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3-08-03 09:24
    【字体:打印

     

     

    天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天长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3


     

    一、发展基础................................................................................. 1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5

    二、总体思路................................................................................. 6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重点任务............................................................................... 11

    (一)全力推进健康天长行动....................................... 11

    (二)完善医疗机构结构布局........................................... 16

    (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9

    (四)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22

    (五)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4

    (六)提升妇幼健康和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27

    (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9

    (八)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32

    (九)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33

    (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6

    (十一)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38

    (十二)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40

    四、保障措施............................................................................... 44

    (一)强化组织领导............................................................ 44

    (二)强化部门协同............................................................ 44

    (三)健全监督机制............................................................ 45

    (四)加大宣传力度............................................................ 45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1.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天长市卫生与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圆满完成各项健康指标。到十三五末,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8.6岁,比2015年提高0.8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4岁;妇幼死亡率控制在低水平,孕产妇保持0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59‰左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39‰左右,超额完成十三五卫生规划目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达到26.73%,超过《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目标的6.73个百分点。

    2.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十三五以来,全市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00个,天长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均获批三级医院,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3711张、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4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2.98人,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0.84%23.90%96.05%。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断增加,以卒中、胸痛等五大中心建设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持续深化,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疾控中心、天康医院核酸检测PCR实验室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立特色专科10个,完成121个村卫生室新建和改扩建,天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定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并成功创建省级首批社区医院。

    3.公共卫生服务不断优化

    十三五以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群众就医满意度不断提升。到十三五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公卫服务两卡制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2.64%,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率均突破60%,电子建档率98.93%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体检率75%,群众公卫服务的获得感明显提高;妇幼健康工作有序推进,母婴安全保障切实有效,市政府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纳入对各镇(街道)、有关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天长市关于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实现87.32%

    4.综合医改工作深入推进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县域医共体,实行了医保和公卫两项经费打包预付,建立政府办医责任、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和外部治理综合监管三个管理清单,医共体预算管理、改革支付方式、医共体内控管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明显优化。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成效斐然,以质量为核心、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全面推进,医务人员在基层工作的薪酬、职称等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天长市获得国务院公立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政策激励,被列入全省首批医防融合试点,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天长市中医院获评全国创建平安医院先进集体

    5.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

    十三五末,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天长市中医院和达到三级中医院标准,建立了医共体治未病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方式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开展了中医特色技术项目100多种,乡镇卫生院开展了6-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年健康干预服务达8万人次。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完善,16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153个村卫生室都有中医人员,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中医药特色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市中医院中医执业医师112人,占全院医师总数的60.2%,乡镇卫生院中医医师68人,占乡镇医师总数的30.1%,乡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有308人,占村医总数的62.8%。天长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先进单位。

    6.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

    人口计生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认真做好人口出生数据监测工作,全员人口数据质量提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市常住人口60.378万,出生5486人,较2019年同期减少出生768人,降幅达12%,出生人口性别比107.88。计生家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三个全覆盖专项行动持续实施,省级新家庭计划全面开展,家庭发展服务中心项目创建工作深入推进,计生特殊家庭建档率达100%,签约率达100%。计生政策落实成效显著,深入贯彻落实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体系,落实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和儿童保健项目补助,每个新生儿享受市财政补助的疾病筛查项目提高到30种,计生利益导向政策认真落实,惠及18万人次,发放奖励扶助资金5718万元。

    7.智慧医疗建设成效显著

    卫生健康信息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医疗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市、镇、村卫生信息网络全覆盖。医疗信息化载体建设实现新进展,启动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实现网络服务安全和服务器安全在线监管,取得三级等保证书,率先建成安徽省县域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信息系统。开展智医助理工程试点,在全省率先完成民生工程智医助理项目试点及业务扩展工作,上线健康天长便民服务平台,推进银医合作,让群众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享受卫生服务。实现市内就医一卡通,发放了居民电子健康卡40余万张,开通在线支付、网上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等功能,为群众寻医就诊提供便捷服务。

    十三五时期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仍面临多重困难:一是医疗资源分配有待优化,优质医疗资源不多,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待遇有待提高,高职称、高水平卫技人员及中医人才比例偏低。二是重点专科建设仍需加强,学科体系有待完善,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较少,医学科研能力有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成果不多,整体医疗水平有待提高。三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仍需深化,医共体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医共体成员单位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对口帮扶尚需做深做实。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1.面临机遇

    一是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带来的机遇。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带来重大挑战,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

    二是重大战略的叠加带来的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聚集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带来重大机遇;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为夯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带来重大机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拓展健康服务带来重大机遇。

    三是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机遇。随着5G、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入应用,数字经济与卫生健康事业、产业深度融合,智慧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引领发展,为促进跨区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2.面临挑战

    一是公共卫生风险持续存在。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疫情防控需常抓不懈。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面临挑战。

    二是高质量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安全有效、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更加强烈,我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不优、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对卫生健康提出了新要求。

    三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国家三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养老育幼压力进一步加大,对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指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推进健康天长建设,巩固优化医疗卫生大格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更加注重全周期生命健康维护,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资源下沉和基层振兴,加快实现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服务体系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人民群众由被动应对健康问题向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转变,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健康天长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健康优先,共建共享。构建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推动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动员、人人尽责尽力的共建共享局面。

    预防为主,强化基层。坚持关口前移,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处置能力。推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协作,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补齐短板,均衡布局。对标全省平均和长三角一体化,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提升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缩小城乡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持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健康公平可及。

    深化改革,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发展与安全,发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三)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健康天长建设。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到2025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人拥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状况和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明显提升,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力争创成国家卫生县(市)。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完善、功能条件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监测预警、疾病防控、妇幼健康、医疗救治、物质保障等能力显著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持续控制消除血吸虫病、疟疾、碘缺乏病等疾病危害,重点做好寄生虫病、地方病防范工作,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基层医疗卫生网底更加巩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卫生健康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天长市十四五卫生发展主要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

    2025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6

    79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0

    <13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1.59

    <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39

    <6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4.8

    持续降低

    预期性

    7

    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

    不高于近5年平均水平

    预期性

    健康生活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7

    预期性

    9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3

    控制在20%以内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0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4

    3.3

    预期性

    11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62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91

    3.9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0.54

    预期性

    14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2.35

    4

    约束性

    15

    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8.3

    预期性

    16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1

    6.6

    预期性

    17

    中医总诊疗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比例(%

    17.4

    预期性

    18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0

    预期性

    19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90

    约束性

    20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80

    90

    预期性

    21

    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率(%

    -

    >90

    预期性

    22

    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

    -

    >90

    预期性

    23

    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4

    4.6

    预期性

    24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持续降低

    约束性

    25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

     

    ≥80

    预期性

    健康保障

    26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7

    约束性

    健康产业

    27

    健康产业总规模(亿元)

    -

    -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全力推进健康天长行动

    1.加强健康科普教育

    将健康教育与科普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健康科普运动,探索更经济、更高效的健康投入产出路径。加大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力度,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倡导三减三健、个人防护等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口,到2025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0%以内。充分发挥市健康促进办公室作用,统筹各类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在医疗机构建设健康科普基地。实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推进市民自我健康管理小组建设,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5年达到27%。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将健康科普工作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和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

    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健全市、镇、村(社区)爱国卫生机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爱国卫生组织,组建专、兼职爱国卫生人员队伍。创新爱国卫生工作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将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列为评价评估对象,原则上到2025年评价数量不低于拟定政策总数的30%,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和健康相关的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开展评价数量不低于10%。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建成区鼠、蚊、蝇、蟑螂的密度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C级要求,重点行业和单位防蝇和防鼠设施合格率95%以上。推动开展健康城市、健康镇、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家庭建设,积极开展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巩固省级卫生市创建成果,力争创成国家卫生市,国家卫生镇创成比例达20%,省级卫生镇创成比例达70%,省级卫生村(社区)创成比例达30%。强化爱国卫生工作机构工作经费和相关活动经费保障水平。

    3.防控重大疾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

    持续保持碘缺乏病、疟疾、血吸虫病消除状态,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建立结核病精准防治体系,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麻风病、新冠感染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完善感染病救治网络,强化传染病区建设,加强县级医院感染、呼吸、重症等重点专科建设,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推进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病房建设和发热门诊楼升级改造。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加强已控制严重传染病防控能力储备,加强境外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严防外来重大传染病传入。到2025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持续降低。

    4.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治

    发展精准化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以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慢阻肺等慢性疾病为重点,加快推进医防融合的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感受度,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到2025年持续降低。鼓励公立医院整合健康管理资源,推动院内体检中心向健康管理中心转型。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普及防治核心知识,以上消化道癌、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为重点,完善筛查策略,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比例和五年生存率。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设置免费自助血压检测点,引导群众定期检测。推进三高共管,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完善青少年视力、口腔健康服务管理网络,实施健康口腔行动,到2025年,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率超过90%,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持续降低。

    5.推进职业健康有效监管

    强化政府对职业健康管理的指导,完善并有效运行职业病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推进多部门联防共治。依据我市的工业结构特点,组织开展矿山、冶金铸造、化工医药、电子玩具等行业中不少于二类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到2025年底,实现整治合格率达100%,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90%以上。建立分级管理、统一部署、集中整治的监管模式,推动以相关部门为主导,镇街卫生监督协管力量为依托,综合监督部门为核心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按年度考察各级监督队伍的建设、协调处置能力、人员使用等情况,实现基层独立监督处置率每年增加20%,到2025年基层独立监督处置率达80%。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滁州市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做好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工作。深入推进职业健康分类监督执法,每年对甲类监督覆盖小于10%,乙类监督覆盖达30%,丙类监督覆盖达80%以上,到2023年底完成全市申报企业分类监督工作,2025年底前要将全市的所有企业纳入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范围,每年对30%的企业开展分类等级核查。深化卫生监督执法领域信息化建设,根据各类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加大投入开展对企业职业危害报警系统信息、水质监测自检数据实时收集共享平台,建成天长市智慧卫监信息收集服务器系统。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建设,每年邀请各级专家培训监督、协管人员,2023年起每年培训8学时以上,全面提升现有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加强职业健康宣传,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周活动、健康企业”“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每年评比健康企业”3家以上、职业健康达人”10人以上,到2025年全市健康企业达到总数的10%、职业健康达人突破100人。发挥健康企业”“职业健康达人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全面提升企业对职业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和参与意识。

    6.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整合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力度,实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强工程,力争到2025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以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培育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创建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地,打造市、镇两级综合性科普传播基地,并逐步向乡村延伸。

    专栏1  “健康天长项目

    1.爱国卫生运动结合爱国卫生月和卫生创建活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农贸市场、城镇村(社区)、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及其他重点场所开展环境整洁行动。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病媒生物防控达到国家控制标准。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市。

    2.实施重大疾病防治行动:深入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等重大疾病及慢性病防治工作。

    3.健康口腔行动加强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健全牙病预防体系,推广健康口腔进校园活动,主动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加大医保支持力度,扩大口腔医疗资源供给。加强口腔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推广适宜技术项目。

    4.实施控烟行动:持续推动政府机关、医院、学校、企业等公共场所无烟环境创建工作,加强健康促进医院戒烟门诊建设。

    5.职业病防治行动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推进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加大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力度。

    (二)完善医疗机构结构布局

    1.优化县级医疗机构布点

    严格落实滁州市“4+7+26+N”4个三甲+7个三级+26个二级+N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总体布局,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强化县域龙头、城乡纽带功能定位,推进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实现调结构、补短板、促均衡。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主,加强公立医院医疗点布局建设,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扩建、市中医院新区新建、市人民医院千秋院区、广陵院区二级综合医院项目建设,改扩建天长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楼,支持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和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优化县级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力争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6。科学规划县域专科医院建设,统筹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兼顾需要与可能,科学谋划推进专科医院建设,适时推动规划设置老年病、骨康复、眼科、口腔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优化民营医院布局,支持社会资本在保持、优化现有民营医院布点的基础上,建设康复医院、老年医院、医养康养结合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在金牛湖新区举办医疗机构。

    2.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

    大力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条件禀赋,明确各自定位,深入实施镇卫生院分类管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和辐射。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规模不小于3000平方米。全市新增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采取公建民办形式开展,规模不小于150平方米。支持铜城镇中心卫生院、汊涧镇中心卫生院创建县域医疗次中心和二级医院,实现辐射区域内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促使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建设工作,新建或改扩建广陵院区、千秋院区、大通、仁和、杨村、石梁、金集、永丰、新街、秦栏、冶山、万寿等12家镇卫生院。落实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将铜城镇中心卫生院、汊涧镇中心卫生院、金集镇中心卫生院、大通镇中心卫生院纳入一类管理,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在铜城、汊涧、金集、大通分别设置医疗急救站,到2025年铜城镇中心卫生院、汊涧镇达到二级综合医院设置标准;将秦栏镇中心卫生院、杨村镇中心卫生院、仁和镇中心卫生院、新街镇卫生院、石梁镇卫生院、冶山镇卫生院、张铺镇卫生院、郑集镇卫生院、永丰镇卫生院纳入二类管理,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科室和公共卫生服务,深入推进医防融合,协同配合县级三级急救网络建设,开展辖区内乡村医生技术指导;将万寿镇卫生院纳入三类管理,开展以全科医疗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强化对农村老年病、慢性病患者的诊治与管理,提供康养结合服务,协同配合县级三级急救网络建设,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到2025年,逐步形成“小病在镇村,大病进市县,康复回镇村”的就医新格局。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布点,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中心村卫生室建设,确保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3.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健全市级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深化疾病预防、疫情防控体制改革,深化医防融合。2023年底完成疾控中心新建,提升全市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天长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妇幼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建设。积极探索妇计中心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改革,建立适应机构发展的绩效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力促妇幼机构有活力、医务人员添动力,将环境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复机构。

    专栏医疗机构布局

    1.县级医疗机构布点:市人民医院扩区、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325平方米,新增医疗床位150张)、市人民医院千秋院区、广陵院区二级综合医院项目建设;市中医院分院(医共体成员单位)项目工程、市中医院新区(占地133.28亩,总投资11.5亿元,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100张,建成后日门诊可接待3500人次)。

    2.基层医疗机构布局:铜城镇中心卫生院、汊涧镇中心卫生院创建县域医疗次中心,80%乡镇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加快铜城镇中心卫生院新区、汊涧镇中心卫生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

    (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推动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疾控中心信息网络机制建设,深化医防融合,完善疾控中心基础设施,提升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健全包含新冠感染在内的疾病预防监测预警,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推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在整合原有预防保健科或疾病控制科的基础上,成立公共卫生科。将疾病防控纳入公共卫生考核机制。到2025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2.构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强化市传染病救治能力,依托市人民医院建设1个相对独立、规范标准的传染病独立院区,依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和可转换病区。持续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发热门诊、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规范化发热诊室。新建或改扩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应设置符合规范的发热门诊、传染病病区和可转换病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公共设施平战结合改造升级。

    3.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机制,加强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的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全市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传染病疫情预警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健全集中统一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民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加强急救队伍建设,常态化配备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修订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开展有针对性演练,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4.进一步完善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

    各镇(街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好乡村医生、卫生计生专干、网格员、计生协会员、辖区志愿者等资源优势和作用,按照《安徽省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指南 2021年版)》,推动其机构和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家庭健康促进、关爱帮扶、文体生活等多种活动,提高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和服务水平,大力宣传公共卫生委员会相关工作。

    专栏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病房建设,推进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升级改造,加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建设符合生物安全二级标准的实验室,建设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不断完善疫苗接种可追溯系统建设。

    3.实施心理健康干预: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搭建基层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开展心理科普、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建设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地。

    (四)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县级医院专科建设,鼓励市人民医院在原有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肝胆外科、肿瘤科、骨科、妇产科、神经内科、感染科、泌尿外科、眼科、B超、护理等10个重点学科;强化市中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发展,力争将肾病科、儿科、脑科、妇科打造省级重点专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建成地市级专科,加大对中医非药物疗法技术理论体系和治疗作用的整理和研究。加快推进以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为核心的新型医疗急救体系。鼓励公立医院整合健康管理资源,推动院内体检中心向健康管理中心转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医护人员业务培训,严格落实医疗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首诊负责制,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在规范诊疗、优化流程、改善服务等方面改进和提高自身能力,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2.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提升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水平,有序更替医疗设备,补齐短板,增加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谋划推进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分院(医共体成员单位)项目工程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1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施一类管理,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施二类管理,其他乡镇卫生院实施三类管理。到2025年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门急诊量持续提升,县域外住院就诊率明显下降,乡镇卫生院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基本建成,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中心村卫生室建设,确保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3.促进社会办医持续规范发展

    健全完善社会办医政策措施,支持社会资本在康复医院、老年医院、精神专科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互补和衔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向高水平、高技术含量、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纳入到整体医疗质控体系,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与公立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推动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依法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管,组织开展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工作,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健康发展。

    专栏医疗服务项目

    1.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和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市人民医院积极申报十大重点专科,市中医院省级和地市级重点专科项目申建。

    2.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分院(医共体成员单位)项目工程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行动。

    3.五大中心建设项目: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设置入院准备中心,加强两家县级公立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

    (五)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巩固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为重点、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市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的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充分发挥市中医院牵头作用,强化市中医院标准化建设,支持市中医院争创三级甲等中医院和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和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快中医药康养中心建设。大力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建设,持续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建设完善智慧中药房

    2.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继续实施中医药优势培育工程,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加强针灸、推拿等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组织中医药专家,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和中医临床疗效,制定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名方、名药,将符合条件的医院中药特色制剂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全覆盖。加强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救治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新冠感染、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参与组建中医专科联盟,开展重点病种中医药健康管理,探索完善中医综合治疗模式和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医馆建设,进一步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巡诊带教服务,由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专家老师深入基层,定期巡回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通过现场指导帮教开展针灸、艾灸等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中医药服务。

    3.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

    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深入挖掘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特色诊疗技术,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在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验方验药的基础上,加快古代经典名方和院内制剂研发,提升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研发一批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色中药制剂,打造皖药品牌。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创新升级版,以治未病和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切入点,支持开展中医药核心理论、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和传染病、中医治未病、中药新药研发等领域的联合攻关,鼓励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构建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市级中医药数据平台,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支持市中医院打造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4.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特设岗位人才引进计划,完善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通过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医学生培养和中医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发展壮大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落实编制周转池制度,提升福利待遇水平和职业成长空间,稳定基层中医药队伍。

    专栏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

    1.中医机构等级创建工程:推进市中医院标准化建设,支持天长市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加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建设。

    2.中医药康养中心:支持市中医院区创建省级中医药康养中心。

    3.智慧中药房建设项:建设智慧中药房,实现智医、智药和智慧配送。

    4.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到2025年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达10种以上,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达6种以上。

    (六)提升妇幼健康和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1.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强化以妇幼保健机构和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为核心,综合医院妇产科、儿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高水平综合医院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支持妇幼保健机构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注重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力争建设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全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产前和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完善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儿童保健和医疗服务。提升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大中医药人员招聘力度。力争到2025年实现市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

    2.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优化妇幼健康资源配置,增加高品质、普惠性产科床位和儿科床位供给。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探索开展在妇幼健康+中医药”“妇幼健康+心理卫生等专业探索建立技术协作。推广婚姻登记、婚前检查和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服务,统筹推进婚前孕前保健及生育全程服务,促进生殖健康。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推动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和城乡妇女两癌检查等项目,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妇女及幼儿健康水平,到202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启动爱婴医院能力提升行动,促进母乳喂养。推进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重点疾病防治,推动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项目提质扩面,实施新一轮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推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推广中医药妇幼保健适宜技术。

    3.完善专科医院体系

    统筹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兼顾需要与可能,科学谋划推进专科医院建设,适时推动规划设置老年病、骨科、心脑血管、肝胆、康复、眼科等市级专科医疗机构(含中医类专科医院)。推进肿瘤防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成立天长市肿瘤防治中心,支持县级医院(含社会办医院)建设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适当增加康复医疗服务床位数量,加强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能力建设,推动市人民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强化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加强突发应急状态下康复医疗队伍储备。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逐步推进康复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

    (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落实三孩生育政策,保障生育对象依法享有的各项福利待遇。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方式及必要的便利条件,保障适龄生育对象依法享有产假、育儿假、护理假等必要的生育福利。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制度。完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的母婴设施建设,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和母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保障母婴权益。

    2.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

    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完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推动社区和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发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3年市区建立一所公办托育机构,市人民医院、中医院采取自建自办、引进正规托育机构联办等模式建设托育点,到2025年各镇(街道)至少有1个托育点,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6。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开设托班。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支持家政企业扩大托育服务。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照护能力。规范推进婴幼儿照护机构登记备案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日常监督管理制度。

    3.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临终关怀于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护理院(中心)建设,鼓励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和增加提供老年护理、康复服务的床位,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不低于80%。实施老年人健康素养促进项目,监测老年人健康素养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失能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增加居家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加快发展安宁疗护服务。持续开展老年医学人才、专科护士及护理人员培养培训。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团队优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

    4.促进医养结合发展

    做实做细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上门服务、家庭病床相关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养护型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特色科室,开设护理型床位或病区,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质的健康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推动医养产业发展,积极对接滁州长三角健康养生基地,统筹规划医养产业布局,推进观音湖生态康养综合体建设;大力培育秦栏智慧小镇孝文化主题休闲医养产业,打造服务周边城市的特色康养休闲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落实与公办医养结合机构享受同等财政补助政策;支持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模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落实医养结合示范工程,努力打造省级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市,培育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或基地,提升医养结合的示范效应。

    专栏全周期健康项目

    1.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推动适龄人群主动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一轮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检查。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农村适龄妇女两癌检查覆盖面,支持妇幼健康联合体建设。

    2.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和母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探索开展城市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

    3.老年健康促进:加强护理院(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对失能、失智及特困老年人的健康干预。

    (八)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1.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以现代中药、化学制药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做大特效中药复方黄黛片、麻芩消咳颗粒、新生化颗粒等优势领域,提升普药产品质量和水平。以龙头带动和区域联动为发展路径,实施工业经济强企培育工程,努力将天康集团、峆一药业、天康医疗打造为百亿企业或上市公司。积极承接配套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推动安徽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泰州医药高新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长三角国家级园区的战略合作,广泛开展联合招商引资、共建产业园区等方面的合作。以园区升级和项目建设为发展支撑,推动杨村镇工业园重点培育生物医药、高端医疗用品产业,加快建设天长市防护用品及医药器材产业园。

    2.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进一步做强基本医疗耗材产业,重点研制高端植介入产品和高性能诊疗设备,培育发展关键部件及技术,推进医疗器械的高端化。以北部健康产业板块为基础,重点培育医疗康复器械产业。以天长环瑞医疗器械公司医疗器械和耗材项目为依托,建设年产亿双乳胶手套、亿只导尿管、万套透析器等医疗器材。健身产品领域,立足铜城镇、杨村镇医疗医药现有产业基础,推进健身器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支持健康食品产业发展

    积极引导各地发展小而美”“优而精的地方特色健康产品,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种养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芡实产业,鼓励芡实加工企业改进芡实加工工艺,发展多种类型芡实产品,推进芡实由农产品向健康类食品转化增值。主动招引省内外知名健康食品企业,打造休闲食品、芡实深加工及相关配套产业链。

    (九)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巩固深化天长模式,强化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的主体责任,谋划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医疗专科联盟建设,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精准帮扶,形成分级诊疗模式。全面推进铜城镇中心卫生院、汊涧镇中心卫生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加快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加强重大疾病单病种分级收治与健康管理,稳步提升三级医院三四类手术、危急重症的诊疗量占比,稳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产出,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完善转诊备案管理。进一步完善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优化医保资金分配方案,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着力解决疑难杂症,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量,规范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下转机制,建立上转患者绿色通道。

    2.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实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坚持和强化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加强县外转诊率较高疾病相关临床重点专科和儿科等紧缺专科建设,落实市人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14项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急诊救治、疾病诊断、重症治疗和专业护理四项能力。全面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深化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将社会化用人员额纳入岗位基数,开展周转池编制使用评估。改革薪酬制度,落实两个允许,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合理保障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水平,适当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倾斜力度。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依法维护医疗秩序。因地制宜优化重组分院、门诊部,将医务人员整合到乡镇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把分院或门诊部所在村卫生室重组到分院或门诊部,承担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

    3.强化医疗卫生监管

    开展医疗卫生监督执法,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监督工作,加强对公共卫生、重大活动接待公共场所、学校和托幼机构卫生监督管理。强化饮用水安全管理,每年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开展监督抽检,抽检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罚,实现监督覆盖率100%、抽检率100%、违法行为查处罚率100%;进一步完善与住建、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每年开展一次联合检查,加强信息通报。加强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实现每年对各类公共场所监督覆盖率达到100%、违法行为查处率达100%、投诉举报处理率达100%。继续全面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每年对游泳、住宿、沐浴、美容美发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定期公示卫生信誉度评定等级。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落实《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卫生监督经费、执法装备标准,着力提高卫生协管执法能力,构建以市卫健综合执法大队卫生监督为中心、乡村卫生监督网络为基础的反应敏捷、监督有力、职责分明、城乡联动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备案与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建立市内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药品黑名单制度,健全药企清退和行业禁入的药品安全保障措施。完善规范化行政执法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探索在长三角区域内结果协同运用,建立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4.推进三医联动改革

    巩固完善天长模式推广成果,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建立优质高效、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统一和优化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管理服务,着力解决跨省异地就医人数和比例较高问题。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地工作,积极参与、组织实施联盟集中带量采购,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参与集中带量采购。完善与集中采购相配套的激励约束和药品、医用耗材供应保障机制,落实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留用政策,促进中选产品优先使用,合理使用。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与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合理保障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合理制定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实行编制动态调整。

    专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项目

    1.紧密型医共体项目:加快建设医共体中心药房,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公立医院改革项目:加快市人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14项制度建设试点,县域医疗次中心。

    (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

    加强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推动融入区域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推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健康综合监督等机构建立信息共享、联防联控、相互合作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合作开展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天长试点工作。加强同长三角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作,携手完善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促进异地养老。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积极携手建设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探索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建设机制,促进居民异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便捷结算,推动实现资源均衡分布、合理配置。

    2.推进健康信息互联互通

    共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数字化医院为依托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双向转诊、转检、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建立长三角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构建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市级中医药数据平台,积极对接长三角数据平台实现区域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参与区域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普惠医疗健康发展联盟及长三角医院协同发展联盟等区域行业联盟,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产、学、研、医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做好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落实工作,推进健康码功能扩展,实现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互通互联,扩展丰富应用范围。

    3.协同参与执法监督联动

    建立卫生服务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对接长三角城市,在实现转诊病人就诊信息实时传送、健康档案互通共享机制全面建立的基础上,向血液管理、急救等领域以及疫苗异地接种服务等公共卫生领域拓展,进而深化在应急准备、联防联控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开展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演练和培训,进一步向卫生综合监管领域拓展,共同打击跨域非法行医行为。

    (十一)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实施人才引培工程,完善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办法,加快紧缺型医疗人才、高层次医疗人才招引,到2025年,力争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人才20名。大力提升青年医务人员整体素质,鼓励青年医务人员参加在职学位教育,力争到2025年全市医疗卫生人才本科学历达1600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达100名。推进长三角医学人才培养交流,选派取得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临床医务人员或优初级职称医务人员,到上级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到2025年选派人数达到60人左右。

    2.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引才用才。推进全科医师培养,探索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含“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等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4人。采取农村订单定向方式,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力度,鼓励引导有意愿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工作的考生报考定向医学生,对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学人才放宽招聘年龄,吸收具有专业特长的农村医学人才加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到2025年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达到100名。加强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聘用、考核机制,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到2025年,力争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42%左右。加强村(社区)大健康指导员建设,健全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

    3.完善医疗卫生人才管理

    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置和管理,深入落实医疗卫生人才评职评级、绩效考核、薪酬待遇、岗位编制等相关制度,实现引才用才留才。落实职称评聘制度,在卫生专业职称评聘中,把业绩评级、科研诚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不再把论文作为必要条件。落实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科学保障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机构编制,探索建立乡村医生订单免费医学生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制度。探索赋予医疗卫生机构在人才引进、人员招聘、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确保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探索开展对招聘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十二)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推进智慧医疗

    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智慧医疗系统建设,强化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促进高效互联互通和务实应用,到2024年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成熟度达到国家五级乙等,到2025年力争达到五级甲等。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成熟度通过四级测评,强化院内数据共享应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升级汊涧镇、铜城镇中心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实现门诊电子病历无缝衔接。普及应用电子健康二维码,扩大健康天长便民服务功能。推广智医助理,加快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公卫两卡制系统,简化程序、减少群众候诊时间。探索慢病智慧化管理。深化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智慧医院建设,推进远程医疗服务镇村医疗机构全覆盖,到2023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电子病历建设达到4级,到2025年达到5级,其他二级及以上医院力争达到3级以上。完成电子票据建设,实现全院信息系统无纸化运行,提高医院信息系统效率,节约医院成本。强化信息安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关键系统等保测评达3级以上。加强智慧卫监建设,完善智慧卫监基础设施,从2023年起逐步通过国家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国家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系统、国家消毒产品备案系统和基础监督信息网络的互通,建立相关数据和现场执法终端的互通,实现现场实时查询提醒,力争到2025年末基本完成重点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学校卫生安全等关键监测数据智慧收集平台,完善城乡卫生监督智慧卫监网络建设。

    2.加强投入保障

    按照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要求,合理有效、稳步加大政府卫生健康投入力度,优化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卫生健康支出责任,完善合理分担机制,稳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并维持在合理水平。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落实政府对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责任,逐步提高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存量债务。调整和完善政府投入结构,政府新增卫生健康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卫生资源补短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加强事前评估,强化目标管理,实现卫生健康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覆盖率100%

    3.强化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围绕医疗服务、药品及器械招标采购、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专项资金的划拨和使用、工程项目的招标和建设、职称评定、人员招聘、干部任免等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充分发挥党委在医德医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健全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医院信息化管理,通过运用合理用药软件、防统方软件、医德档案管理软件,包括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在内的医院信息技术,规范医疗服务和医疗收费,从源头纠正医务人员不正之风。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完善的医患沟通机制。完善医德医风建设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严格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对不适合本岗位工作需要的人员进行调岗或再培训。定期开展医德医风规范教育,通过廉政教育专题课、开展廉政教育讲座、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牢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专栏支撑保障建设

    1.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完善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探索试点,探索乡村医生订单免费医学生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制度。

    2.中医药人才培养行动: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挖掘本市中医专家,高薪聘请外地知名专家,加快中医人才培养。

    3.智慧医疗项目:2021-2023年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建设,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乙测评。2023-2025年完成医改业务深化项目建设,完成互联网+惠民业务建设,建成医疗大数据服务应用,构建数据湖,为居民、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管理人员提供大数据业务服务。完成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智慧医院建设、智慧卫监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切实加强对卫生健康规划工作的领导,积极成立工作小组,把规划具体实施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问责考核机制。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确保本地区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二)强化部门协同

    建立健全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目标,落实配套政策,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工作。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健康影响因素的监测与评价,开展环境污染与疾病关系、健康风险预警及防护干预研究,积极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完善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保障饮用水安全。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强交通隐患治理,减少交通伤害事件。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干预和预防,减少儿童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倒。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监测,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落实生物安全措施。持续改进和提升安全生产工作,预防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将卫生健康基础设施项目内容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三)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卫生健康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开展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评价过程中要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卫生健康规划的有效实施。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建立奖惩机制,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重大卫生健康政策、重大战略部署、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卫生健康行业良好形象,营造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广泛深入开展健康天长建设等主题宣传和教育培训,充分调动个人和家庭积极性,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与城乡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引导群众主动落实个人健康主体责任,提高对健康责任的正确认识,主动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