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天长疾控:解开核酸检测的误解,你需要知道这些

    发布时间:2022-11-08 10:33
    【字体:打印
    图片

    核酸检测可以尽早发现阳性感染者和潜在的病毒传染源,是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五早”要求最重要的手段。鉴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为及时阻断疫情传播链条,我市各区均开展了数轮高频次的规模性核酸检测,为流调溯源、隔离管控和医疗救治争取主动。


    图片


    什么才是规范的核酸采样?

    在核酸采样时,

    如何可以尽可能确保采样

    有效又兼顾舒适性与安全性?

    多次带队赴外地支援核酸采样的

    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

    翁亚娟副主任护师,

    针对高频次核酸检测中

    市民关心的热点,

    一一解答。





    刮舌头、捅喉咙?

    究竟哪种采样方法正确


    图片


    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毒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咽喉部,再到气管和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因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主要采集的标本有上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肺泡灌洗液、支气管灌洗液、鼻咽或呼吸道抽取物和深咳痰液等。


    “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中,根据采样的便利性兼顾市民的舒适度分析,口咽拭子采样更为适宜。”翁亚娟介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于核酸采样有着明确的采集标准:“采样人员需将拭子越过舌根,在被采集者两侧扁桃体稍微用力来回擦拭至少3次,然后再在咽后壁上下擦拭至少3次,将拭子头浸入病毒保存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为何标准如此严格?

    翁亚娟解释:“通常来说,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早期上呼吸道的病毒载量更高,采集扁桃体和咽后壁具有较高的筛查敏感性。采样中,擦拭需要一定的力度,可能会导致被采样者出现轻微的不适反应,但合格的标本才能及时帮我们查明致病原,所以也请市民理解与配合。”


    喷雾消毒、少吞咽不清嗓?

    怎么做安全又舒适


    图片


    在实际采样中,虽然按照操作标准执行,但不少市民仍会有采样手法“轻”与“重”的差异感受。对此翁亚娟解释:“关于手法轻重,个体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力度,有的人感觉重了,有的人感觉就会轻;这也跟每位市民采样时咽喉部暴露情况差异有关系,采集的时候,有的市民张口很容易看清咽后壁,有的会很难看到,操作难度会加大。”


    那么市民在核酸检测时,如何能兼顾安全性与舒适度呢?专家表示,医护人员有一套行业标准,被采样的市民同样可以参照“规范动作”。


    翁亚娟提醒:

    采样等候时,市民尽量不站在采样台的下风口,一定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自觉有序排队,保持一米距离,尽量减少交谈。


    采样时,前面的人采样结束离开后,再踏入检测区;待采样人员洗手结束后取出采样拭子,再用双手拉耳后挂绳脱下口罩,尽可能减少口鼻腔暴露时间,也不要触碰口罩的外面。市民可头部微仰,屏住呼吸,嘴张大,露出两侧扁桃体,只要有“啊”的口型,无需发出“啊”的声音,尽量放松,同时减少吞咽动作,不清嗓子,这样有助于快速完成采样,更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采样过程中,市民一定不要用手接触眼、耳、鼻、口等处,更要避免用手碰触采样台的公共设施及物品,随身物品不要放在采集工作台上,以免造成污染,带来感染风险。


    采样结束后,迅速离开,注意手部清洁或消毒。

    随着防护意识的增强,一些市民在核酸采样前,会拿出自备的消毒液对着空中一阵猛喷。“市民有防护意识是好的,但消毒液消毒需要达到适合的浓度而且需要持续作用一定的时间,并不适用于空气消毒,这样喷洒消毒液起不到作用,反而可能因为张口采样时吸入消毒剂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专家表示,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酸采样,注意每个阶段的细节,就可有效降低风险。


    有刺激、伤身体?

    这些疑虑不必担忧


    图片


    “做核酸后有时喉部会出现异物感,总觉得漱口水才舒服,采样棉签会不会存在刺激性物质呢?”对于一些市民的疑虑,翁亚娟表示这种担忧大可不必。


    “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它的原材料、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均需经过严格审核,通过质量监管标准。每一个医疗器械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无毒无害,采样拭子使用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


    针对市民的误解,翁亚娟解释,“市民结束采样后,产生唾液是正常现象,可以直接吞咽。千万不要马上到旁边的垃圾桶吐口水,这样会增加气溶胶传播风险。一些不适感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如果确实难忍,可以戴好口罩远离采样点之后再喝水缓解。”

    核酸检测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广大市民的健康安全,专家呼吁:市民与医护间相互信任,通过规范地相互配合,就可有效确保核酸检测质效,携手筑牢疫情防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