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商务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3-14 15:56
    【字体:打印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按照《关于报送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现将商务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月份完成203亿元,同比增长11.0%,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1。其中,1-9月份,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6%,居全市第2。预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确保增长11%,力争12%,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外贸进出口:1-8月份完成7.62亿美元,同比下降7.87%,总量列全市第1、增幅列全市第4,预计全年完成12.9亿美元,同比增长0.78%

    利用外资:1-9月份完成3714万美元,同比增长411.7倍,总量和增速均列全市第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5.7%

    电子商务:1-9月份省商务厅监测我市电子商务零售额20.34亿元,同比增长14.39%;新增电商经营主体250多家,电商总量达5200多家。预计全年完成电子商务零售额27.5亿元,新增电商经营主体达300 家。

    (二)内贸及电子商务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促消费方案,重点抓好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拉动需求潜能释放。首批核销汽车、电子、文旅、普惠类促消费资金210多万元,撬动消费近5000万元,有效拉动了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整合第二批促消费资金90万元,其中:60万元持续开展10月、11月汽车促消费补贴,引导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30万元继续开展“徽动消费.乐享千秋”第二批普惠制消费券发放活动,同时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和限上电商企业抓住“双十一”消费旺季,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持续发力。

    二是结合年度“申规纳限”工作,大力宣传商惠企政策,兑现对限下样本点和统计员补贴。抓好年度“申规纳限”工作,通过大力宣传商务系统出台的系列惠企政策、兑现全市39家限下样本点单位和统计员补贴10.05万元等措施,会同统计局和各镇街、高新区摸排符合条件的企业,已培育限上商贸单位99家,其中法人企业16家,个体户83家,预计全年申报限上单位80家以上。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暖民心行动实施文明菜市和放心家政各项工作。文明菜市已按照年度计划完成了5个乡镇和2个城区农贸市场的改造,并通过滁州市级验收,同时新建改造的杨村镇、汊涧镇农贸市场和城区精品菜市场天隆农贸市场,均在年底完成并投入使用。放心家政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家政行业协会,新增员工制企业1个,培训人员5500多人次,新增服务人员1000多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四是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

    完成1个市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家镇级和31家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打造了龙岗芡实电商直播基地和“电商+文旅”等特色为主题的站点。积极推动农产品上行、培育品牌体系,注册申请了“物阜千秋”区域公共品牌,开发“千秋甄选”自主商城,整合了10多家公共品牌企业特色产100余款,组织策划线上营销活动10场次。加强三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整合了中通、圆通等12家快递物流公司,规划6条物流配送路线,打通了物流配送 “最后100米”,畅通了末端物流配送微循环。截止目前已完成17期电商培训工作,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新培育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1家、超100万元农村产品品牌1个。

    (三)外贸进出口及利用外资工作

    一是强化外贸主体培育,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组织开展外贸企业出境风险防范培训、承办省商务厅外贸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助力外贸企业有效识别海外重点国别市场、买方风险,提升贸易风险管控能力,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培训及专题会议10余场,帮助20余家企业办理Apec商旅卡办理证明材料。积极响应“徽动全球”万企出海行动,组织企业参加华交会、广交会及杜塞尔多夫医疗展、纽伦堡玩具展等境内外知名展会,截至目前,全市企业累计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展会260家次,达成意向成交额超5亿元人民币。引导全市86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完成出口业务,今年1-9月实现线上销售额1.5亿人民币,预计全年可实现线上销售额超1.92亿人民币,连续3年通过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绩效评价,累计孵化跨境电商企业10余家。今年1-8月份,全市新增外贸实绩企业35家,外贸实绩企业已达424家,同比增加15家,预计新增千万美元级外贸出口企业4家,总数达26家,预计61家企业实现外贸进出口规模倍增,80家企业增速超50%

    二是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延伸国际产业链条。我市组织党政考察团赴美国、德国、丹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多国,主动对接境外线索,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洽谈,拜访各类企业及协会组织15余家,对接精酿啤酒生产中心、环保包装新材、智能测控装备、仪器仪表半导体智能制造园区等多个重点外资项目6条。通过深入挖掘本地企业国际产业链条,依托本地的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资源,以项目建设、技术转移、市场开拓等形式开展合作,成功签约落地中韩生物医药制剂、中德图林工业物联网,迪拜健元科创园、香港和鹏汽车零部件及中建国际、冠生园烘焙食品等项目6个。同时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升外商外资注册便利化程度,通过“一对一”的上门辅导、专人帮办、开通绿色通道等方式,压缩企业注册时间,帮助外资企业快速落地,今年以来,新注册中外合资企业7家,外资总数达36家。

    (四)兑现奖补资金,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截至目前,已兑现内外贸、电子商务、服务业及玩具产业等发展扶持政策资金3500多万元。年底拟兑现145家企业境外展会、境外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境外商标注册和管理体系认证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1311.1万元。通过资金奖补的方式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为商务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政策支持。

    (五)其他重点工作。一是对全市商贸企业、加油站点开展了2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全市700多家餐饮场所开展了燃气安全大排查,共整改安全隐患52项,约谈单位负责人15次,完成了全市108家加油站点的年检工作。二是按照要求完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三是共化解特困企业食品厂、外贸装饰城等各类矛盾20余次,实现了群众信访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3100%,确保了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是零售和批发业增长放缓和部分大型企业关停。从前9个月数字申报来看,批发业下滑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GDP批发业。零售企业文昌家电和汇宁达两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门店关闭。年初新增企业数量虽多,但增量有限,甚至像苏果超市销售额与去年相比同比下降。

    是农村电商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我市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农业产业为大米、芡实,虽已形成一定种植规模,但基本为初级农产品,目前主要的销售渠道仍为线下批发,尚未形成网络化、标准化商品,且缺乏品牌效应,缺少附加值及延伸性,以至于价格低、名气小,农产品上行受阻。

    是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在国际不稳定因素增多和全球消费需求下降大环境影响下,市场预期减弱,订单不同程度缩水;我市重点出口的毛绒玩具、电子元件、医疗耗材、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大多属于代加工,自有品牌、专利及核心技术缺乏,企业订单不同程度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进出口规模呈现下滑趋势。

    是外资项目招引体系不健全。现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和产业基础对外资企业吸引力不强,外资项目招引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明显,外资项目落户有一定偶然性,对外联络平台较少,信息来源渠道不广。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一)主要经济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完成外贸进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0%;完成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是完善消费促进政策促进商贸流通新增长。按照省、滁州市最新要求,我市将持续推进汽车消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结合特色消费资源,推动新型消费业态发展,促进商旅文体、医游购娱等多产业融合,重点强化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的补贴。

    二是聚焦民生领域确保完成暖民心工作任务。积极推进文明菜市星级提升和放心家政等暖民心行动项目,做好市政府交办的民生实事。

    三是加快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工作。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建设步伐,规范使用好项目专项资金,做好亿元电商强镇和千万元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推进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培养我市本地网红和主播,把我市更多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销售出去。

    四是全力招引大型外资外贸项目。重点围绕沪苏浙和粤港澳地区招引大型外贸外资企业落户,主要针对能带动本地外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结合“新三样”产业、“3+3”主导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主动跟进境外招商项目线索,建立重点在谈外资外贸项目库,加强与跨境平台联系,拓宽境外招商信息渠道。

    五是主动挖掘外资外贸增量资源。链接“双招双引”信息资源,服务峆一药业、盒马鲜生、嘉士伯啤酒等重点外资项目,积极寻找外资增量资源;紧盯日达科技、江元科技、图林工业等外资企业,引导存量外资尽快到位。对接天大新能源、康弘管材、硅基新材料、永岳医疗等重点拟投产项目,寻找新的外贸增长点。

    六是搭建服务外资外贸企业平台。加强政策引导,用好用活外资外贸省市各级政策,发挥好自贸联动创新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现有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壮大规模,提升便利化水准;建立对外联系渠道,加强与驻外商协会、跨境中介、侨胞联合会等机构沟通交流,拓展外资信息来源;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帮扶力度,通过政策解读、购买服务、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企业赋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