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5-18 09:36
    【字体:打印

    2022年市科技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科技部门的工作部署,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持续优化科技服务,全力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迈入新阶段。今年以来,各项数据指标持续攀升1-10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7%,科技成果登记487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3家,全年有望新增高企40家,总数达240家。品牌创建再续新章:获批安徽省政府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工作督查激励;获批滁州(天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服务集聚区;2021年度省科技系统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考核,我市位列34个县(市)第一;我市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答辩环节已于10月19日圆满完成,近期公示结果,预期顺利通过验收。现将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深化党的引领,扎实做好党建工作

    一是打造链上党建品牌。围绕“党建搭台、科创唱戏”核心理念,打造了以“双链共建”为主题的党建品牌,立足产业链、创新链建立了联合党支部,由市科技局党支部牵头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师党支部、牧马湖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禾禾农业合作社党支部、汊涧镇张营村、汊北村党总支签订了共建协议。聚焦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党建样板和“创新联合体”建设,有力的突破了成果转化应用和技术需求的“双关”。二是推深做实党风廉政教育。建立了市科技局10分钟廉政工作制度”,明确领导班子月度轮训讲课机制,每月由一位班子成员围绕“10分钟廉政带头宣讲通过具体案例以案说纪落实案件查处“后半篇文章”的经验启示真正使廉政教育真正入心见效。三是夯实意识形态阵地。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变动情况,动态调整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注重将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工作责任制和具体科技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做到思想学习教育紧跟党中央步伐,确保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稳固牢靠。

    (二)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优化科创生态环境

    一是分层培育创新主体。出台了《天长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培育计划》《天长市推进创新活动全覆盖培育计划》分层施策、分层培育创新主体,构建从低到高、从起步到冲刺的三级培育模式,推动“小升高”“规上高企化”“高企规模化”,实现创新主体批量化、阶梯式培育,推动产业发展全面提质增效。今年,我市共推荐企业高企申报128家,其中规模企业有92家,占比超七成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53家,预计全年新增高企40家,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任务目标,达成高企倍增计划年度目标。二是拓宽科技宣传渠道。今年以来新设“天长科技”微信公众号,多渠道宣传推广我市科技创新政策、工作及成效,开辟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需求四大板块,累计浏览量近万人次。专题汇编《天长市科技成果转化优秀典型案例》20例、优秀工业产品30件,并编印成册全市宣传推广,鼓励企业吸取优秀经验,不断比学赶超。三是开展专题化培训班围绕创业孵化、政策宣讲人才培训、项目申报、高企培育等主题组织了10余次专题培训班。6月举办了天长市第二期科技联络员培训班,组织60多名科技型企业联络员参加;7月邀请合肥工业大学2位教授举办了天长市线缆材料研发技能专题培训班,40多家电缆企业技术负责人参训;10月,组织市内40多名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参加全国仪器仪表学会线上第七期高级工程师培训班,全市开设多个分会场同步直播学习。

    (三)延展拓宽创新活动,构筑社会创新氛围

    一是精心筹备“双创”大赛。全程跟踪辅导40家企业参加2022年度双创大赛,并邀请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专业化指导,经我市创新创业大赛预选赛角逐,推荐28个项目参与了滁州市第七届创新创业大赛,我市普利斯特获滁州成长组一等奖,安徽和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初创组优秀奖,山迪光能荣获省赛初创组优秀奖,并入围国家赛,我局荣获滁州市优秀组织奖。二是积极探寻产学研合作机遇今年以来局领导班子多次赴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20高校院所寻求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邀请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等来我市交流合作积极发掘、招引省外优质人才团队及项目,全力引入长三角创新资源。三是举办各类科技现场活动。5月,围绕“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活动主题,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举办了2022年天长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现代农业产业园开放日活动各镇街有关部门、科技型企业和中小学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活动。6月,召开了天长市推进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签订了五项“科技强农”协议,达成6个村企利益共同体,建设了1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撑。7月,滁州市科技局在我市召开了滁州市各县区学习天长市科技创新经验座谈交流会,我市就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合作“天长模式”作了经验交流。

    (四)深入构建创新平台,全力支撑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成果研发平台建设。推进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成立南京大学和天长市政府联合理事会健全研发中心组织框架及相关制度。其所属柔性锂电池、大规模储能液流电池、氢燃料电池、高端碳纳米等四研发平台即将启动运行目前全市成果公共平台总数达15家二是强化成果交易平台成效作为全省县级首家科技大市场,网上平台现已集聚百所高校、4千名专家、6万条成果,持续优化科技大市场成果交易服务效能,今年已累计走访企业672家,接待参观考察近百批次,征求本土技术需求700多项,对接成果交易2.8亿元。三是做好平台项目资金支撑。今年将为260余家科技型企业,兑现科技政策奖补约1960万元;政产学研合作科研立项24项,补助研发资金1200万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额1.7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5573万元。有力地撬动社会面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新增产业产值超50亿元,探索出“科技+金融”新模式,与农商行合作推出“科特贷”,首批授信300万元,化解了中小企业轻资产贷款难题新增担保科技融资7.2亿元,在保科技企业97

    (五)坚持人才项目招引,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做好人才团队服务保障。 建立了人才科创城研究生实习基地,免费为入驻师生提供学习、研发、食宿、交通等一体化的服务保障,合肥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于我市建立5家优质就业实习基地。总面积9000㎡的天长市长三角科技人才基地即将建成,为长三角人才协作创新提供“拎包即创业”的一体化办公环境二是加快人才团队落地转化。推动天长两家本土公司与合工大专家、合工大资产经营公司合作成立电缆材料、电子信息研发服务新型研发机构。成功引进申涛教授级高工领军的火力发电厂煤颗粒物在线监测及优化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黄红军教授领军的气相防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6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及项目落户天长三是全面做实人才招引培育指导武少禹博士领军的高性能反渗透膜的开发和制造人才团队进行省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工作。富安电子的邹军博士获批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市首位本土企业自主培养的院士,推荐申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人。通过招引创业、柔性合作、全职聘请等方式方法,共招引各类高层次人才50人,高层次人才团队6个,成立了6家科技型企业。

    (六)做优农社科技事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新基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16个镇街农技站和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起“1+16+N”的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累计推广新技术40项、引进新品种28个,转化肉羊高床养殖、麦茬稻绿色高效种植等农业技术成果10项,辐射带动服务农户2000余户围绕六大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累计实施3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二是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围绕主导产业“生产+加工+科技”功能板块,重点打造12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3万亩优质芡实生产基地;规划建设4200亩农产品加工物流集聚区;建设农业多功能拓展园,加大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是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印发《天长市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方案》,今年选聘56名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29名任务,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166名。实现了在全省率先将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由点向面、由一产向二三产、由技术向政策和技术相结合转变2021年度全省科技系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我市名列34个县(市)先行示范区第一。

    二、2023年工作计划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加大创新分层培育力度,促企发展提质增效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按照高企倍增计划要求,加快工业企业分层培育实施进度,做优专业化培训辅导,知识产权、会计、培训咨询和融资等领域方面全面协助企业,鼓励企业聚焦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科研立项领域。辅导企业编写高企申报材料,帮助企业规范研发、财务管理等,提升企业申报高企的质量和水平争取高企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

    (二)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活动,促企发展提优扩量

    发挥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党组织共建,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开展5场产学研对接活动,实施1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30项科技成果,引进2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培育2家新型研发机构,建立1家高校研究生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推进入驻市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15家高校院所研发分支机构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指导、需求凝练、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工作。

    (三)加快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促企发展提档升级

    围绕我市“3+3”产业链发展,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加强与沪苏浙及省内高校和大型企业深层次对接,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区域技术转移合作、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加强人才交流与引育、争取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共同体,努力发掘技术需求、做好资源配置、提升转化应用等能力,全力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四)探索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促企发展提级扩能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逐年提高财政投入比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完善创新产业链,构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链条创新产业链,形成培育团队、培育企业到培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是建立科技金融融合机制引进省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科技信用担保等工作,建立与创新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应的“天使资金+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融资+产业投资”的科技金融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