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位置面积】 天长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高邮湖西岸,与长江、淮河相邻,地处北纬32°27′27″至32°57′36″、东经118°39′19″至119°13′23″之间,西与安徽省来安县接壤,北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金湖县毗邻,东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隔湖相望,南与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南京市六合区相连。天长市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捷,是南京都市圈县级城市之一,市区距扬州50千米,距南京75千米,西傍京沪铁路,长深高速、宿扬高速、宁连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内河航道诸多,经高邮湖连接洪泽湖直达长江。全市国土面积1770平方千米,境域东西宽约53千米,南北长约56千米,边界总长293.13千米,其中省界270千米,县界25.13千米。
【气候特征】 天长市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旱、雨季分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多年平均降水量1073.5毫米,多年平均气压1014.5毫巴,多年平均日照1972.9小时,夏、秋季日照较多,冬、春季较少。2019年,天长市年总降水量为670.9毫米,较常年偏少37.5%;年平均气温16.0℃,较常年偏高0.7℃;总日照时数为2046.9小时,平均每日5.6小时,总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多74.0小时。6月17日入梅,7月20日出梅,入梅接近常年,出梅较常年偏晚11天,梅雨期偏长,但雨量偏小,梅雨期总降雨量124.7毫米,较常年偏少53.1%。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干旱、低温冰冻、高温等极端天气。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天长市区域总面积1754.15平方千米,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221.35万亩,林地面积35.54万亩。
水资源。天长市水资源总量6.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3.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69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7条,均属淮河水系,分别是新白塔河、老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秦栏河、川桥河、王桥河,流域总面积2609平方千米,河流总长度428千米。主要湖泊有高邮湖、沂湖、洋湖,高邮湖为省际湖泊,总面积638平方千米,库容22.3亿立方米,其中天长境内面积约为70平方千米;沂湖位于位于天长市东北、高邮湖西岸,水面面积22.9平方千米,库容0.33亿立方米;洋湖位于天长市以东、高邮湖西岸,水面面积11.13平方千米,库容0.2674亿立方米。共有水库146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29座、小(二)型水库108座,总库容5.0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03亿立方米。
动物资源。天长市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185种。鸟类15目41科166种,其中留鸟46种、夏候鸟54种、冬候鸟31种、旅鸟29种、其他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类,有鸮形目猫头鹰一种,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有杜鹃目8种,夜鴷形目所有种(啄木鸟7种),雀形目燕科所有种,以及黑枕黄鹂(黄莺)、红嘴 蓝雀、灰喜鹊、寿带和红嘴相思鸟等。安徽省二级保护鸟类,有白鹭、中白鹭、雁形目所有种(雁鸭类)、野鸡、太平鸟、小太平鸟、伯劳科所有种、乌鸫、画眉、大山雀、暗绿绣眼等。爬行类8种,主要有乌龟、鳖、多疣壁虎(壁虎)、北草蜥、游蛇 (水赤练)和蝮蛇等。兽类10种,主要有草兔、獐、黄鼠狼、狐狸、刺猬、猪獾、狗獾和蝙蝠等。
植物资源。天长市野生植物资源有522种。乔木以杨类、榆类和栎类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南片的釜山林场、草庙山林场等乡村林场及横山园艺场。竹类有淡竹、紫竹等。灌木主要有蔷薇、紫穗槐、木槿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野菊、蒿类、狗尾草、芦苇、荻等。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苦参、仙鹤草、野菊花、金佛草、苍耳子、墨旱莲、茵陈、枸杞等,共82科239种。饲料、绿肥类植物有田皂角、紫穗槐、空心连子草、金鱼藻、泥湖菜、蒲草、满江红、浮萍等。
矿产资源。天长市共查明(含简测)的56处矿区(床)、矿点,其中大型1处,小矿3处。查明(含简测)资源储量较大的矿种有石油、铁矿、砖瓦用粘土和建筑用玄武岩。累计探明含油面积32.33平方千米,累计探明地质储量4981.21万吨;动用含油面积20.49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458.62万吨,储量动用率10.9%;标定采收率3.56%,可采储量1830.87万吨。金属矿产以铁矿资源为主,铁矿资源储量75.12万吨。非金属矿产石料1646万吨;粘土109.75万吨。
历史人文
【建置沿革】天长历史上最早见诸于文献记载建置是春秋时期卑梁邑。唐初设置天长县(初称千秋县)。中共抗日民主政府时期,曾两次与高邮等县合并改称天高县。解放战争期间,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中国共产党地方政权曾两次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炳辉县,属皖北区滁县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次年1月5日,炳辉县正式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下文撤销天长县,设立天长市(县级),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直接管辖,暂时委托滁州市代为管理。
【区划人口】2021年,天长市辖14个镇、2个街道,即秦栏镇、铜城镇、汊涧镇、永丰镇、杨村镇、万寿镇、仁和集镇、石梁镇、张铺镇、新街镇、金集镇、冶山镇、郑集镇、大通镇、千秋街道和广陵街道。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28512人,人口出生率为7.02‰,死亡率为6.96‰,自然增长率为0.06‰;男性318638人,女性309874人,性别比为103:100 (以女性为100)。
【传统文化资源】天长市有文字可参考的历史为2500多年,以地面文物承载的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境内文物丰富,胜迹众多,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已经登记普查的文物点204处;已经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56项,其中天官画和孝文化属省级非遗;已经普查上报的革命遗址34处,其中石梁土城遗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八分校旧址、杨捷将军墓石刻、青狮墩遗址等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藏品丰富,有各类文物藏品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0件,二级文物92件,三级文物417件,尤以环形玉龙、玉壁、云纹铁剑、木工工具、镂空柄青铜匕首、青铜熏香炉、漆虎子等最为珍贵。
【旅游资源】天长市可接待游客的景区、乡村旅游点已达10余处,其中国家3A级景区4处、2A级景区3处,省、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处。主要旅游景点有红草湖湿地公园(滨河公园)、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古镇)景区、釜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井亭休闲生态度假区、博物馆、护国寺等。
2022年,天长市获得11项国家级荣誉、16项省级表彰,7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全省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滁州市综合考核蝉联“三连冠”,滁州高新区综合考评全省第六。经济运行季度“赛马”稳居全省前三,三季度全省第一。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亿元,同比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6%;外贸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增长1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990元、26650元,分别增长9%、10%。
2022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88个,总投资1796亿元;省重点项目188个,总投资1232亿元,完成投资200亿元。双招双引实现新突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8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45个,实现境内省外到位资金230亿元,引进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73人、人才团队7个。政策落实展现新成效。兑现各类惠企资金3.7亿元,“减免缓退”各类税费16亿元,为320家企业续贷过桥23亿元。选聘科技特派员166人、建成工作站23个;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12万亩,完成制造业投资120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16个,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8%;电商企业90家;新增外贸实绩企业48家。新增规模企业70家,总数630家,百亿企业达4家;新增3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新增亿元以上企业31家,总数15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总数14家,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家,总数109家。滁州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获评国家绿色工业园、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亿元,拓展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村工业园完成扩区450亩,新建亿元项目12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1家,总数244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6家,总数76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2个,企业研发投入14亿元;登记省级科技成果680项。新增发明专利284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件。统筹推进11项国家级、9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1104宗,面积872亩,新增土地流转10.7万亩,流转率75%。实施“标准地”改革,出让标准地10宗,面积1300亩。新增私营企业3770户、个体户9440户,市场主体总数8.87万户。实现镇街131项、村级63项政务服务标准化事项全市通办,复制推广17项创新成果,3项成果入。
实施59项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亿元,24项重点项目完工。全民健身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新地标建成投用,天长地久文化园、胭脂山公园、西花园建成开放。城南新区三期路网加快建设,天宁大道、新河南路、科教路等建成通车。完成永福路、东北过境线改造,石梁路东延工程贯通,改造易堵交口2个,治理易涝点5个。改造老旧小区18个,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3个。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完工。
滁天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天长与省内高速直达快通。“99公路”全线通车。宁淮高铁天长段、通用机场、金天仪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升级改造县乡公路100公里,完成G345国道、X126大通至石梁段、X139关塘至郑集段改造,老天铜路修复工程、高邮湖风光带小关至龙岗段完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期加快推进,完成51座小水厂整合收购。开工建设变电站3座。金牛湖新区新建主次干道16条22公里,起步区生态路网基本建成,科创园、长兴苑等项目加快建设。
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高邮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白塔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基本完工。实施24处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完成东市区、化工园区、金牛湖新区污水处理厂新建,秦栏、杨村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推进高新区、汊涧、石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启动10个镇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完成红山园艺场矿山治理修复。环境质量持续优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明显,PM2.5、PM10同比分别下降3.2%、16.9%,优良天数比例83.2%;秸秆综合利用量70万吨,利用率95%。完成内城河水质提升项目一期工程。建成白塔河流域水质自动站12个,新老白塔河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建成釜山水库、高邮湖城市饮用水源地3个水质预警站。完成高邮湖退捕。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不断加强,质量稳中向好。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入围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省级教育督导考核连续三年优秀。投入资金14.2亿元,建成炳辉中学高中部、同心小学、兴业幼儿园;实施6所中小学、幼儿园扩容新建工程。工业学校通过省中职A类评估。圆满完成省十五运承办任务。卫生服务稳步提升,人民医院健康综合楼建成投用,中医院新区主体完工;汊涧、铜城卫生院完成改建新建。妥善处置数起输入性疫情,打赢“4.10”疫情歼灭战;设立核酸检测点76个,建成健康驿站、方舱医院。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新博物馆、科技馆、少儿图书馆、民国藏书楼等建成开放,建成5个城市阅读点。
推进社保提标扩面,新增参保人数7260人,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5%以上。实施省定民生实事16项,投入资金15亿元。发放各类困难群体救助补贴1.7亿元。十项暖民心行动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7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80个,登记失业率在3%以内;培训徽菜师傅251人;扩大口腔类医保支付范围,完成儿童局部涂氟4240人、窝沟封闭3730人;改造农村敬老院16所,新建老年食堂51个;新增公办园学位900个、托位120个;配建改造28个小区、19个村健身设施;新建城市公共停车场7个;改造2个城区、2个镇农贸市场。为民办十件实事基本完成。
巩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成果,顺利通过民政部结项评估。推进“八五”普法,新增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两次获公安部表扬;连续24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开展信访“百日攻坚”行动,全省唯一实现信访“零进京”“零赴省”,荣获首批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试点,通过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省质量强县复评。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以及消防、燃气、经营性自建房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稳步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巩固宗教和顺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