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提醒】紧急提醒!天长人务必小心!

    发布时间:2023-04-10 09:19
    【字体:打印

    春暖花开

    又逢周末

    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出门踏青

     

    注意了

    游玩时一定要预防昆虫叮咬

    尤其是身上冒出“小黑点”的时候

    千万不要大意!

    严重时可致死!

    ↓↓↓

    近日,安徽疾控发布提醒

    每年4-10月份

    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

    流行季节

    目前认为

    蜱虫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蜱虫常潜伏在草地、茶园、灌木丛中,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人后,导致病毒进入人体而发病,或者通过直接接触危重患者或带毒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可能导致传播。

     

    该病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目前,还没有研制出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苗。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会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会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淤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019年

    安医大第二附属医院

    收治的蜱虫叮咬患者中

    一个月内出现3例死亡病例

     

    日前,滁州疾控发出提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滁州市每年4—10月高发,今年3月份已有相关病例报告,高发地区为江淮分水岭沿线的明光、南谯、琅琊、全椒等地。

     

    被蜱虫叮咬怎么办?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恐慌。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处理。

     

    取出蜱虫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2周,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01定期清理环境卫生

     

    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02远离野草灌木

     

    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03加强个人防护

     

    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建议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尽量穿胶鞋。使用驱避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回家后应仔细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气温升高

    进入蜱虫活跃期

    大家外出时一定要注意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