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11-07 09:48
    【字体:打印

    “十四五”(2021-2025)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第二步开局阶段,也是天长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县市战略的关键时期。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天长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县域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努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力争将天长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一、“十四五”科技重点发展方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提高区域竞争力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和城乡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把天长市建设成为企业创新潜力大、人才集聚优势明显、支柱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人文社会发展环境好的创新型城市。

    (一)建成国家级高新区

    加强高新区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等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建立健全研发、检测、融资、财税、咨询、科技孵化等创新服务和政策支撑体系,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创新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实现软硬一体化、产品与网络融合、产业与服务互动,推动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园区建设,将高新区打造成高端技术、高端企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聚集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二)打造双创载体高地

    完善和扩大各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建设,形成完整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创新产业链;引进国内知名孵化机构来投资运行专业孵化器、实力金融机构投资、政府择优选择项目落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布局一批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公共服务、项目孵化和人才集聚为一体的重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科创园、科技大市场、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建设,引进更多优秀科教资源,实现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研发转移转化、形成产业化。

    (三)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

    根据全市主导行业、技术需求及发展形势和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措施,明确天长产业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加强与沪苏浙及省内高校与大型企业深层次对接,重点与东部的南京和西部的合肥两个创新高地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区域技术转移合作、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加强人才交流与引育、争取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策划、储备、建设一批高、新、精、尖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成为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打造省内县级最具活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承接转移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快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发展目标(暂定,待进一步调研后确定)

    表1 天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暂定)

    科技工作指标

    2020年

    2025年

    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3%

    3%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5%

    3%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120

    160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

    8

    10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创新创业政策落地

    一是分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等不同类型科技企业。二是完善研发后补助、融资风险补偿等扶持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推进股权融资、上市(挂牌)辅导等专业服务,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三是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联络员队伍建设等工作推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四是加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让、技术需求收集分析、技术评估等技术交易网络化解决方案。为企业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后补助申报、项目融资、天使投资等服务。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向第三方创新服务机构购买专业化服务,鼓励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模具加工、知识产权、样机制造、中试生产、产品推广等创新全链条服务。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整合专业领域的技术、资本、信息、市场和人力等资源,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研发公共服务开放共享,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服务。

    (二)推进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实施创新集群战略

    1.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向园区集聚,大力支持安徽滁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使其成为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强化永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有效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布局汊涧健康食品、铜城仪表线缆、金集机械制造、杨村模具制造等特色科技创新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2.加强天长科技创新园建设。加快12万平方米的天长人才科创城软硬件设施建设,引进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创新资源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我市,建立健全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产业链,将人才科创城打造成产业研究院的载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产学研合作的基地、公共研发服务的中心以及高端孵化器。

    3.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围绕全市光电缆、智能仪表、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化工、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在巩固和提升现有企业研发机构的基础上,以研发资金扶持、科技项目实施、高级人才引进、高校技术支撑、积极协调服务等措施,引导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三)积极推进创新人才战略

    1.强化高层次人才招引和创新型人才培育。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每年吸引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科技成果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来天长创办或共办公司。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加大优秀民营企业带头人、高层管理人员培养力度,扶持、鼓励企业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引进高级科技人才。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在校学生和企业人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2.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吸引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科成果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来天长创办或共办公司;继续选聘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到天长担任科技顾问和科技副镇长;建立人才“飞地”。探索在人才集聚的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立1-2处人才“飞地”;引进高校、相关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活动;通过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进方式,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加速全国高校院校先进科技成果在天长成功转移转化。

    (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平台共建、基金共设、需求共征、项目共施”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天长模式”,充分发挥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的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吸引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分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进一步整合高校资源,打造“天长模式2.0”。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企业产学研结合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直接转化、重金引智、战略联盟、挂牌共建、项目申报等模式推进企业广泛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高校到天长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大学生实践基地、创业见习基地、产学研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

    2.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加快天长市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实现资源集聚、对接、定价、交易、服务、管理等技术转移转化节点的有机对接,建成网络展示交易平台、移动端展示交易平台和线下共享展厅,促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服务机构及国内、国际的科技资源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构建一个网络化、全流程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3.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担保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准入机制,全面推进科技担保业务的开展,充分发挥融资担保高质量全力服务和推进我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探索设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为科技担保充分开展业务注入“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指导企业制定上市(挂牌)工作计划,引导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进滁州天使投资基金发放到我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宣传、推进科技型企业进行入科技板进行融资等。

    (五)推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1.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立足发展大局,强化培训辅导,协助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指导企业引进知识产权、加强创新管理、建立规范财务制度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帮助高企凝练重大关键技术难题,集中财政科技资金给予支持,形成一批重大专利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智能化改造、高端化转型、集约化发展,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做大做强仪表电缆、电子元器件、医疗器械、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玩具服装等传统产业。

    3.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五个一”工程建设,建设一批集聚基地、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扶植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上市企业、设立一支创投基金。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强化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农业重大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以水稻、蔬菜、畜禽、花卉苗木等农业优势产业为重点,重点开展种质资源保育、规模化种植等科技攻关;大力研发芡实、蓝莓、菌菇等经济作物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建立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一批农业高新技术转化示范;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5.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重视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培育,促进自主创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积累,带动技术群和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引进明星科学家,形成人才强磁场,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逐步建立人才高地。壮大具有技术优势的行业核心企业,带动卫星型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网络。

    (六)推进科技创新为民惠民

    1.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力实施智慧城市建设,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有效融合,自动和实时地感知现实世界中人和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利用大数据融合、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技术手段,由云计算中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与控制,为城市管理和公众提供各种智能化的服务。推进提升智能公交、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农业、平安城市等建设进度,研究组织智慧环保、智慧消防、智慧水利、智慧政务、政府云平台等项目实施。

    2.实施医疗健康创新工程。在医药卫生产业中依托亿帆药业、天洋药业、峆一药业等骨干企业,重点研究实施复方黄黛片、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依达拉奉氯化钠注射液、去白细胞滤器的研发及自动化生产线建设等项目。依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市疾控中心加强天长地方病、流行性医病学研究、调查,重点针对上消化道癌、女性两癌、脑卒中早诊早治等开展研究,分析影响我市人民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3.推动科技普及行动。建设科技馆,扩大地震科普馆等科普基地覆盖领域和人群。依托人才科技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科普活动,支持科技工作者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开展科学传播普及,弘扬科学精神。

    四、对策措施

    第一,扶持若干典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龙头企业,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局势。根据我市各行业发展状况,科学评估、遴选若干行业的高增长企业,鼓励、扶持它们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5G”、“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更新、改造现有生产、运营、管理模式。重点打造科技产业园,科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型企业入驻,形成区域高科技产业集聚。

    第二,优化人才队伍,合理增加人才存量与流量。积极拓宽人才引进、培育、晋升渠道,厚植人才根基,扩大人才队伍。对全市人才进行摸排,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提升科技人才素质助力我市经济发展。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重要的人才要给予更大支持力度、更好的留人政策,对于中级或一般性人才,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不断引进院士工作站,举办各类人才论坛,吸引人才了解我市、贡献我市,加强人才挂职、“人才飞地”政策建设。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梯队,积极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综合统筹研判我市紧缺类人才类型,瞄准关键技术,充分调动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的积极性,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先进科技型企业吸引关键人才,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做好人才引进的配套性优惠政策。

    第三,鼓励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发展。对科技型创业要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政策导向更多向科技型创业倾斜。政府专门划出一定数额的专款,专用于投资科技型创业公司。政府设立专门的创业引导基金,聘请有经验的创业导师做专职导师,扶持、投资若干发展势头良好的创业公司。积极吸引周边都市圈大学师生到我市干事创业,鼓励本土在外学子回到家乡创业,定期举办全市创新创业大赛,拓展大赛内涵与形式,使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和服务工作,加快实施“创客”培养工程。鼓励技术入股,政府牵头、第三方评估技术经济潜力,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准确的技术评估信息。

    第四,优化科技服务平台系统。培育技术交易、转移和服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产业服务平台功能,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跨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跃出“最后一公里”。与我市及其他区域商业银行协商沟通,为科技投融资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组织公共技术交易平台,汇合技术供给、需求、交易、转移、咨询等信息,为技术供给双方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发挥“天长模式”的优势,吸引技术成果转化链条上的科技服务平台入驻我市,形成良性的科技服务生态系统。以平台为依托,发挥南京市一小时都市圈区位优势,吸引南京都市圈高校优秀资源。

    第五,瞄准重点产业与技术,加强创新投入的导向性。瞄准若干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关键企业,鼓励、引导、支持这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府给予相应配套投入。会同财税、科技和经信等部门积极为重点关注企业做好政策、项目、人才、融资等方面全方位服务。设立科技创新专项项目,以项目带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大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竞争申请,组织专家团队对申请企业进行审核、批准、跟踪、反馈。加强产业研究院的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汇集、提炼企业技术需求,产业共性、核心技术难题,深入拓展产学研政用合作,充分利用优秀的高校、科研院所智力资源攻克我市产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第六,立足我市实际,对标先进地区,完善科技体制机制。聚焦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全链条,统筹加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制度创新,系统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维护创新者权益。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法规和制度建设。结合安徽省、滁州市最新科技创新政策精神,将涉及我市经济、双创、金融、人才等方面的非系统化科技创政策,整合成天长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