白塔河引高邮湖水,为天长市提供外水补给水源,目前仅在沿河两岸建设提水泵站,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本次规划为加强天长市供水保障网建设,拟新建白塔河泵站向跃进水库引调水工程,拟在白塔河附近新建杨圩补水泵站,新建输水管道向跃进水库补水,同时新建跃进水库、大通水库、安乐水库连通工程,解决天长市北部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实现互通互联,完善北部水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北部片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5.7-3  天长市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布局图

    5.7.4.          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

    规划结合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拟新建二峰站向川桥、高峰水库补水工程;新建焦涧水库补水工程;新建川桥水库、大涧口水库、焦涧水库、高峰水库连通工程;郑集镇东风水库补水工程(新建补水泵站、管道等),解决天长市南部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互通互联,为加强天长市水资源保障网建设等,完善南部水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南部片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5.7-4  天长市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布局图

    5.7.5.          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

    白塔河为淮河下游入高邮湖的主要支流,全长110km,流域总面积1628km2,其中安徽省境内1270km2,根据白塔河流域调配方案,到2030水平年,白塔河流域河道外地表水多年平均分配水量给安徽省1.99亿m3

    天长市境内以白塔河及白塔河上游水库为主要水源的中型灌区有11座,分别为釜山水库灌区、时湾水库灌区、川桥水库灌区、二峰站灌区、护桥站灌区、十八集站灌区、上泊湖圩灌区、大河湾圩灌区、弯圩连圩灌区、红星站灌区和大圹圩农场灌区。

    根据滁州市整体水资源分配与调度需求以及天长市灌区管理的规模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等需求,规划以白塔河为主要水源的11座中型灌区合并,方便集中规范化管理水资源分配与灌区引调水,是补齐短板、充分发挥白塔河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通过整合现有灌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措施,在有效抵御旱灾、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天长市白塔河流域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

    本次规划将11座中型灌区以及灌区外轮廓内涉及的2.8万亩小型灌区合并为白塔河大型灌区,灌区国土面积约115.06万亩,总灌溉面积52.7万亩,主要水源为白塔河,补充水源为釜山水库、时湾水库、川桥水库等中小型水库。

     

     

     

     


    5.7-5  白塔河灌区范围图


    5.7.6.          天长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完成高峰水库灌区、焦涧水库灌区、大涧口水库灌区、官桥水库灌区、岗陈水库灌区及秦栏站灌区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总灌溉面积21.11万亩。

    5.7.7.          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天长段,列入国家级水网)

    根据初步方案,本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天长段)主要包括:输水线路工程,主要工程包括梯级泵站扩容、调蓄区建设、输水线路扩建与延伸以及输水干线管护等;城乡供水工程及调蓄工程;航运工程,支线航道延伸工程;生态修复与蓄水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提水泵站、水系连通、节制涵闸;蓄水工程;干线截导污工程;口门恢复,灌区配套工程;工程管理与调度工程。

    5.7.8.          灌溉提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

    根据天长市现状灌溉提水泵站调查,规划拟建灌溉泵站工程如下:

    1)更新改造铜城二级站,重建泵站进出水池、泵房、更新机电设备金属结构等;

    2)对铜城镇小型泵站更新改造,涉及高庙一站、高庙二站、杨楼站、沿湖站、龙西站、埠河站、联圩站等12座站的泵机设备更新、电器设备更新、变压器更新、线路更新、泵房维修等;

    3)更新改造老上泊湖站,重建泵站进出水池、泵房、更新机电设备金属结构等;

    4)张铺镇新建杨岗三级站工程,新建杨岗三级站及其配套设施,新建向莫冲水库补水输水管道1.5km

    5)石梁镇古庵站建设工程,扩建石梁镇古庵一站、二站,清淤疏浚输水渠道,并进行防渗衬砌。

    6)仁和镇土龙头泵站建设工程,扩建土龙头一、二、三级站,并对一、二、三级输水干渠进行清淤衬砌等。

    专栏供水保障网重大工程建设专栏

    一、天长市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

    1)新建杨圩泵站向跃进水库补水工程

    拟在白塔河附近新建杨圩补水泵站2.0m3/s,总装机约1200kw,新建向跃进水库补水输水管道10km

    2)北部重点水源连通工程

    同时新建跃进水库、大通水库、安乐水库连通工程,解决天长市北部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实现互通互联,完善北部水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北部片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天长市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

    二、天长市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

    1)补水工程建设

    新建二峰站向川桥、高峰水库补水工程;郑集镇新建川桥水库向东风水库补水工程(新建补水泵站、管道等)

    2)水源连通工程建设

    新建焦涧水库补水工程;新建川桥水库、大涧口水库、焦涧水库、高峰水库连通工程;解决天长市南部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水源工程互联互通,完善南部水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南部片区水资源保障能力。

    天长市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

    三、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

    规划将11座灌区以及灌区外轮廓内涉及的2.8万亩小型灌区合并,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灌区国土面积约115.06万亩,灌溉面积52.7万亩,主要水源为白塔河,补充水源为釜山水库、时湾水库、川桥水库等中小型水库。总投资6.5亿元。

     


    6.   筑多措并举、点面共治的生态湖网

    6.1.   水生态现状

    6.1.1.          主要国控断面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十四五”国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水质目标意见的函》(环办便函〔202177号),天长市目前涉及“十四五”国控断面共2个,其中国控断面涉及河流白塔河和老白塔河“十四五”期间均对以上断面提出了一定的水质管控目标。

    6.1.3 天长市“十四五”国控断面水质目标表

    序号

    断面名称

    所代表水功能区

    所在流域

    所在水体

    水体类型

    2020年水质类别

    “十四五”水质目标

    1

    天长化工厂

    白塔河天长保留区/白塔河天长农业用水区/白塔河天长过渡区

    淮河流域

    白塔河

    河流

    2

    老白塔河入湖口

    老白塔河天长农业用水区

    淮河流域

    老白塔河

    河流

    6.1.2.          天长市河湖水质现状

    6.1.2.1.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2022年滁州市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结果表明,天长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标。

    6.1.2.2.            河湖库水质评价

    根据2022年滁州市环境质量公报,天长市河湖库的水情况总体尚可。

    6.1.4  2022年度天长市河湖库主要断面(测点)水质情况

    序号

    类型

    断面(河流)/测点(湖库)

    水质标准

    水质评价

    1

    河流

    白塔河化工厂下游(国控断面)

    Ⅲ类

    良好

    2

    河流

    老白塔河入湖口国控断面

    Ⅲ类

    良好

    6.1.2.3.            地下水评价

    2022年天长地下水环境质量国控考核点(TS2TS4)水质为地下水Ⅲ类,水质状况为良好等级。

    6.1.3.          生态功能区

    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天长市属于国家农产品主产区中的江淮丘陵主产区,为限制开发区域。

    6.1.4.          水土保持

    根据《天长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成果,天长市无明显流失面积1749.74km2;水土轻度流失面积3.19km2;水土中度流失面积1.01km2;强烈流失面积0.18km²;极强烈流失面积0.03km²;总水土流失面积4.41km²;占土地总面积0.25%

    天长市现状水土流失面积见表6.1.1,不同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见图6.1-1

    6.1.5    天长市水土流失现状表

    项目

    无明显侵蚀面积

    (微度)(km2

    水土流失面积(km2

    总面积

    轻度

    中度

    强烈

    级强烈

    剧烈

    小计

    面积

    1749.74

    3.19

    1.01

    0.18

    0.03

    0

    4.41

    1754

    占水土流失面积%

     

    72.34

    22.9

    4.08

    0.68

    0

    100

     

    占总土地面积%

    99.75

    0.18

    0.06

    0.01

    0.00

    0

    0.25

    100

    6.1-1    天长市不同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所占比例图

    根据《滁州市水土保持公报(2022年)》,天长市无明显流失面积1749.35km2;总水土流失面积4.80km2,其中水土轻度流失面积3.73km2;水土中度流失面积0.74km2;强烈流失面积0.33km2,水土保持率99.73%

    6.2.   存在的问题

    1、区域河湖水系循环不畅

    水系互连互通循环通道不畅,水生态系统弹性不足,在干旱或者用水紧缺时段源头活水不足,江淮丘陵区在干旱年份只能靠天补水,缺乏有效生态补水等手段,部分水系之间亟需水系连通以保证生态用水及清洁用水。

    2、群众对美丽河湖的需求

    随着天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居民区人口密度和规模也逐渐扩大,部分河湖现状较为普通的水域岸线和群众对于美丽河湖的迫切需求差距越来越大,穿越主要城市的母亲河的系统水景观建设需求呼声较高。

    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有待加强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市内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小、工程见效快的水土流失区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后续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除传统的综合治理外,面源污染控制、河渠水环境治理等新任务不断涌现,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有待完善,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综合监管能力有待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有待提升,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4、水生态空间管控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开发建设项目、生产经营活动等侵占河湖水域空间的行为,影响了河湖生态空间管控,压缩了河湖生态空间,减小了河湖调蓄功能,降低了河湖蓄洪行洪和水资源调蓄能力,损害了河湖生态;基层水利工程管护费用紧张,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农村河道水系存在淤塞萎缩问题,部分河道水生态环境状况有待改善。

    6.3.   规划布局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和水生态综合治理,以河湖为依托,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等,构建两廊六带生态河湖网络布局。两廊:白塔河生态廊道、沿高邮湖生态廊道;六带:铜龙河、杨村河、老白塔河、川桥河、王桥河、秦栏河水生态景观带。

    围绕天长市“两廊六带”的生态河湖网络布局,紧抓淮河生态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以白塔河、沿高邮湖生态廊道为生态骨干,满足核心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诉求,保障主要河湖断面水质刚性约束,多措并举、点面共治,通过水源涵养、湿地修复、水系连通、岸线整治、城市水生态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措施,结合高邮湖片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持续开展高邮湖、洋湖的水生态环境整治,打造白塔河生态景观带,提升水生态修复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针对水库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保护与污染治理,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对省、市级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强化水源涵养,守护“源头活水”;重点开展主要河湖特别是国控断面所在河湖库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加强河湖库的连通工作,为人饮、农业、渔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提高水空间管控和治理能力,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发展空间。推动水生态空间与“三区三线”之间的协调分析,落实“多规合一”。

    6.3-1    天长市生态河湖网总体布局图

    6.4.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依托“白塔河引调水担纲,五干三支两线织目,九库三湖闸站系结”的天长水网“纲、目、结”,因地制宜修复重点河湖自然生境,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以维护生态廊道功能、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为目的,实施河湖生态修复与保护,恢复天长市境内河湖生态系统、完善保护措施;实施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土保持,完善区域生态河湖体系建设。

    6.4.1.          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1、沿高邮湖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1)高邮湖水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工程

    对湖库的垃圾(10万吨)和污染底泥(57)进行清理;建设生态护岸(48km)、生态步道(5.8)、生态隔离带(1.25km²)和人工湿地(1.22km²);同时进行网箱拆除(6.5),新建截污管网(2km),加强城镇污水处理(0.8万吨/日)等。

    2)高邮湖近湖岸提升工程

    新建生态带72.30m2,防浪缓冲带2条共计3.4km

    2、实施川桥河(含禹王河)穿城段、杨村镇小关河、沂龙河、杨村河等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工程,河道进行清淤、滩地整治、生态护坡、截污、水生植物及景观绿化等措施。

    3、秦栏河穿镇段、白马河等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对秦栏河穿镇段、白马河上段河道进行清淤、岸坡防护、截污、水生态植物种植及景观绿化等措施;

    4、秦栏河~牧马湖~沙湖~高邮湖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工程

    新建牧马湖补水泵站,提引秦栏河水,入牧马湖、沙湖、最终排入高邮湖,实现水系连通和水循环等,保护水系水生态系统,提升水质水环境。

    6.4.2.          水环境综合治理

    1、天长市内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主要对滨河公园、红草湖湿地公园、二峰渠等城市河道实施水质提升及水系连通工程(对河道内部底泥进行清淤;构建水生态系统;新建补水泵站、跌水堰、连通涵等)。

    1)控源截污工程:老川桥河、浔河、东城河、二凤渠及合群河等河道旱季污水排口截流整治等、重点排口雨天溢流污染控制;

    2)生态修复工程:括高邮湖流域天长市城西片区水生态修复工程和高邮湖流域天长市城东片区水生态修复工程;

    3)智慧监管工程:构建天长市内城河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河道闸站的智慧化运行,管网排口的智慧化运维,水生态系统智慧管养等,最终实现厂站网河智慧一体化管控;

    4)管网改造工程:四条路范围内的管网混接改造、道路黑色化以及配套设施等;

    5)水生态修复工程、控源截污工程、智慧监管工程运维。

    2、天长市“三湖一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根据《天长市三湖一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可研批复,规划实施高邮湖退养还湖及湖泊修复治理工程、沂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胭脂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老白塔河清洁小流域治理。

    1)高邮湖退养还湖及湖泊修复治理工程

    ①高邮湖天长水域退捕工程清理并回收捕捞船只425 艘及其他捕捞器具;安置渔民414 户。

    ②水污染治理工程:1)湖底污泥清理57 m³,湖面垃圾清理10 万吨;2)清理现状湖面、湖滩堤坝的围网养殖及芡实种植总计6.5 m³;

    ③水生态修复工程:湖口及滩涂湿地共计86.63 m²,包括高邮湖缓冲湿地(面积约为27.6 m²)、肖家尖东滩湿地(面积约为47.99 m²)和洋湖闸口湿地(面积约为11.04 m²);水生态修复12.66 m²;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 套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

    ④岸线整治工程:堤防加固2km,防汛道路9000m²,拆除重建8 座穿堤涵洞等。

    ⑤信息化管控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天长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信息化管控平台一套,含数据采集及现场监测感知层;传输网络层;管理平台与决策平台应用层;监控管理系统展示平台;监控管理数字化中心;在主要入湖口及水源地取水口设置在线监测站共计8 套;割草船和生态保洁船各5 艘。

    2)沂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①水污染治理工程:沂湖清理污染底泥25 m³;清理现状湖面、湖滩堤坝的围网养殖及芡实种植总计4.5 m³。

    ②水生态修复工程:湖口湿地共计158.5 m²,包括杨村湿地(面积约为78.96 m²)、乔田湿地(面积约为16 m²)、沂龙湿地(面积约为34.6 m²)和西张行湿地(面积约为28.94 m2);湖泊水生态修复26.16 m²。

    ③岸线整治工程:堤防加固37km,拆除重建34 座环堤排涝站、拆除重建54 座穿堤涵洞,新建7.1km20m 宽防护林等。

    ④监测管理建设:设在线监测站共计5 座,割草船和生态保洁船各2 艘。

    3)胭脂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①水污染治理工程:1)尾水处理工程,新建3.5 t/d 活性炭滤池、49000m²水平潜流湿地、29918m²强化人工湿地;2)生态涵养湿地系统胭脂湖生态涵养湿地系统为73.8 m²;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20 m²,挺水植物21977m²,沉水植物178023m²;跌水堰2 座;3)监测管理建设,水质在线监测设备3 套,割草船1 艘,人工打捞船和小型吸泥船各2 艘。

    ②水污染治理工程:水库清淤面积46.08 m²,清淤量17.51m m³;沟渠疏浚950m,三元庵灌溉渠疏浚9785m³,临时围堰填筑与拆除19200m³。

    ③沿湖截污工程:新建污水管网dn200 管道管长6835m,dn300 管道管长1075m,拉管dn400 管道长度为2156m,压力管道dn160 管长1716mDE160 入户管网3500m。污水提升泵站1 座及配套工程。

    ④岸线提升工程:湖区岸线提升工程29274m2,沟渠整治生态拦截带2800m²,亲水木栈道2175m2

    4)老白塔河清洁小流域治理

    ①水污染治理工程:微地形改造216 m³,底泥清淤90 m3;生态稳定氧化塘基坡改10.8 m²,护坡8.316 m²,底泥清淤6.75 m³及人工增氧、植被建设;白塔河清淤疏浚18.4275m³,三八河、十字港河道清淤疏浚10000.00m³,清理阻水障碍物及河道垃圾2.94 m³。新老白塔河、沂湖连通泵站改造提升工程5m³/s;农村污水处理站3 座;雨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50km

    ②水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湿地共计26.89 m²,包括旁路1#净化湿地(面积约为12.39 m²)和旁路2#净化湿地(面积约为14.50 m²);水生态修复15.60 m²。

    ③岸线整治工程:堤防加固3.9km,生态护坡5.8km,防汛道路17550m²等。

    3、老白塔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工程,新建老白塔河补水工程,新建上泊湖泵站进水渠水系连通工程

    4、白塔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结合白塔河生态廊道建设,实施白塔河流域中主河道、主要支流及和河沟渠水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总长度246km);实施截污工程,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237km)。

    5、洋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对湖库的垃圾(2万吨)和污染底泥(10.24)进行清理;建设生态护岸(12km)、生态步道(7.16)、生态隔离带(0.2km²)和人工湿地(0.3km²);同时进行网箱拆除(2.5)等。

    6、水库清淤增蓄工程

    1)对全市9座大中型水库进行清淤增蓄工程。

    2)对27座小型水库进行清淤增蓄工程

    其中涉及万寿镇三联水库、中效水库清淤工程;铜城镇丰收水库清淤增蓄工程;大通薛家大坝清淤增蓄工程;石梁镇刘庄、六黄、中坝、马塘及三塌水库清淤增蓄工程;石梁镇釜林、岗庙、大桥、徐庄、陆巷、三店、东郢、刘营、张营水库清淤增蓄工程;新街镇熊庄水库、冯庄水库、叶郢水库、王庄水库、郭庄水库、官田水库、小马庄水库、路庄水库、应桥水库清淤增蓄工程。

    7、永丰镇乌龙冲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对乌龙冲水库及上下游河道等水系,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水生态群落构建与水环境治理、美化、亮化等。

    8、铜城镇余庄小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对铜城镇余庄小河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水生态群落,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美化、亮化等。

    9、大通镇镇区水环境治理工程

    对大通镇中学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总治理长度约3.0km,涉及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等。

    10、石梁镇黄泥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黄泥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对黄泥桥河进行清淤疏浚,生态护砌,美化、绿化、亮化。

    11、郑集镇江淮风景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沿江淮风景道的东风水库、丰收水库、黄桥水库等3座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对水库进行清淤疏浚、库岸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构建水生态群落、水体水质提升等水环境治理,实施美化、亮化工程等。

    6.4.3.          水土保持

    1)实施釜林、丰收、上秋、井亭4个小流域治理项目和3处矿山修复工程。(总治理面积3.05km²,其中坡耕地整治0.60km²、经果林1.40km²、封禁治理1.05km²

    2)万寿镇戊桥河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面积2.4km2

    3)杨村镇季桥河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面积2.8km2

    6.5.   水生态空间管控

    水生态空间管控是基于现状河湖水系空间结构,以保护保障水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和正常发挥为目标,保护健康河湖生态系统、构筑绿色生态廊道,通过划定天长市重要河流、湖泊等涉水空间管控边界,系统有效提出相关管控要求,持续提升水空间管控和治理能力,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发展空间,推动水生态空间与“三区三线”之间的协调分析,落实“多规合一”。

    1)水生态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准入

    生态保护红线(涉水部分)是指水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维护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生态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水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厅字〔201948号)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落实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准入措施。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区域,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鼓励按照规划开展维护、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的活动。严控生态水系廊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涉水重要生境等生态保护空间内的违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非法占用水域、岸线,防止现有水域面积衰减、岸线滥占滥用。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红线区域,有针对性的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等措施,不断提升和改善区域内的生态健康。

    2)水生态系统保护红线保护与管理

    建立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控制度、根据划定的水域、岸线等水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开展水生态空间确权。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占用水域补偿制度,继续推进退田还河还湖还湿、退养还滩等屣,归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空间,对河湖生态空间受损、生态功能降低的,采取堤岸生态化改造、纵向连通性修复、岸边植被缓冲带建设、生物栖息地修复等措施回复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在生态保护红线区设立地理界标宣传警示等标识,对涉水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建设完善相应管护、教育、科研等措施。

    3)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根据《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管控好湿地保护、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推进建立重点湿地监测网络。限制工程建设、土地开发对湿地的占用,确需占用湿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相关报批手续前,应当征求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占用重要湿地的,应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求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4)与水相关的生态补偿制度

    以水源涵养区、重要水源地、生态水系廊道等水生态保护红线区和其他涉水重要生态用地为载体,统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探索多元化补偿资金来源,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补偿标准体系和补偿方式,推动水源地区域和用水区域协调共赢发展,搭建协商平台,引导和鼓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通过自愿协商建立横向补偿关系。

    5)河湖水生态状况评价和预警机制

    推进水资源水生态保护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河湖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平台。采用遥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手段,对水生态保护空间和岸线资源开展监测和监管,严密监控生态空间内各类开发活动。建立健全河湖健康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对主要河流生态水系廊道的生态变化趋势、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动态评估和风险预警等。

    6)规划水利基础设施预留空间

    天长市规划水利工程应从防洪治涝、水资源配置、水生态复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用地需求。优先保障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安徽省重大规划等目录中的国家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特别是对流域防洪治涝、区域水资源配置有关键作用的重点项目;重点保障对市境内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有明显改善作用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充分的项目用地需求;提出远期规划项目清单,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当预留和考虑目前尚在规划和论证阶段的项目用地需求。

    《滁州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23年)》提出“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生态修复、推动水生态修复”等。本水网规划响应了规划目标,谋划了一批生态修复、水环境修复项目。本次规划工程将根据前期工作情况,在实施阶段将积极对接天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等部门,由项目层级根据项目进展程度完善后续用地手续。

    《天长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规划工程经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安徽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初步比对,规划内容不涉及清单中“禁止开发建设活动”;对于规划涉及部分“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将在后续根据项目进展程度及时履行相关手续并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尽量降低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等措施后,符合准入要求。

    专栏生态河湖网建设重大工程

    一、天长市“三湖一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高邮湖退养还湖及湖泊修复治理工程、沂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胭脂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老白塔河清洁小流域治理总投资11.3亿元。

    二、洋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湖库垃圾清理2万吨,污染底泥清理10.24m3,生态护岸12km,生态步道7.16m2,生态隔离带0.2km2,人工湿地0.3km2,网箱拆除2.5万平米等。投资5.5亿元。

    三、大中型水库清淤扩容工程

    实施釜山、时湾、大通、安乐、跃进、川桥、高峰、焦涧、大涧口等九座大中型水库清淤扩容,总投资约12.0亿元。

     

    7.   搭建监控智能、调控精准的智慧水务网

    7.1.   背景形式

    7.1.1.          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天长市全面推进国家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脱贫攻坚重点工程,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水资源、河湖管理、行业监督管理等主要领域,开展水利监测体系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水旱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和涉水业务智能应用系统建设,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已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的主要目标,在信息基础设施(水利感知网、水利信息网、水利云)、业务应用和网络安全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如下:

    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水利感知网:围绕补短板,实现重点区域雨水情和取用水在线监测;气象、环境等监测数据共享气象局、环保局的数据。建成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自动监控系统,自动化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自动监控系统正在逐步拓展。

    水利信息网:完成境内水利信息网建设,并与滁州市、省水利厅互联互通;建成防汛会商系统,支持720p高清视频。

    通过水利专网实现与市局、省厅贯通,为视频会商、业务系统访问、数据共享等提供了专网应用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资源,水利部门作为政务外网一个节点,接入所在层级的政务环网,实现政务外网与水利专网互联。

    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具备条件的其他水利工程已建水利工控网,现地工控网根据业务需求与上级单位工控网连接,工控网与业务网物理隔离,确保安全。

    2、水利业务智慧化水平提升

    充分利用水利厅应用系统,主要涵盖了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河长制管理、农村水利、节水调水、电子政务等领域。初步建成集数据采集、业务管理、预警预报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初步具备业务管理预警、预报功能。

    7.1.2.          存在问题

    水利科技信息系统功能未完全发挥;部门之间、系统之间信息系统难以实现有机融合。需进一步完成各系统功能的融合,实现水利信息共享,提高水利科技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及监管方面的效用。天长市智慧水务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水利现代化管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存在数字化建设程度不深、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不高、全要素监测体系不完善等短板。

    1、数字化建设程度不深

    数据底板是智慧水利的算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物理水网与数字之间的动态实时信息交互不够,需加快构建映射物理过程及其响应过程的数字化场景,建设孪生水网,提升水网工程数字化水平。

    2、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不高

    目前虽已在水旱灾害防御、资源管理节调农村饮、河长制等方面业务初步实现信息化,远未达到智能水平,无法实现“四预”功能。已建设的系统未覆盖全部水利业务,在水利监督等业务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应用覆盖面不够全面。同时5GAI、区块链、北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不高,与智慧水利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3、全要素监测体系不健全

    天长市水利监测体系存在着范围不广、要素不全的问题:监测站点主集中在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感知覆盖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同时,如水土保持、水工程安全运行、地下水水位、农村供水、墒情、跨界河流水量、生态流量等监测要素尚不完全,需进一步扩充。遥感技术、智能摄像头、新型传感器、北斗、精确位置测量等应用不足,数字地图精度不高、无法支撑精细化工程调与管理,已有自动监测手段自动化程度不高,距离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综合感知网还定距离。

    4、网络安全体系还需加强

    目前滁州市已拓展业务网络,升级改造分中心设备和环境,按照二级等保要求全面提升网络安基础能力,开展了网络安基础能力,开展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测评,重点加强防汛、水资源和水信息网等3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工作;但天长市缺少相应的网络安全设备,需开展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7.2.   目标与要求

    7.2.1.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现代化建设,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加快建成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主要目标:通过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工程)试点建设以及“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水利网络安全体系、智慧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推进重点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在白塔河、城市等重点防洪地区初步实现“四预”,在城市供水、灌区续建配套与信息化改造、水库等方面初步实现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四预”,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农村饮水安全、水生态等N项业务应用水平,水利数字化、网络化和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2035年,具有重要防洪任务的河湖、城市基本建成数字孪生流域,建成三级数据底板,为智慧水利提供有效的算据服务;基本建成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为智慧水利提供智能算法服务;扩充省市级水利云平台,为智慧水利提供有力的算力支撑。建成覆盖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和全面覆盖水利工作的N项业务应用系统,建成智慧水利体系2.0版,各项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7.2.2.          建设要求

    统一标准,综合集成。遵循国家、行业规范,在顶层设计统一框架下,全市县协同开展各项任务建设,并做好成果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智慧水利平台。充分利用水利厅和流域机构建设的数据底板、模型平台、知识平台等成果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采集、网络通信、计算储存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市水网向上要做好与滁州市、省水网的互联互通,以发挥水网工程的整体效益。

    立足实际,需求牵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各项系统要与实际业务应用需求紧密关联,在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重点补足短板,通过应用不断迭代优化完善。深入分析水利业务的目标流程功能等需求,开展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从实际操作和精准作战出发,分业务、分专业设计针对性强、目的性强的应用系统,满足用户精准履职的需要。善用数字孪生流域和业务系统开展水利治理管理和决策,确保系统管用、好用、实用,切实解决水利工作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系统建设效益。

    突出重点,先行先试。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工程)先行先试,选取重点地区、重点河流河段、重点水利工程开展数字孪生流域试点建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问题,为后续全面建设积累经验。将数字孪生流域(工程)纳入新建、改建、扩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进行同步建设。

    智慧引领,“预”字当先。智慧水利建设在实现功能方面,要深入研究流域客观规律,创新研发水利专业模型,升级完善预报预警功能,聚焦增强预演功能,支撑科学制定预案,重点落脚在四预方面。预报方面,能够实现各类水安全要素进行预测预报,实现短期预报、长期预测;预警方面,能够实现水利业务超前预警生成与发布,及时把风险预警信息直到工作一线;预演方面,能够实现物理流域与数字流域之间的同步性与孪生性,模拟仿真预演水利调度方案;预案方面,能够在预演基础上,生成决策建议方案为制定最优化方案提供支撑。为确保四预有效实现,同时要做好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基础工作以及网络安全和标准规范等保障工作。

    7.3.   智慧水务网建设思路与架构

    智慧水利建设的核心是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路线主要包括水网数字化、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网要素监测全面化,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

    以物理流域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水利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加快建设天长市数字孪生水网。实现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对象等水利对象及其影响区域在数字空间的映射,完善数字化场景,提升水利工程数字化水平,实现数字水网与物理水网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和深度融合,支撑精准化决策。同时要加强与省骨干网、滁州市水网的互联互通,发挥水网工程整体效益。

    2、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进天长水利云建设,建设水利专业云与政务云有机统一的云平台,形成逻辑一致、服务统一、物理分散、异地灾备的基础设施资源格局。加快天长市水网调度指挥体系建设,按需租用滁州市政务云相关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坚持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在数字孪生流域基础上,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开发“2+N” 水利智能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水利智能业务应用的四预功能,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提高水网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

    3、完善水网要素监测全面化体系

    加快五干三支畅流,九库三湖蓄泄,一湖清水入城,两廊六带绘景的现代水网格局的监测站网优化与建设,针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加强水文资源、取排水、平原区地下水、河湖空间、水生态、水土保持、水工程安全等监测,全面提升水网监测感知能力,实现感知物联化。

    推动高分遥感卫星、AI智能、无人机航拍、北斗通信、5GIPV6、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加密和优化监测站网,扩大实时在线监测范围,补充监测要素和内容,获取洪水灾情、工程险情、堰塞湖险情、应急抢险等动态信息;提高监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覆盖、高精度、多维度、保安全的水网监测体系。

    7.3-1   天长市智慧水务网总体框架

    7.4.   智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工程,开展五干三支防洪保安网之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以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白塔河大型灌区工程、北部供水保障工程、南部供水保障工程为基础,开展三横两纵供水保障网之数字孪生水利工程。

    统筹、完善区域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治理活动对象的地面站网监测,构建水利感知数据汇集节点。建设完善重点工程的水利工控网。完善辖区内L2级数据底板;工程管理单位建设工程范围精细数字地形、BIM数据的L3级数据底板。

    水利部门按照市级智慧水利建设有关规定,应用市级水利部门开发的系统,确有需要的可在共享省级水利业务系统基础上定制扩展功能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业务应用系统和专业模型,并做好资源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重点组织实施天长市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建设天长市水利监测感知数据、收集整编辖区水利基础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其他部门涉水数据,支撑市平台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利公共服务等业务。

    7.4.1.          水网感知体系建设

    依托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水旱灾害工程建设、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拦蓄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维修改造工程等,以工程带信息化方式,完善工程自动化监测、监控。围绕水资源调度、防汛抗旱、水工程安全运行、水工程建设、城乡供水、节水、江河湖库、水土流失等业务和水利监督工作,利用传感、定位、视频、遥感等技术,实现感知范围全域覆盖。

    扩大江河湖库水系、水利工程设施、水利管理活动等实时在线监测范围,对白塔河大型灌区、中小河流、大中型水库、南水北调东线二期、重要闸站、重点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等,补充完善水文、水环境、水生态、水土保持、工程安全、洪涝灾害、水利管理活动等监测内容。全面提升水资源、水灾害、工程运行等水利核心业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事件、行为和现象的监测能力,以及智能化信息处理、解析等动态感知能力,满足业务对数据和信息在空间尺度、时间频次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推进卫星遥感、无人机(船)、AI视频、水下机器人等多种监测手段的应用和水利感知终端的智能升级,统筹智能物联网平台的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网感知体系。

    7.4.2.          通信网络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的水利业务网和互联网,进一步完善业务网络,全面提升互联带宽,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建设水利单位与工程管理单位互联互通的高速网络,支持视频会议与信息共享;对水利业务网进行优化扩容,规划到2035年网络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满足监视视频、会议视频、遥感影像等各类信息在节点间的及时、高效地传输、交换,保障水利业务应用带宽新需求;广泛应用软件定义网络优化网络结构,升级改造现有网络核心设备,增强资源动态调配能力,全面建成基于IPv6的新一代水利信息网。

    在天长市水利局建设水利工控网集控中心网络,与现地工控网络互联,实现对网内水利工程的集中控制。工控网和业务网物理隔离,确保安全。

    7.4.3.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池、视频级联集控平台和遥感数据级联集控平台,深化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1、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池

    通过统筹规划水利数据资源,形成统一数据资源目录,开发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整合水利行业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业务数据和共享数据,通过多元化采集、主体化汇集构建水利原始数据,基于“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原则,汇集数据,开展存量和增量数据资源汇集和治理,建成数据资源池,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建设。

    2、建设视频级联集控平台

    建立天长市与滁州市两级级联、多级应用的水利视频集控体系,并与现有非水利行业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实现全市水利视频联网并与省部级视频平台联网。

    3、建设遥感数据接收平台

    负责接收遥感数据资源中心提供的遥感数据,制作相关专题图,并建立数据产品服务目录,提供数据级和产品级服务。

    7.4.4.          整体协同智慧应用体系建设

    在天长市现有水利资源、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水利技术、水利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需要建设新的业务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集水利资源信息、水利工程信息、水利管理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1、建设天长市智慧水务管理平台

    以天长市实景正射影像为基础数据,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天长市农村基层防汛监测预警、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等已有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包含智慧河长治理、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国有电力排灌站、水利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办公信息化等功能模块的天长市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打造智慧水利“一张图”,推动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对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业务数据共享,建成集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决策系统。

    2、建设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

    依托现有水利行业信息网络资源,深入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建成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水土保持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全区水土保持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与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对接,完善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配合构建监督管理、综合治理、动态监测、数据发布等4个系统,实现预防监督的“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控、综合治理“图斑”的精细化管理、监测工作的即时动态采集与分析、信息服务的快捷有效。

    3、建设供水管理系统

    对天长市城镇住宅小区和集中居住区增设流量计以及水质水压检测设备,同时建设集水费收缴系统、管网GIS系统、漏损分区控制系统等为一体的供水信息化管理综合平台,实时感知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对城乡供水工程远程监控、在线监测、实时预警、智慧监管等。

    4、水库工情自动测报系统

    进一步扩大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覆盖范围,覆盖天长市中型水库及重要小型水库。建立并完善水库雨水工情自动测报系统,系统主要由雨量监测站、水位监测站及视频和图像监测站等站点组成,同时建立规范、统一的监测平台,集数据传输、信息共享、数据储存于一体,规范项目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信息化水平,保障水库安全运行。

    5、数字孪生工程建设

    按照“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思路,天长市在共享流域机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的L1L2级数据底板基础上,完善辖区内L2级数据底板,工程管理单位建设工程范围精细数字地形、BIM数据的L3级数据底板;共享流域机构及省市建设的数字孪生淮河、池河、蓄滞洪区等成果,以满足区域防洪调度,提升防洪减灾智慧化管理水平。

    针对新建天长市白塔河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构建灌区工程智慧管理体系,覆盖灌区管理处、闸站管理所和主要骨干工程,同步建设覆盖骨干渠道的量测水设施等。开展白塔河数字孪生流域(含老白塔河、川桥河、釜山水库、时湾水库等)建设,试点白塔河大型灌区建设工程、浔河站工程等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保障规划,选择规模较大、条件成熟的供水项目,同步开展数字孪生水厂、数字孪生水源泵站建设,实现重点工程数字化管理,完善水利工控网覆盖范围,以满足区域水资源调配、抗旱应急等管理需求。

    7.4.5.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依据《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19)等标准规范,完善涵盖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运营的智慧水网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威胁防御、纵深防御、应急响应及处置和运维保障能力。

    配备物联网安全管理中心、网络安全决策智慧系统、工业网络审计、工业主机卫士及安全管理平台等软件,强化安全态势感知和动态管理;建立本地容灾备份体系,实现二级及以上级别信息系统数据级本地备份;对已有的业务系统和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和测评,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专栏智慧水务网建设重大工程

    1、数字孪生流域。开展白塔河数字孪生流域(含老白塔河、川桥河、釜山水库、时湾水库)建设。

    2、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开展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浔河站等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

     

    8.   重大行动与重点工程

    8.1.   四大行动

    1)流域防洪减灾行动

    为应对极端暴雨,化解洪水风险,针对流域防洪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强化城市防洪除涝能力建设,完善流域防洪排涝体系,提高流域防洪排涝能力。

    2)节水控水提效行动

    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节约集约型用水方式。紧紧围绕提升节水意识、强化刚性约束、补齐设施短板、强化科技支撑、健全市场机制等方面,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城乡供水保障行动

    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及大中型水库工程等,加快实施天长市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等,继续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白塔河引调水、天长市北部供水保障工程、南部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开展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前期工作,提升工程供水能力、输水能力、调蓄能力,促进天长水网与省级、市级水网互联互通,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

    4)河湖生态复苏行动

    围绕白塔河、高邮湖生态廊道保护,聚焦沂湖、高邮湖、胭脂湖及老白塔河等“三湖一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重要水源及输水通道水质保护;实施天长市内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改造现状城市补水通道,构建城市水系循环体系,助推河湖生态复苏。

    8.2.   重点工程

    8.2.1.          杨村河防洪治理工程

    (一)         基本情况

    杨村河是沂湖流域最主要的内河,也是淮河下游干流——高邮湖的一级支流。杨村河发源于张铺、平安一带,流经大通、便益、杨村后,汇入沂湖,全长43km,集水面积236km2,其上游建有跃进水库,控制面积70km2。沿杨村河、沂湖洼地面积为59km2。杨村河区间来水面积119km2,跃进水库至沂湖区间流域平均宽度为6.0km,流域长度为19.79km,河道长度19.97km

    根据调查,2006年杨村河实施过杨村河洼地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杨村河堤防东联圩段加固、东联圩街西撇洪沟左岸堤防加固、东联涵拆除重建工程。2009年以来杨村河未进行过任何系统治理。

    杨村河发源于张铺、平安一带,流经大通、杨村后,进入沂湖,由沂湖闸进入高邮湖。杨村镇金桥站以下段筑有堤防,包括沂湖堤防,有堤防段河道长度17.14km,金桥站以上段无堤防,为天然河道,长度13.64km。金桥站以下段河道现状河底高程2.5-3.0m,河道底宽10-15m,主河道边坡1:2.51:3.5。金桥站以上段河道弯曲,河底高程4.0-12.0m(跃进水库溢洪道出口),比降较大,河道底宽3-20m,河道边坡1:1.51:2.5

    (二)         防洪布局

    杨村河流经乡镇有张铺镇、大通镇和杨村镇,在金桥站以上段为天然河道,蜿蜒曲折;金桥站以下河段为人工河道,左右岸均建有防洪堤防,河道顺直,于新桥圩处进入沂湖,最终于杨村镇北荡村汇入高邮湖。

    根据《安徽省一般中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2010年)和天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天防指【20104号文批复,跃进水库汛期当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开闸泄洪,并随库来水量的增大而加大泄流量,保证库水位在汛限水位,当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闸门全开泄洪;水库汛限水位23.0m,水库水位超过23.85m时非常溢洪道自动启用。

    1、流域洪水安排

    本次方案,根据以上河流特点及流域防洪控制工程情况,结合杨村河现状总体防洪工程布置,确定杨村河流域洪水,按照跃进水库现行运行调度条件,通过跃进水库防洪控制后再与下游区间洪水错峰,最终通过干流河道安全下泄至高邮湖,确保所经乡镇防洪安全。

    2、防洪总体布局

    本次方案,根据杨村河洪水安排,并结合河道现状,上游天然河道总体维持现状平面及纵横断面形态,对局部淤积及岸坡存在问题的河段采取针对性的清淤疏浚和岸坡防护措施;对河道上影响行洪以及阻水的拦河建筑物进行整治;对建设标准低,存在防洪安全的水工建筑物等进行拆除重建等。下游人工河道基本顺直,两岸防洪堤防已经形成并基本达到20年一遇,在流域内中小型水库对支流河道等局部区域洪水调节后,河道行洪能力基本满足流域洪水下泄需求。本次方案维持现状防洪堤防工程布局,对部分段河道防洪堤防按照保护对象防洪标准进行达标建设,并全面提升河道防洪能力以及防汛抢险需求,对堤顶道路进行新建与提标;对仍存在安全隐患的尚未得到处理的建筑物进行拆除重建和加固等。

    (三)         防洪方案与治理任务

    杨村河流域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防洪治理工程较完善,本次治理无新建堤防和提标堤防建设,其防洪治理方案均在现有防洪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加固整治。本次治理工程将杨村河干流分为跃进水库溢洪道-龙华寺段、龙华寺-沂湖段和沂湖-沂湖闸段三部分设计。

    1、干流跃进水库溢洪道-龙华寺

    杨村河干流跃进水库溢洪道-龙华寺段为无堤防的天然河道,河道长度为8.63km,主要保护对象为沿岸线性分布的村庄及农田,总保护人口1.1万人,农田1.5万亩。

    龙华寺以上丘陵区洪水量大水急,岸坡冲刷损毁较多,根据现状地形、保护对象及水利工程等情况,规划对该段岸坡较陡及冲刷严重段河段实施岸坡整治,新(重)建溢流堰,用于稳定河势,消除安全隐患。

    2、干流龙华寺-沂湖

    杨村河干流龙华寺-沂湖段总长为11.09km,金桥站以上段为天然河道,金桥站以下段为有堤防河道,主要保护对象为大滩圩、东联圩、草家圩、杨村镇等,总保护人口为3.35万人,农田1.1万亩。杨村镇防洪圈堤由杨村河左岸、大滩圩堤、东联圩堤和丘岗高地组成,草家圩防洪圈堤由杨村河右岸与丘岗高地组成。

    现状龙华寺-沂湖段堤防防洪能力仅10年一遇,杨村河发生20年一遇洪水时,该段河道将全线漫堤。为保护杨村镇防洪安全,提高该段河道的防洪能力,规划对该段河道左岸堤防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右岸堤防按照1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

    3、干流沂湖--沂湖闸

    杨村河干流沂湖-沂湖闸段总长为11.06km,为有堤防河道,主要保护对象为龙集圩、湖滨圩、大新圩、小新圩等,总保护人口为1.75万人,农田3.8万亩。沂湖左岸龙集圩以上段堤防断断续续,主要保护沿岸的村庄,无特别大的圩田,左岸下游龙集圩和湖滨圩面积较大,由沂湖左岸堤防和丘岗高地组成防洪圈堤。沂湖右岸堤防和丘岗高地组成大、小新圩防洪圈堤。 根据防洪保护对象情况,规划对沂湖堤防按照1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加固。

    8.2.2.          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

    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包括安乐、大通水库补水工程,釜山、时湾水库补水工程。

    (一)         基本情况

    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主要是通过利用已建水库工程和新建水源工程,在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后再从铜龙河调水,解决天长市大通水库灌区及安乐水库灌区范围灌溉需水短缺问题,增强工程区域水资源对灌溉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同时兼顾生态需水等综合利用要求。本次补水泵站按两座水库共用考虑,通过管道输送到大通和安乐两座水库,设计流量5.0m3/s,其中安乐水库支管设计流量1.0m3/s,大通水库支管设计流量4.0m3/s

    釜山水库、时湾水库补水工程主要是通过利用已建水库工程和新建水源工程,在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后再从白塔河调水,解决天长市釜山水库灌区及时湾水库灌区范围灌溉和天长城镇生活需水和短缺问题,增强工程区域水资源对城镇供水、灌溉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同时兼顾生态需水等综合利用要求。设计流量7.0m3/s,建设提水泵站1座、铺设高压输水管道8.4km等。

    (二)         总体方案

    规划安乐、大通水库补水工程,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主要是通过利用己建水库工程和新建水源工程,在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后再从铜龙河调水,解决天长市安乐水库灌区及大通水库灌区范围城乡生活和灌溉需水短缺问题,增强工程区域水资源对城镇供水、灌溉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同时兼顾生态需水等综合利用要求。大通、安乐水库下游主要地表水源为铜龙河,铜龙河与高邮湖相通,且铜龙河治理工程已经完成,在治理过程中已考虑到铜龙河自下游向上游引水的需要,设计河底基本为平底,且底高程不高于3.0m。结合区域地形及水资源情况、拟定引水线路为大安提水泵站至乐水库、大通水库。经分析拟在铜龙河铜龙镇三里桥站附近新建大安提水泵站,同时新建输水管道,管道基本沿现状X074道路敷设,至大通、安乐水库处向两水库分别补水,通过水库(安乐水库、大通水库)调蓄水量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规划釜山、时湾补水工程,拟在白塔河汊涧镇庙桥河口新建提水泵站,同时新建输水管道,管道沿河滩地和通村道路敷设,至扒扒涧处分别向釜山水库南干渠和时湾水库北干渠补水,主管道输水流量7m³/s,至釜山水库支管输水流量4m³/s,至时湾水库支管输水流量3m³/s,通过2库(釜山水库、时湾水库)调蓄水量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三)         建设任务

    1、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

    1)补水泵站工程

    本次补水泵站按两座水库共用考虑,设计流量5.0m3/s,通过管道输送到大通和安乐两座水库。

    1)设计流量

    根据前述补水工程规模分析,设计流量取5.0m3/s,其中安乐水库支管设计流量1m3/s,大通水库支管设计流量4.0m3/s

    2)特征参数

    ①进水池水位

    防洪水位:泵站位置靠近铜城镇三里桥站,参考三里桥站设计参数,大安提水泵站

    设计防洪水位参照三里桥站设计洪水位结合铜城镇区段设计洪水位确定取11.09m

    设计运行水位:综合考虑三里桥站运行情况,本次设计运行水位取5.2m

    最高运行水位:结合三里桥泵站最高运行水位成果,最高运行水位取8.5m

    最低运行水位:结合三里桥泵站最低运行水位成果,最低运行水位为4.0m

    ②出水池水位

    出水池水位包括最高水位、设计运行水位、最高运行水位及最低运行水位等。泵站出水池分别接安乐水库、大通水库,其水位根据水库相应特征水位确定。

    最高水位:分别取安乐水库、大通水库水库校核洪水位25.35m26.2m。设计运行水位:取泵站设计运行流量安乐水库、大通水库相应水位,分别为 21.5m22.0m

    最高运行水位:取安乐水库、大通水库正常蓄水位,分别为23.7m24.0m。最低运行水位:取安乐水库、大通水库死水位,分别为19.5m20.0m

    2)管道工程

    采用管道输水至安乐水库、大通水库,压力管道的布设,主要考虑输水线路短、土方工程量省、挖压占地及拆迁少等因素,尽量考虑管道走向与道路平行,方便运行维护与检修。

    本工程设计自铜龙河取水点经泵送至大通水库、安乐水库,设计流量5m³/s,管线基本沿小川路北侧布置,局部因用地限制,从村庄后方绕行,设计管线总长10.72km,其中DN2000管道7.30kmDN1800管道2.86kmDN1400管道530m,主要设计管材为PCCP管,总长10.17km,下穿204省道、两处输油管线顶管施工段为SP管,总长度约0.55km

    2、大通、安乐水库补水工程

    1)补水泵站工程

    本次补水泵站按两座水库共用考虑,设计流量7.0m3/s。通过管道输送到釜

    山水库南干渠和时湾水库北干渠。

    1)设计流量

    根据前述补水工程规模分析,设计流量取7.0m3/s,其中釜山水库南干渠支

    管设计流量4.0m3/s,时湾水库北干渠支管设计流量3.0m3/s

    2)特征参数

    a)进水池水位

    防洪水位:泵站位置靠近庙桥河口,参考新白塔河上游段设计参数,汊涧提水泵站设计防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分别按白塔河30 年、100 年一遇设计洪水位确定,分别为14.5m 15.5m

    设计运行水位:根据水文分析成果,本次设计运行水位取5.3m

    最高运行水位:取重现期10 年一遇洪水的日均水位,经计算最高水位为9.2m

    最低运行水位:取历年水源保证率为95%~97%的最低日平均水位,经计算97%保证率最低水位为4.6m

    b)出水池水位

    出水池水位包括最高水位、设计运行水位、最高运行水位及最低运行水位等。泵站出水池分别接釜山水库南干渠、时湾水库北干渠,其水位按以下方法确定。

    最高水位:分别取釜山水库南干渠、时湾水库北干渠的校核水位22.8m21.7m

    设计运行水位:取泵站设计流量与釜山水库南干渠、时湾水库北干渠相应的水位,分别为22.5m21.5m

    最高运行水位:取泵站最大运行流量与釜山水库南干渠、时湾水库北干渠相应的水位,分别为22.65m21.6m

    最低运行水位:取泵站最小运行流量与釜山水库南干渠、时湾水库北干渠相应的水位,分别为22.00m21.15m

    2)管道工程

    采用管道输水至釜山水库南干渠和时湾水库北干渠,压力管道的布设。考虑输水线路短、土方工程量省、挖压占地及拆迁少等因素,本次设计管线避开村庄于农田内布置,设计管线总长8604mDN2200管道2259mDN1800管道2500mDN1600管道3845m,设计管材为PCCP管。

    8.2.3.          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工程

    8.2.3.1.            基本情况

    白塔河为淮河下游入高邮湖的主要支流,全长110km,流域总面积1628km2,其中安徽省境内1270km2,根据白塔河流域调配方案,到2030水平年,白塔河流域河道外地表水多年平均分配水量给安徽省1.99亿m3

    天长市境内以白塔河及白塔河上游水库为主要水源的中型灌区有11座,分别为釜山水库灌区、时湾水库灌区、川桥水库灌区、二峰站灌区、护桥站灌区、十八集站灌区、上泊湖圩灌区、大河湾圩灌区、弯圩连圩灌区、红星站灌区和大圹圩农场灌区。

    根据滁州市整体水资源分配与调度需求以及天长市灌区管理的规模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等需求,规划以白塔河为主要水源的11座中型灌区合并,方便集中规范化管理水资源分配与灌区引调水,是补齐短板、充分发挥白塔河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通过整合现有灌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措施,在有效抵御旱灾、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天长市白塔河流域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

    (一)         总体布局

    本次规划将11座中型灌区以及灌区外轮廓内涉及的2.8万亩小型灌区合并为白塔河大型灌区,灌区国土面积约115.06万亩,总灌溉面积52.7万亩,主要水源为白塔河,补充水源为釜山水库、时湾水库、川桥水库等中小型水库。白塔河大型灌区范围详见图8.2-1

     


    8.2-1  白塔河大型灌区范围图

     

    8.2-2   白塔河大型灌区工程现状布置图

     

     


    8.2.3.2.            建设任务

    (一)釜山水库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多为土渠,淤积严重,灌溉期间用水、跑水、漏水严重,导致无法蓄水、无法灌溉农田。

    2022~2035年期间拟建骨干渠沟整治工程共24km,其中干渠1km,支渠23km。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工程投资共680万元。

    拟建田间沟渠整治工程共608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3532座。其中新街镇新建或改造渠系124km,新建或改造排水沟68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992座;汊涧镇新建或改造渠系416km,维修改造建筑物2540座。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河道清淤,工程投资共38000万元。

    2、泵站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2022~2035年期间拟建泵站新建或改造136座,总装机1920kw,其中新建96座,装机1300 kw;改造40座,装机620 kw。工程投资共3400万元。

    3、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小型库区淤塞严重、无法蓄水或蓄水量减少,2022~2035年期间拟建补充水源工程包含小水库清淤、塘坝整治、灌溉站新建或改造等。

    11座小型水库清淤,新增库容共89,工程投资共700万元。其中新街镇6座小型水库清淤,分别为熊庄水库、叶郢水库、王庄水库、郭庄水库、官田水库、冯庄水库,清淤后新增库容44,新增灌溉面积0.27万亩,工程投资350万元。汊涧镇5座小型水库清淤,分别为大桥水库、陆巷水库、徐庄水库、釜林水库、东郢水库,清淤后新增库容45,新增灌溉面积0.175万亩,工程投资350万元。

    塘坝清淤整治508座,共新增1002.4塘容,工程投资共7885万元。其中新街镇261座,新增塘容391.6,新增灌溉面积2.4万亩,投资3000万元;汊涧镇236座,新增塘容600,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投资4800万元;石梁镇11座,新增塘容10.8,新增灌溉面积约0.495万亩,投资85万元。

    灌溉站更新改造及新建共190座,其中更新改造116座,改造装机容量约2070kw;新建74座,新建装机容量约1260kw。工程投资共2805万元。

    (二)时湾水库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多为土渠,淤积严重,灌溉期间用水、跑水、漏水严重,导致无法蓄水、无法灌溉农田。

    2022~2035年期间规划整治骨干渠道共35km,其中干渠15km,支渠20km,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渠道路面维修,工程投资共320万元。

    拟建田间沟渠整治工程共240.69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2742座。其中汊涧镇改造渠系51km,维修改造配套建筑物2680座,包含范庄泄洪闸、浦淮节制闸、林涧泄洪闸配电动启闭机,渠道管理房6间等;张铺镇改造渠系37.99km,改造排水沟4.2km,改造配套建筑物50座;石梁镇改造渠系151.7km,改造机房、设备12座。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河道清淤、改造机房、设备更新,渠系整治工程投资8300万元,渠系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投资645万元,工程投资共8945万元。

    2、泵站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2022~2035年期间拟建泵站新建或改造20座,位于汊涧镇,总装机335kw,其中新建9座,装机150kw;改造11座,装机185kw。工程投资共500万元。

    3、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小型水库及塘坝淤塞严重、无法蓄水或蓄水量减少,电灌站无机房及设备或设备老化、机房破损。2022~2035年期间拟建补充水源工程包含小水库清淤、塘坝整治、灌溉站新建或改造等。

    其中,5座小型水库清淤,工程投资共800万元。其中张铺镇3座,分别为尚武水库、竹园水库、东风水库,新增库容18,新增灌溉面积0.18万亩,工程投资360万元;石梁镇2座,分别为六黄水库和刘庄水库,新增库容55,新增灌溉面积1.18万亩,工程投资440万元。

    塘坝清淤整治377座,工程投资共4580万元。其中张铺镇179座,新增塘容276,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工程投资2600万元;汊涧镇56座,新增塘容140,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工程投资1100万元;石梁镇142座,新增塘容约112.6,新增灌溉面积约0.85万亩,工程投资880万元。

    电灌站更新改造及新建共47座,其中新建26座,更新改造21座,包含时湾站机房维修、设备更新,张铺一、二、三站机房管理房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等,工程投资共913万元。

    (三)川桥水库片区

    1、水源工程

    1)新建川桥水库西干渠临时翻水站

    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砂石路面长300米、临时翻水机站混凝土台面长8米、三相高压线路架设长300米、变压器300KW、配电箱、455KW提水机械(每台机械约出水量1260m³/h)、排水涵闸、电动启闭机。工程投资150万元。工程建成后可受益5个村,组86个,受益人口18000人,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

    8.2-3   川桥水库西干渠翻水站位置图

    2、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多为土渠,淤积严重,灌溉期间用水、跑水、漏水严重,导致无法蓄水、无法灌溉农田。

    2026~2035年期间规划整治支渠共3.5km,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工程投资共70万元。

    拟建田间沟渠整治工程共64.6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462座。其中新街镇新建或改造渠系60km,新建或改造排水沟33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462座;石梁镇改造农渠1.6km,清淤3km。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河道清淤等,工程投资共4136万元。

    3、排涝站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陆营大圩排涝困难,2022~2035年期间规划新建排涝站1座,位于石梁镇,工程投资80万元。

    4、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小型水库及村组塘坝多年沉积大量淤泥,库容减少,影响水库防洪、灌溉等作用的发挥;灌溉站设备及房屋老旧;部分村组缺少固定灌溉站;电灌站设备陈旧,抗旱困难。2022~2035年期间拟建补充水源工程包含小水库清淤、塘坝整治、灌溉站新建或改造等。

    其中,新街镇小马庄水库清淤,新增库容8,新增灌溉面积0.03万亩,工程投资共60万元。

    塘坝清淤整治166座,工程投资共2320万元。其中新街镇156座塘坝清淤整治,新增塘容约200,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工程投资共2000万元;梁镇10座塘坝清淤整治,新增塘容约40,新增灌溉面积0.35万亩,工程投资共320万元。

    石梁镇境内电灌站更新改造及新建共41座,其中新建1座,更新改造40座,工程投资共180万元。

    (四)护桥站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多为土渠,淤积严重,灌溉期间用水、跑水、漏水严重,导致无法蓄水、无法灌溉农田。

    2022~2035年期间拟建骨干渠沟整治工程共12.91km,其中干渠11.58km,支渠1.33km。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工程投资共30万元。

    拟建田间沟渠整治工程共50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200座。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河道清淤、改造机房、设备更新等,渠系整治工程投资500万元,渠系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投资100万元,工程投资共600万元。

    2、泵站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2022~2035年期间拟建泵站改造2座,位于汊涧镇,工程投资共200万元。

    3、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小型库区淤塞严重、无法蓄水或蓄水量减少,2022~2035年期间拟建补充水源工程塘坝整治、灌溉站新建或改造等。

    其中,塘坝清淤整治20座,新增塘容约10,新增灌溉面积约0.2万亩,工程投资共200万元。

    电灌站更新改造共20座,工程投资共500万元。

    (五)十八集站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多为土渠,淤积严重,灌溉期间用水、跑水、漏水严重,导致无法蓄水、无法灌溉农田。

    2022~2035年期间拟建田间沟渠整治工程共59.2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311座,其中新街镇新建或改造渠系32m,新建或改造排水沟16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307座;石梁镇改造渠系11.2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4座。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渠道清淤、小水库码头渠道维修、设备更新等,工程投资共2320万元。

    2、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小型水库蓄水少、大埂坍塌漏水有安全隐患,水库较浅,蓄水量不足以周边农田灌溉;塘坝多年淤积,蓄水能力下降,2022~2035年期间拟建包含小水库清淤、塘坝整治、灌溉站新建或改造等。

    3座小水库清淤,其中新街镇2座小水库路庄水库、应桥水库清淤新增库容20m3,新增灌溉面积0.09万亩,工程投资150万元;石梁镇1座马塘水库清淤新增库容25m3,新增灌溉面积约0.3万亩,工程投资200万元。

    塘坝清淤整治105座,工程投资共720万元。其中新街镇37座塘坝,新增塘容40,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投资400万元;石梁镇68座塘坝,新增库容40m3,新增灌溉面积约0.35万亩,工程投资320万元。

    电灌站更新改造及新建共22座,其中新街镇2个村18座,更新改造17座,改造装机容量324kw,流量0.1m3/s;石梁镇新建4座电灌站,流量9m3/s,工程投资共319万元。

    (六)二峰站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多淤积严重、通道变窄、排水能力下降,沟渠两旁无法行走,漏水严重,难以堵漏。

    2022~2035年期间拟建整治支渠工程共24.58km。主要建设内容为对费庄、李庄两组支渠硬质化护砌,对东干渠支渠(施庄一组至陈庄一组禹王河边、罗庄组至罗庄大塘)、二峰支渠29#渠道至陆庄、二峰支渠西庄段、二峰支渠曹庄段、长兴二站至李庄站、李庄站至塔山队进行河沟清淤,二站至李庄站渠道建设新建放水池闸、2个倒虹吸,新建二峰渠道西庄涵闸,新建施庄一组水闸,工程投资共约350万元。

    拟建田间沟渠整治工程共227.89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2733座,其中广陵街道改造渠系0.15km,维修改造配套建筑物2671座,新建放水涵56座,新建节制闸26座,安装过路涵管24座;冶山镇改造渠系6.1km。主要建设内容为费庄、李庄两组斗渠整治硬质化护,施庄站进水渠、二峰渠至金桥渠道清淤,渠系整治工程投资76万元,渠系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投资80万元,工程投资共156万元。

    2、泵站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2022~2035年期间拟新建西庄、胡庄、柏兴泵站3座,位于冶山镇,总装机59.5kw,工程投资共约70万元。

    3、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小型库区淤塞严重、无法蓄水或蓄水量减少,2022~2035年期间拟建补充水源工程包含小水库清淤、塘坝整治、灌溉站新建或改造等。

    小水库共清淤15座,工程投资共2120万元。其中,广陵街道1座小型水库清淤80亩,工程投资30万元;冶山镇14座小水库清淤,分别为冶山水库、江庄水库、张家坝水库、上秋水库、陈王水库、杜庄水库、百泥洼水库、铜闸水库、高巷水库、金银水库、上堡水库、丰水桥水库、龙塘水库、庵塘水库,共新增库容209,新增灌溉面积1.32万亩,工程投资2090万元。

    塘坝清淤整治307座,工程投资共4535万元。其中广陵街道7座,新增塘容约10,新增灌溉面积约0.03万亩,工程投资35万元;冶山镇塘坝清淤300座,新增塘容约450,新增灌溉面积1.8万亩,工程投资4500万元。

    电灌站更新改造及新建共6座,其中新建5座,更新改造1座,工程投资共105万元。

    (七)大圹圩农场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广陵街道长亭村主干渠淤塞严重,常年需要大量清淤费用。

    2022~2035年期间规划整治骨干渠道共24km,其中干渠9km,支渠15km,主要建设内容为硬质化护砌、渠道清淤,工程投资共2100万元。

    拟建田间沟渠整治工程共15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500座。主要建设内容为斗渠硬质化护砌、河道清淤、新建节制闸等渠系建筑物,渠系整治工程投资600万元,渠系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投资200万元,工程投资共800万元。

    3、泵站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原排涝站50KW电机容量过小,无法保障4000余亩低洼农田的排涝功能,农田受灾面积大。2022~2035年期间拟建泵站新建或改造2座,总装机200kw,位于广陵街道,其中新建长亭村汪庄排涝站1座,装机100kw;改造李家涧排涝站1座,装机100kw。工程投资共300万元。

    4、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长亭村目前有15座灌溉站由于年久失修,无法保证农田正常运转,需要实施改造。2022~2035年期间拟改造村民组灌溉电站15座,包含机房和设备,总装机255kw,工程投资共150万元。

    (八)上泊湖圩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为土渠,用水跑水、漏水严重、淤积严重,影响提水。2022~2035年期间拟整治渠道共68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589座,工程投资共3800万元。

    2、泵站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目前存在灌区内露天移动小泵灌溉效率低、设备老化、使用不安全等问题。2022~2035年规划在永丰镇新建、改建抗旱排涝泵站22座,总装机容量850kw,工程投资1000万元。

    3、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塘坝淤积严重,蓄水功能不足。2022~2035年期间拟建塘坝清淤整治11座,新增塘容9,新增灌溉面积约0.03万亩,工程投资共65万元。

    (九)红星站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多为土渠,淤积严重,杂草丛生,排水不畅,现有土质渠道易淤塞,影响农业灌溉。2022~2035年期间拟整治渠道共10.18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204座。其中渠道清淤2.2km,硬质化护砌7.98km,新建放水涵96座,新建和改造过路涵管56座,新建节制闸52座。渠系整治工程投资320万元,渠系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投资135万元,工程投资共455万元。

    2、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塘坝水塘干涸、淤塞,无法储水,农业用水受限,电灌站无机房及设备或设备老化、机房破损。2022~2035年期间拟建补充水源工程包含塘坝清淤和扩挖、灌溉站新建或改造等。

    其中,塘坝清淤整治62座,其中2座为当家塘扩挖,新增塘容约50,新增灌溉面积约0.15万亩,工程投资共240万元。

    电灌站更新改造及新建共11座,其中新建1座周庄组电灌站,更新改造10座,工程投资共190万元。

    (十)大河湾圩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多为土渠,用水跑水、漏水严重、淤积严重,影响提水。2022~2035年期间拟整治渠道共76km,新建或维修配套建筑物499座。其中渠道衬砌46km、疏浚清淤30km,工程投资共2800万元。

    2、泵站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目前都是露天移动小泵,设备老化,灌溉效率低,使用不安全。2022~2035年期间拟新建、改建抗旱排涝泵站18座,位于永丰镇,总装机685kw,工程投资共850万元。

    3、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塘坝淤积严重,蓄水功能不足。2022~2035年期间拟建塘坝扩挖40座,新增塘容33,新增灌溉面积约0.1万亩,工程投资共185万元。

    (十一)弯圩连圩片区

    1、渠道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渠道和排水沟水土流失,淤泥较深。2022~2035年期间拟建田间沟渠整治工程共5条,整治长度约5km。其中渠道2条,分别为农科队渠道、七圩队渠道;排水沟3条,分别为小关中心沟、李庄中心沟、竹园中心沟,整治长度约3km。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清淤,渠系整治工程投资共11.5万元。

    2、补充水源工程

    根据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报告及工程现状,灌区内塘坝淤积严重,电灌站机房老化。2022~2035年期间拟建补充水源工程包含塘坝清淤和扩挖、灌溉站新建或改造等。

    石梁镇塘坝清淤7座,新增塘容27.6,新增灌溉面积约0.53万亩,工程投资220万元。

    更新改造灌溉站6座,分别为李庄二、大关、陈庄、七圩、王圩和新河组电灌站,工程投资共180万元。

    8.2.4.          天长市内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         基本情况

    天长市内城河水系包括红草湖湿地、老川桥河、北护城河、西护城河、东城河、人工河、浸河、二凤渠、合群河、港口渠、合群水库、合群河河口以及浔河河口(朱家小圩),河道总长度约18.8km,水域总面积约106.69m2,是白塔河的重要支流,也是天长市城区的重要受纳水体。

    近年来,随着天长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水环境污染压力随之加剧。尽管“十三五”期间,天长市从保障高邮湖上游水质状况的重要角度出发,在白塔河流域开展了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目前天长市内城河水系整体仍处于V类劣V类标准,城区水质的恶化对白塔河国控断面稳定达标造成较大压力。天长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持续推进高邮湖、白塔河等重点河湖环境整治,重点开展包括高邮湖河湖一体环境整治工程、城区水环境整治等项目,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多样性。因此,开展天长市内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落实天长市“十四五”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         总体方案

    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水环境、水生态、水系连通的不同目标,提出具有合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的设计方案,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主要方案详见下图。

    8.2-4    总体方案示意图

    (三)         建设任务

    规划重点实施重点排口整治工程、溢流污染控制工程、污水干管完善工程、底泥清淤工程、河道疏通工程、活水补水工程、蓄水坝建设工程、红草湖湿地提升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节点湿地构建工程及智慧监管工程等。

    1、重点排口整治工程

    老川桥河、浔河、西护城河、北护城河、二凤渠、合群河和港口渠流域内7条河道沿线251个排口,经溢流污染整治后,仍有19处排口存在晴天污水下河问题,需要进行末端截流或排口整治。

    2、溢流污染控制工程

    本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6座截流井、5.6km截流调蓄管(管径d1000mm-12000mm)、初期雨水调蓄站两座;调蓄规模3.5m3,调蓄站主要包括粗格唉及进水泵房、沉砂池、初期雨水调蓄池(地下)、进水流量计井、除臭设施、综合间及相关附属设施等。

    3、污水干管完善工程

    本次针对老川桥河及二凤渠沿河污水干管进行改造完善,改造长度约1.3km,减轻了现状沿河污水管网负荷。

    4、底泥清淤工程

    红草湖湿地、西护城河、北护城河、二风渠、合群水库及合群河等河道清淤约15m3,其中红草湖湿地、西城河及二风渠宽度较窄,栈桥较多,机械作业面较窄,故采用水力冲挖的方式,其余河道采用机械干挖方式。

    5、河道疏通工程

    连通红草湖北园和老川桥河,采用涵闸进行连通,连通港口渠和合群河,连通长度约为200m,再合群河口设置涵闸进行控制。连通合群水库至洋湖通道,在合群水库出口设置闸站控制;合群水库-二凤渠之间明渠由于常年处于荒废状态,明渠被大量的泥土和杂草堵塞,为了后期保证二凤渠的水流正常进入合群水库,对该明渠进行清理疏挖,现状明渠长度约为500m

    6、活水补水工程

    利用现状红草湖南园补水站和二凤灌区二号支渠补水站从川桥河取水,补水规模为8m3/d。其中3m3/d最终进入浔河河口湿地,剩余5m3/d通过二凤渠两级提水泵站.进入合群水库和合群河,最终进入合群河口湿地,水质达标后通过桥头圩泵站抽排入白塔河。

    7、蓄水坝建设工程

    合群河河道坡度约1‰,坡度较大,部分河段水量较少;为保障城区景观蓄水和生态河道建设,在合群河口新建3座蓄水坝,对现状5座蓄水坝进行拆除。

    8、红草湖湿地提升工程

    红草湖湿地水域面积共计195058m2,其中南园水域面积为17964.3m2。根据恢复策略制定情况,水生态恢复面积占总水域面积的80%,为156046m

    9、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在老川桥河、浔河、东城河、人工河、北护城河、二凤渠、浔河等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措施为基底改良、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曝气循环系统等。

    10节点湿地构建工程

    浔河口、合群水库及合群河口新建节点湿地工程,其中浔河口湿地规模3m3/d,合群水库及合群河流湿地规模5m3/d,节点湿地修复面积约32公顷。

    11、及智慧监管工程

    构建天长市内城河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河道闸站的智慧化运行,管网排口的智慧化运维,水生态系统智慧管养等,最终实现厂站网河智慧一体化管控。

    8.2.5.          天长市“三湖一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项目位于天长市,地处华东腹地,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天长市是安徽的东大门,毗邻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是安徽省“四化四步”发展先行示范区、南京都市圈省际融合发展试验区、滁州市沿苏经济带副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连续十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本次项目建设涉及天长市“三湖一河”及其支流,三湖指高邮湖、沂湖、胭脂湖;一河为老白塔河。

    8.2.5.1.            高邮湖

    (一)         基本情况

    1、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邮湖水面围网、芡实种植占地面积较大,养殖主要分布湖岸、湖湾等区域。人为围网、挖填和构筑塘埂,完全破坏了湖滨带基底,水生植物相应被破坏殆尽,截断了水陆生态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养殖塘污水直接排入高邮湖,影响湖区水质,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此外,由于养殖塘周期性换水和塘底清淤,使得原有自然基底随天长市“三湖一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污水排出养殖塘,塘外侧湖滩沉积了一定厚度富含有机质的污染底泥,也影响高邮湖水质。

    高邮湖西岸靠近天长市一侧小关社区附近,存在渔民集中的港口,现有港口船只停靠较为分散,无序化较为严重。由于缺乏有序管理,渔民生活和生产较为散乱,无污水处理设施,防汛期间停靠不集中造成安全隐患较大,生产养殖严重污染高邮湖水体环境等问题,造成高邮湖部分区域岸线水环境质量较差。

    由于无组织、无序化的管理,船只停靠散乱,造成台风强降雨期间,容易造成船只被吹翻与人身安全保障缺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水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邮湖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目前,已知植物153种,其中水生植物53131种,野生动物12种,其中省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13种,鱼类63种,浮游生物中有浮游植物计7个门类35科,浮游动物计四大类45159属。

    高邮湖受上游来水的影响,导致沿线水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多数以芦苇和香蒲为主,场地内环境质量差,不利于植物生长。此外,湖区周边围网养殖较多,导致高邮湖水环境容量逐渐降低。

    3、岸线及附属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次治理段为东九连圩北岸大蒋庄至郁庄段,长约2km,现状堤顶顶宽2~5m,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堤线弯曲,标准较低,缺乏规划,引水条件差。堤后沟塘较多,堤防边坡为土坡,未护砌,杂草乔木丛生。

    (二)         总体布局与建设内容

    1、高邮湖天长水域退捕工程

    清理并回收捕捞船只425艘及其他捕捞器具;安置渔民414户。

    2、水污染治理工程

    1)湖底污泥清理57,湖面垃圾清理10万吨;

    2)清理现状湖面、湖滩堤坝的围网养殖及芡实种植总计6.5m3

    8.2-5高邮湖底泥治理工程范围图

    3、水生态修复工程

    湖口及滩涂湿地共计86.63,包括高邮湖缓冲湿地(面积约为27.6)、肖家尖东滩湿地(面积约为47.99)和洋湖闸口湿地(面积约为11.04);水生态修复12.66;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套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

    4、岸线整治工程

    堤防加固2km,防汛道路9000m²,拆除重建8座穿堤涵洞等。

    5、信息化管控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天长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信息化管控平台一套,含数据采集及现场监测感知层;传输网络层;管理平台与决策平台应用层;监控管理系统展示平台;监控管理数字化中心;在主要入湖口及水源地取水口设置在线监测站共计8套;割草船和生态保洁船各5艘。

    8.2.5.2.            沂湖

    (一)         基本情况

    沂湖是天长市最大的内湖,位于天长市东北边境,沂湖的西岸,上承杨村河来水,下通老白塔河,向东注入沂湖。后人工开挖了沂龙河,与铜龙河沟通,出口有沂湖闸和沂龙闸与沂湖相通。

    沂湖集水面积230km²,其中:杨村河上游有跃进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70km²,沂湖周边圩区及老白塔河撇洪沟以下圩区面积41km²,杨村河跃进水库坝下区间面积119km²,湖区由杨村河下游洼地扩展而成,沂湖长约10km,最大宽度4km,湖面面积36km²

    1978年在湖口建防洪闸控制,拒沂湖水倒灌,经沂湖闸与沂湖相通,是防洪灌溉的重要通道。沂湖涉及永丰、杨村两个镇,保护7.1万人口,周边灌溉面积为15万亩。

    1、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沂湖水面围网、围堰养殖占地面积较大,养殖主要分布湖岸、湖湾等区域。人为围网、挖填和构筑塘埂,完全破坏了湖滨带基底,水生植物相应被破坏殆尽,截断了水陆生态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养殖塘污水直接排入沂湖,影响湖区水质,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此外,由于养殖塘周期性换水和塘底清淤,使得原有自然基底随污水排出养殖塘,塘外侧湖滩沉积了一定厚度富含有机质的污染底泥,也影响沂湖水质。

    2、水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水生态现状

    1)水生植物

    根据现场实地考察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水系现状资料,沂湖现状水面堤坝围堤和拦网养殖严重,养殖面积占湖区面积的80%,水生植物养殖包括以藕、芡实、菱角为主,夏季高温,由于湖水浅,菱、藕及水草腐烂现象严重。

    鱼、蟹养殖塘内分布有少量沉水植物如伊乐藻、狐尾藻等,岸线以芦苇、杂草等自然原生植物为主,部分区域水花生泛滥;入湖口渔民聚集区水域污染较严重,存在多处蓝绿藻爆发现象。同时岸线局部区域有鸭、鹅等家禽养殖,水面浮萍满布,整体不洁。水生动物沂湖水生动物养殖以鱼、虾蟹为主,鱼类主要有鲤、鲫、青、草、鲢、鳙、鳊、鲂等,鱼类种群结构不合理。

    2)存在问题

    水域内缺乏具备净化能力的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水体生态系统脆弱,对外界污染缓冲能力较差。

    养殖水域环境差,污染严重,湖区水体污染诱发水体溶解氧降低、透明度下降,致使沉水植物生存环境恶化,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相应减少和后端食物链随之变短变窄,高等生物数量不断衰退。同时水位浅,不利于湖区植被多样性自然恢复,水生态功能正逐年退化。

    养殖鱼类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影响浮游生物量,造成湖泊生态失衡,另一方面鱼类数量过多会搅动底泥,使底质—湖水界面活跃,底泥中的营养物质恢复悬浮状态,从新进入水层,促进内源释放,降低水体透明度。同时部分食草动物会降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降低了对水体中的NP 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了藻类的大量繁殖,也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4、岸线及附属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堤防与护坡护岸

    沂湖堤防由原来分散的小圩堤联并而成,环湖堤防长37公里,现状堤防高程为811m,堤顶宽度25m,高低起伏不平,堤防没有形成规则断面,堤顶无路面,迎水城无护砌、背水坡无护堤地等。多年来虽经多次加固,但是由于受经费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仍偏低,沂湖堤防均为土质堤防,运行多年,大部分出现滑坡、裂缝、散浸、管涌以及塌陷等险情。

    2)排涝站

    沂湖环堤建筑物中排涝站有34座,但多数排涝站装机较小,排涝能力不足,机组老化,损坏严重,已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甚至有些排涝站没有管理房。

    3)穿堤涵闸

    沂湖环堤建筑物中穿堤涵洞共有54座,存在洞身漏水、闸门启闭不灵、竖井翼墙开裂损坏等问题,同时部分涵洞为砖砌圬工结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二)         总体布局与建设内容

    1)水污染治理工程

    沂湖清理污染底泥25m3;清理现状湖面、湖滩堤坝的围网养殖及芡实种植总计4.5m3

    2)水生态修复工程

    湖口湿地共计158.5,包括杨村湿地(面积约为78.96)、乔田湿地(面积约为16)、沂龙湿地(面积约为34.6)和西张行湿地(面积约为28.94);湖泊水生态修复26.16

    3)岸线整治工程

    堤防加固37km,拆除重建34座环堤排涝站、拆除重建54座穿堤涵洞,新建7.1km20m宽防护林、永丰镇境内建设5条防汛道路,采用净宽4.5m 沥青混凝土道路,道路两侧路肩宽0.25m,采用草皮护砌。防汛道路分别为大桥防汛路长0.6km、张庄防汛路长0.6km、韦庄防汛路长0.6km、耿庄防汛路长0.6km、邵庄防汛路长0.6km,共计总长4.62km

    4)监控管理及能力建设工程

    设在线监测站共计5座,割草船和生态保洁船各2艘。

    8.2.5.3.            胭脂湖

    (一)         基本情况

    胭脂湖位于天长市区以北约6.0km,西接天长至铜城公路,北临沂湖,属淮河流域、白塔河水系。集水面积4.83km²,总库容180 ,此外胭脂湖还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养殖等综合运用的小型水库。每年汛期胭脂湖都承担着较大的防洪、排涝压力,沿岸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现状湖区蓄水污浊,环境较差,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

    胭脂湖污染严重,治理应遵循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胭脂湖流域必须确立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发展模式。胭脂湖流域水环境问题严重,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湖泊面积减少,湿地严重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退化,特别是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权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胭脂湖的水质呈恶化趋势,保护好该水域水质事关该地区的科学发展,事关当地人民的切身利益,天长市也将胭脂湖作为重点整治湖泊之一。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         总体布局与建设内容

    1、水污染治理工程

    1)尾水处理工程,新建3.5t/d活性炭滤池、49000m²水平潜流湿地、29918m²强化人工湿地。

    2)生态涵养湿地系统,胭脂湖生态涵养湿地系统为73.8;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20,挺水植物21977m²,沉水植物178023m²;跌水堰2座。

    3)监测管理建设,水质在线监测设备3套,割草船1艘,人工打捞船和小型吸泥船各2艘。

    2、水污染治理工程

    水库清淤面积46.08,清淤量17.51m;沟渠疏浚950m,三元庵灌溉渠疏浚9785m³,临时围堰填筑与拆除19200m³

    3、沿湖截污工程

    新建污水管网dn200管道管长6835m,dn300管道管长1075m,拉管dn400管道长度为2156m,压力管道dn160管长1716mDE160入户管网3500m。污水提升泵站1座及配套工程。

    4、岸线提升工程

    湖区岸线提升工程29274m2,沟渠整治生态拦截带2800m²,亲水木栈道2175m2

    8.2.5.4.            老白塔河

    (一)         基本情况

    老白塔河起点于一号撇洪沟,排入高邮湖,河道总长约42km,行经石梁镇、大通镇、杨村镇、天长街道、水丰镇,其中前段位于石梁镇,中部部分段为石梁镇和大通镇的界河;部分段为永丰、石梁、天长街道界河,下游有永丰及杨村镇的界河。老白塔河通过一道撇洪沟、二道撇洪沟、三道撇洪沟与新白塔河贯通。

    1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1)河道现状

    老白塔河西起石梁镇、东至沂湖经沂湖闸流入高邮湖,沿河有石梁、大通、永丰等镇、天长街道办事处及大圹圩农场。本项目区内老白塔河河段:上起新、老白塔河交汇处,下至二号撇洪沟沟口,全长9.60km,河道桩号0+000-9+600。该河段为灌排结合河道,两岸筑有堤防。现状情况为:河底高程3.42~5.12m不等,左岸堤顶高程8.91-11.80m,右岸堤顶高程8.60-11.97m,顶宽1.0~5.0m

    2)水环境现状

    老白塔河下游河道影响范围覆盖乡镇2个,行政村16个,社区5个,总人口7.32万人。老白塔河未经全面整治,现状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行洪及引排能力较弱,最大淤积深达1.0m以上。现状部分河段水系较为紊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为老白塔河既承担着防洪的重要功能,也是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与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该河至今并没有进行过全面有效的治理,加之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加速、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导致河道淤积、水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

    2、水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水生态现状

    1)水生植物,经过对老白塔河及周边河流、池塘等水生、湿生植物调查,其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实、菱角、荷藕、莼菜、水花生等。

    2)水生生物,老白塔河及周边河流、池塘鱼类主要为青鱼、白鱼、黑鱼、鳊鱼、鲤鱼、鳗鱼等。底栖类生物河虾、螃蟹比较丰富。

    2)存在问题

    目前,老白塔河流域滨水地带被侵占、圈养家禽(鸭、鹅等)。各支流周边受人为干扰因素严重,主要以农业为主。老白塔河流域原有生态空间和自然水系网格逐步退化、割裂、碎片化,整体生态系统逐步退化,场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单一化。

    4、岸线及附属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老白塔河未经全面整治,现状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行洪及引排能力较弱,最大淤积深达1.0m以上。现状部分河段水系较为紊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为保持河道水循环,需加强河段的沟通。主要存在的问题:

    1)河道淤积严重,严重影响行洪能力及灌溉期河道引水功能;

    2)部分河段岸坡不规整,堤防规模不足、断面小;

    3)穿堤防建筑物老化严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

    4)河道水域违法侵占现象十分突出。

    (二)         总体布局与建设内容

    1、水污染治理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号撇洪沟、二号撇洪沟和三号撇洪沟周边污染治理工程。微地形改造216,底泥清淤90;生态稳定氧化塘基坡改10.8,护坡8.316,底泥清淤6.75及人工增氧、植被建设;白塔河清淤疏浚18.4275,三八河、十字港河道清淤疏浚10000m³,清理阻水障碍物及河道垃圾2.94。新老白塔河、沂湖连通泵站改造提升工程5m³/s;农村污水处理站3 座;雨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50km

    2、水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湿地共计26.89,包括旁路1#净化湿地(面积约为12.39)和旁路2#净化湿地(面积约为14.50);水生态修复15.60

    3、岸线整治工程:

    堤防加固3.9km,生态护坡5.8km,防汛道路17550m²等。

     

    9.   “水网+”融合发展

    为统筹治水与发展,推进水网与其他行业领域协同融合,不断增强水网的综合性、系统性、保障性优势,充分发挥现代水网综合功能和效益。本次规划结合天长市实际情况,选择水网+现代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代表性的行业融合发展,分析“水网+”融合发展建设内容及要求。

    9.1.   “水网+现代农业”,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1、天长市农业现状与发展规划

    天长市耕地面积139.5万亩。2022年,天长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21.33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12.93万亩,产量84.61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新增高标准农田8.1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38万亩。

    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全国大型灌区名录>的通知》(办农水函〔20221094号)、《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中型灌区名录>的通知》(办农水函〔2022245号)文件,天长市境内现有11座重点中型灌区:釜山水库灌区、时湾水库灌区、川桥水库灌区、大通水库灌区、跃进水库灌区、安乐水库灌区、护桥站灌区、乔田站灌区、十八集站灌区、土龙头站灌区、二峰站灌区;以及23座一般中型灌区:秦栏站灌区、铜城站灌区、高庙站灌区、长兴站灌区、河口站灌区、万寿站灌区、高峰水库灌区、大涧口水库灌区、焦涧水库灌区、东风水库灌区(天长市)、官桥水库灌区、岗陈水库灌区、官塘涧水库灌区、三荡圩灌区、大圹圩农场灌区、上泊湖圩灌区、红星站灌区、大河湾圩灌区、大通水库杨岗站灌区、弯圩连圩灌区、金埠圩灌区、龙集圩灌区、王桥圩灌区。2000亩以上小型灌区53座。

    根据《天长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天长市2035年高标准农田灌溉面积126.40万亩,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达到100%,大中型灌区智慧化覆盖率达到95%

    2、“水网+现代农业”融合

    根据本次水网规划,充分与农业发展相关规划相衔接,为服务高标准农田建、农田灌溉用水需求等,规划至2035年完成全市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与续建配套,并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大力实施引调水工程建设,实施易涝区治理等。

    通过“水网+现代农业”协同融合发展,为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完善的骨干供水保障和防洪排涝安全保障等,助力天长市农业发展需求,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保障天长市粮食生产安全。

    9.2.   “水网+交通运输”,推进水运航道系统建设

    1、天长市水运现状与发展规划

    根据《滁州港总体规划(2015~2035)》,滁州港共设7个港区,包括:滁城港区(滁州市城区)、凤阳港区、明光港区、天长港区、来安港区、全椒港区、定远港区,各港区下设若干个作业区和码头。

    规划天长港区分布在高邮湖水系,是主要服务于“天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的港口发展板块,涉及河流水系包括天长市境内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高邮湖等主要通航水系。

    规划天长港区主要服务于天长经济开发区、秦栏经济开发区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承担建材、工业原料及产品、能源物资等运输服务,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区。港区下辖市区、石梁、铜城、秦栏4个作业区,依托天长经济开发区以及天长市城市发展,市区作业区将发展成为天长港区的重点作业区。

    规划白塔河从天长至入安徽1号标,航道长约33km,规划等级为Ⅳ级;铜龙河从铜城镇至安徽4号标全长37km现状为Ⅵ级,规划为Ⅳ级;秦栏河从秦楠镇至安徽4号标全长27km现状为Ⅵ级,规划为Ⅳ级。

    2、“水网+交通运输”融合

    本次水网规划,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对河道实施清淤疏浚、岸坡防护,有利于天长市水运通航,为水运通航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条件。

    展望到2050年,结合河道防洪标准的提高,规划研究于铜龙河、白塔河口新建防洪闸,并研究结合排涝泵站建设,降低河道内水位,为天长市城区、铜龙河镇区等沿河重要经济中心提供防洪安全保障。考虑该河道为通航河道,充分结合水运要求,实现“水网+”融合协同发展,新建河口防洪闸需设通航船闸,并满足通航等级要求。

    9.3.   “水网+文化旅游”,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1、天长市水文化现状与发展规划

    天长市水文化主要以风景区为载体的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目前天长市已经建成红草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境内水利风景资源较丰富,有釜山水库、高邮湖、洋湖、沂湖、胭脂湖等水利风景资源。

    江淮分水岭自天长市南部穿过,该岭脊线不仅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而且是传统意义上中国南北方的交融区和汇合地。而地处江淮之间的滁州,则是江淮分水岭区域内涵的完整展现和精华汇聚之地。为加快推进滁州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拳头旅游产品,滁州市政府印发了《滁州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全域旅游规划》。并建设完成了全长400余公里的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途经8个县市区,整体形成“一核、一廊、六口、七段、十五支线”的市域旅游空间结构,该风景道建成后将是长三角区域名副其实的“千里画廊”。天长市位于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七段中的岭段(橙岭),现状沿岸水利风景资源丰富。

    2、“水网+文化旅游”融合

    本次水网规划,通过生态河湖网的建设,结合天长实际,规划以“两廊六带”的生态河湖网总体布局,实施河湖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水土保持建设等,充分提升了境内水利风景资源,为天长市文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实施高邮湖风光带建设、铜龙河等幸福河湖创、郑集镇沿江淮风景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充分结合水文化、旅游发展等要求,实现“水网+文化旅游”融合协同发展。

     

    10.          环境影响评价

    10.1.       环境现状

    10.1.1.     大气环境

    2022年臭氧与PM2.5成为制约天长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物,大气复合型污染仍然存在;天长市辖区内存在工业涂装、表面涂装(家具制造)等高VOCs排放行业,以及少量的化工、医药企业,VOCs污染源种类繁多,无组织排放管控能力不足,减排难度大。

    10.1.2.     水环境

    1)河流

    2022年白塔河化工厂下游断面水质符合类标准,水质良好。老白塔河入湖口断面水质符合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

    2)湖泊(水库)

    2022年高邮湖取水口测点符合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3)地下水

    2022年对天长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TS2TS4)开展了监测,监测指标28项,各污染指标的水质类别判别标准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监测结果表明,天长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水质为地下水类,水质状况为良好等级。

    10.1.3.     生态环境

    天长市发现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约208种。鸟类1541166种,其中留鸟46种、夏候鸟54种、冬候鸟31种、旅鸟29种、其他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类,有鸮形目猫头鹰一种,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有杜鹃目8种,夜鴷形目所有种(啄木鸟7种),雀形目燕科所有种,以及黑枕黄鹂(黄莺)、红嘴 蓝雀、灰喜鹊、寿带和红嘴相思鸟等。安徽省二级保护鸟类,有白鹭、中白鹭、雁形目所有种(雁鸭类)、野鸡、太平鸟、小太平鸟、伯劳科所有种、乌鸫、画眉、大山雀、暗绿绣眼等。爬行类14种,主要有乌龟、鳖、多疣壁虎(壁虎)、北草蜥、游蛇 (水赤练)和蝮蛇等。兽类18种,主要有草兔、獐、黄鼠狼、狐狸、刺猬、猪獾、狗獾和蝙蝠等。

    天长市野生植物资源有522种。乔木以杨类、榆类和栎类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南片的釜山林场、草庙山林场等乡村林场及横山园艺场。竹类有淡竹、紫竹等。灌木主要有蔷薇、紫穗槐、木槿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野菊、蒿类、狗尾草、芦苇、荻等。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苦参、仙鹤草、野菊花、金佛草、苍耳子、墨旱莲、茵陈、枸杞等,共82239种。饲料、绿肥类植物有田皂角、紫穗槐、空心连子草、金鱼藻、泥湖菜、蒲草、满江红、浮萍等。

    10.2.       环境保护目标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与资源利用上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敏感区,修复与改善主要江河湖库水生态系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控制区域用水总量,保障主要河湖生态水量;稳步提升江河水环境质量;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防止土地退化;提高防洪除涝标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改善城乡居民及移民生产生活环境及人身健康,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0.3.       规划协调性分析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纲要》提出安全可控的水网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达标加强长三角数字流域和智能水网建设;《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安徽水网工程建设;《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规划目标提出,河湖生态质量不断改善,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江河湖库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水质持续向好,地下水监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地下水超采区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质增速,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供给和配置能力,健全区域水安全保障体系等

    本规划科学谋划了全市水利工程顶层设计,聚焦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智慧水利,从现状和实际出发,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厘清市域内水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构建天长市水网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布局;规划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是省、市级水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划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纲要》、《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规划提出的目标与原则是协调一致的。

    10.4.       环境影响预测

    10.4.1.     水文水资源影响

    1)对水资源配置的影响

    本规划实施的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可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水资源承载能力,有利于缓解市域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存在的水资源利用等问题。

    2)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本规划实施的中小河流治理等,主要任务为防洪,减轻了洪水灾害影响,水库建设工程减缓了河湖天然丰枯变化,对区域水文情势有着积极作用。

    10.4.2.     水环境影响

    规划的防洪工程将对区域水环境影响较小。规划的水库建设工程将降低坝区水体流动性,同时减弱下游河道水体自净能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后,区内灌溉退水量有所上升,带来一定的面源污染问题。规划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后,污染源控制和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有利于区域水环境的改善。

    10.4.3.     生态环境影响

    1)对陆域生态的影响分析

    规划的各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会破坏淹没周边地表植被,减少植物面积、惊扰动物栖息环境,但不会对区域的动植物类型和种类发生大的改变。工程实施过程中,需严格施工管理,尽量少占用土地、少占压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重视珍惜动植物保护,按照避让、减缓、补救的顺序采取保护措施。

    2)对水域生态的影响分析

    规划的各项工程实施过程中,会对天然河道产生一定的阻隔,影响道鱼类及其栖息环境。工程设计及实施阶段,应采取建设过鱼设施、鱼类增殖站等措施,尽可能减少对水生生境及河道连通性的影响。

    10.4.4.     土地资源影响

    规划的防洪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将导致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增加,对局部土地资源利用不利,但与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相比,所占比例较小,也不会改变影响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整体平衡。

    规划实施后,防洪保护区内耕地防洪标准、除涝标准以及区域水资源保障程度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改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10.4.5.     社会环境影响

    一是提高了社会安全保障。防洪规划实施后,区域内将建立起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各类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除涝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社会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

    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后,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城市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是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后,人居及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因此,规划的实施对促进区域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4.6.     环境敏感区影响

    经初步设别,本次规划范围内分布有主要有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地以及天长市生态保护红线等环境敏感区。建议工程论证阶段,进一步核实规划工程与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尽量避免在环境敏感区内及周边实施对敏感区和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避让、保护等措施,使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不可避免情况下,应进行专题论证,并取得相关行政审批部门的批复,切实履行好上报审批程序和做好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0.5.       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的各项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促进区内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及河湖健康状况,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水利管理智慧化水平。

    同时,工程实施过程中,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方面,但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可得到有效减缓。规划范围内分布有多个环境敏感区,建议下阶段进一步核实工程与环境敏感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优化工程布置,尽量避免在环境敏感区范围内及周边实施对敏感区和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工程;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证,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方可建设施工。

    综上所述,规划的实施在环境方面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通过相关环保措施予以有效减缓;在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本规划的实施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总体可行。


    11.          投资匡算与实施安排

    11.1.       主要规划内容

    11.1.1.     防洪保安

    以湖库调蓄、河道宣泄洪水等构建“五干三支、九库三湖”的防洪保安网络布局,实施城市防洪工程、涝区(沿河湖洼地)治理工程、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工程、湖泊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

    11.1.2.     供水保障

    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国家骨干供水框架,以湖库为拦蓄、泵站为提水、河渠输水等,构建“三横两纵”供水保障网络布局,实现河渠、湖库互通互联。实施高邮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天长市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天长市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天长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天长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白塔河大型灌区建设工程、提水泵站工程建设等。

    11.1.3.     生态河湖

    以河湖为依托,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等,构建两廊六带生态河湖网络布局。实施河湖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开展幸福河湖创建等。

    11.1.4.     智慧水利

    实施水网感知体系、通信网络体系建设,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与智慧应用体系、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等。

    11.2.       投资匡算

    围绕防洪保安、供水保障、生态河湖和智慧水利四大板块,匡算工程总投资238.84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约40.42亿元,2026~2035年投资198.4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及投资成果详见附表。

    水网规划分项投资包括:防洪保安投资37.18亿元;供水保障投资64.10亿元;生态河湖投资135.41亿元;智慧水务投资2.15亿元。详见表9.2.1

    9.2.1    天长市水网规划投资匡算汇总表

     

      资(亿元)

    2025年前

    2026~2035

    合计

    1

    防洪保安

    10.48

    26.70

    37.18

    15.6%

    2

    供水保障

    13.16

    50.94

    64.10

    26.8%

    3

    生态河湖

    16.72

    118.69

    135.41

    56.7%

    4

    智慧水务

    0.06

    2.09

    2.15

    0.9%

    合计

    40.42

    198.42

    238.84

     

    11.3.       实施安排

     

    根据天长市水网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按照“分类推进、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考虑财政能力、建设强度、建设用地等因素,同时与天长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滁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衔接,明确天长市水网2025年建设任务。

    (一)防洪保安

    2025年前,投资约10.489亿元,重点实施城镇防洪工程、高邮湖及支流洼地治理工程、杨村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洋湖沂湖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2035年前,进一步完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推进城镇防洪工程、中小河流后续防洪治理,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涝区治理及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全面强化城区防洪除涝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步实现江河安澜。

    (二)供水保障

    2025年前,投资约为13.16亿元,重点开展城乡一体化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新建白塔河大型灌区工程,实施天长市水资源配置工程。2035年前,进一步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重点推进天长市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及南部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实现多源互济、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供水保障能力等。

    (三)生态河湖网

    2025年前,投资约16.72亿元,重点开展高邮湖、沂湖、洋湖等湖泊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实施川桥河(含禹王河)穿城段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老白塔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与水系连通、老白塔河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等。2035年前,继续实施主要河流、湖泊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各县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及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幸福河湖创建等建设工作。

    (四)智慧水利网

    2025年前,投资约为0.06亿元,主要用于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浔河站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2035年前,全面开展天长市水利水网数据底板建设,开展域内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开展防汛、水资源管理调配2大业务系统智能化应用开发。

    12.          实施效果评价

    本规划围绕现代化水利发展方向,通过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智慧水利各种措施的实施,为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高程度和更高水平的水利保障,规划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效果的评价

    天长市通过现代水网建设,可进一步提高城镇的防洪排涝标准、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标准;有效改善沿河湖洼地排水条件;有效改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全市农业抗旱能力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改善市域水环境状况,水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修复。据测算,多年平均可减少水旱灾害损失约1.9亿元,并大幅度减少防汛物资、人力与灾后重建的投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修复水生态系统,全面广泛的应用水利科技。天长市现代水网建设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是社会效果的评价

    天长市通过现代水网建设,将显著减少水旱灾害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防洪减灾的规划目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缓解缺水危机,有效改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使水资源利用进一步迈入可持续发展道路;显著改善区域水环境、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天长市113”战略目标:“全国百强争优、长三角达到人均、全省冲刺前三”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水利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现代水网建设,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该规划的实施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是生态环境效果的评价

    通过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将极大的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为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群众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家园奠定基础。该规划的实施,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需要,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13.          保障措施

    13.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各级责任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水网规划实施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抓好推进落实,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主动与其他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水网建设工作合力。

    13.2.       加快前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压茬推进各项目前期工作,深入做好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抓好项目环评、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等要件办理,协调解决移民征地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跟踪管理,积极落实建设条件,推动项目多开早建。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项目审批核准进度,强化监管,提高效率。

    13.3.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支持,完善市级财政补助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鼓励通过市场的方式,拓宽水利项目投融资渠道,积极使用政策性金融贷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鼓励水利投融资平台和项目企业,通过债券、股市等资本市场募集重点工程建设资金,保障工程建设需求。

    13.4.       重视人才培养,推进改革创新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水利技能人才、水利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基层水利职工教育培养为基础,大力开展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水利行业职称评定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发现、培养水利技能人才;改善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机制,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良好的平台,让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为适应水利综合经营发展的需要,提高水利行业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大力加强水利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利用人才优势,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新理论、新机制,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借鉴、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采用信息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提高水信息的测报和处理水平。

    13.5.       完善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加大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惩。积极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强化水政监察队伍及其能力建设,完善执法巡查制度、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强化水行政监督和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力度。贯彻实施《水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洪法》等水法律法规,加强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管水,依法治水,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法制意识,加强涉河工程审查审批和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现依法治水,完善工作机制。

    13.6.       引导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

    水利建设公益性强,受益群体为广大公众,通过扩大水利宣传,引导公众参与,更有助于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效益发挥。加大力度宣传雨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全民学习计划,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水利建设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引导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使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