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长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10-18 10:43
    【字体:打印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决战决胜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抓好“五个聚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经济发展稳中提质,社会民生持续改善。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5%;财政收入53亿元,增长5%,其中税收增长12%,税占比上升4.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59元,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5元,增长10.5%。除财政收入外,其余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或超过年初预期目标。入选全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位列第88位;连续六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上升至第91位。

    (一)坚持精准施策,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工业转型稳步推进。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60个;完成工业投资112亿元。建成今麦郎饮品高速生产线、英发睿能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鑫铂铝业光伏支架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14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54家企业实施自动化改造。英发睿能等4家企业获批滁州市级数字化车间。缸盖公司入选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康集团建成仪器仪表CNAS实验室。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2家,总数突破50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达95家。成功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荣获制造强省“十强县市”第二名,滁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县市一等奖。

    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滁州市唯一。汊涧镇、仁和集镇获批省级示范镇,秦栏镇寿昌社区、铜城镇龙岗社区和杨村镇杨村社区获批省级示范村。龙岗社区获批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龙岗红色古镇创建4A级旅游景区工作加快推进,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天长段建设全面启动,上线手机智慧导览系统,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吾悦广场、荣誉酒店等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6家。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

    现代农业发展提速。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粮食总产84.4万吨。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唯一。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家,牧马湖米业进入全国大米加工企业20强,获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814家,家庭农场总数达1399家,稼农家庭农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2个。实施乡村振兴突破年行动,编制项目47个,开工39个,完工5个。4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部建成,在全省率先完成建设任务。成功创建2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入选全国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典型县。

    (二)坚持项目引领,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项目谋划更加深入。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四督四保”和“五项机制”,出台《天长市重大项目决策机制》。8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全年完成投资120亿元。启动“十四五”规划项目编制,谋划重大项目66个,总投资1468亿元。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立足天长实际,谋划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个,以项目实施推进战略落地。

    项目推进明显提速。制定《天长市重点项目帮抓推进工作机制》,坚持定期通报、定期调度,重点推进市级领导帮抓的40个重点项目和20个招商项目。宁淮高铁天长段确定站址,可研通过审查;宁天城际二期完成预可研编制;S205/S410铜城至冶山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完成工程总量50%;加快推进滁州东部干线天长段、天仪高速前期工作;南市区二期基础设施(一期)、中医院新区加速推进。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0个,竣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8个。

    要素保障不断强化。强化企业帮扶,建立健全企业诉求直通、月度问题协调调度、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定期督查等十项机制,着力解决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全年累计争取项目建设用地9512亩。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实现融资担保2亿元,城发集团12亿元企业债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为289家企业过桥续贷19亿元。佳诺威木业完成股改、鑫铂铝业完成上市辅导,新增省科创专板挂牌企业31家。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轻企业负担超6亿元。

    (三)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成功举办第29届人才科技节,发布最新科研成果8项,兑现奖补资金1200万元。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天长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2000万元引导资金;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长园区。与北京交通大学、重庆材料研究院等5家高校院所签订协议共建研发分支机构,总数达9家。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总数达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总数达115家。获批全省人才工作十强县,成功入围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重点改革成效明显。巩固农村股改成果,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农村“三变”改革实现镇村“全覆盖”,完成芡实、百合等特色产业“三变”改革首批试点。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金集镇、永丰镇共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1亿元。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开展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制定修订工作。深化综合医改工作,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被确定为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举办两期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培训班。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四最”营商环境。

    对外开放成绩显著。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评办法,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0个,实现到位资金178亿元,投资20亿元的晋能光伏组件、20亿元的鑫铂工业铝型材等一批项目签约。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通关单无纸化达100%,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落实。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18家企业入驻。新增外贸实绩企业75家,总数达450家,其中超千万美元企业10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增长12.2%。

    (四)坚持建管并重,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城市功能加速完善。实施续建、新建城建项目36个,完成投资24亿元,完工项目17个。复建了崇本门,建成红草湖北园、健康公园,打通学府西路、天佳南路、金集路3条“断头路”,同步推进东市区路网、西门老街改造、北门新白塔河绿化等工程。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巩固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三城联创”工作。探索文明实践“2631”工作路径得到省委宣传部肯定,并代表安徽省被推荐入围中宣部创新范例。

    生态文明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空气质量在滁州市名列前茅。完善河(湖)长制,完成域内重点水域管理和保护范围划界。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白塔河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到考核要求,釜山水库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保持稳定。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完成新街等4个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试点。完成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深化林长制改革,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

    金牛湖新区初具规模。设立金牛湖发展管理服务中心,招聘专业人员,充实工作力量;成立招商谈判小组,推进项目落地。完成征收房屋面积66万平方米,征收居民房屋1600户、企事业单位50多家。生态路网及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配套设施工程全面开工,天才小镇童世界部分业态投入使用,茉莉安居小区基本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雪中国”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电影产业基地、茉莉小镇、颐养小镇等重点项目正在洽谈中。

    (五)坚持民生优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认真实施33项民生工程、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1.4亿元,连续12年获滁州市一等奖。文化艺术中心、城乡供水一体化、天然气“镇镇通”等一批项目有序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使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1628万,城乡低保人员保障金1.6亿元,各类救助金1.3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个,棚户区改造1864套,危房改造328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千秋小学建成使用,益智九年制学校、西湖幼儿园、秦栏小学主体封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2.81%。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完善基层医疗设施,全民健康卫生服务有效提升。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创成省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市。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20多场,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近20次。开展“千秋雨露”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送戏进万村151场,送电影下乡1812场。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推动城乡居家养老三级中心建设。统筹推进社会福利、慈善失业、优抚安置等工作。

    社会治理不断提升。扎实推进“法治天长”建设,积极开展“七五”普法宣传,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天长”建设,聚焦工程建设及招投标、“套路贷”等重点行业及民生领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保持全省前列。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有效防范和遏制了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持续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基础不够扎实,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人才较为紧缺,高质量发展支撑不足;项目谋划引进的效果不佳,打基础、管长远、引领性的项目还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强度不够,区域融合发展水平仍需提升;资金、土地、用工、环保等保障仍需加强;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展不平衡;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的期望仍存在差距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和滁州市系列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天长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长。经济实力全国争百强、全省冲前三。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项目工作,夯实发展支撑

    招大引强提效。围绕“一区六园”主导产业,紧盯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产业转移,积极对接江北新区产业配套发展,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聚集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增链、补链、强链。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现到位资金145亿元。

    项目谋划提质。用好稳投资政策,编报省亿元重点项目90个,新开工21个,年度计划投资70亿元。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梯次格局,谋划“十四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100个。

    项目建设提速。以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为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的各项机制,对重点项目一对一、点对点服务,清单式推进,帮助项目单位解决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加快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加快强虹仿真丝面料、吾悦广场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晋能光伏组件、天长食品小镇等一批有牵引力的亿元以上项目,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5个。

    (二)聚力产业转型,振兴实体经济

    工业经济促转型。实施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制定“一企一策”,重点扶持壮大仪器仪表、电缆、玩具、食品等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全年实施重大工业和技改项目不少于100个,总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省级智能测控装置(仪器仪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智能化仪器仪表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家、亿元以上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

    现代服务业抓融合。巩固提升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成果,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进旅游业发展,加快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沿线驿站节点打造,积极创建龙岗红色古镇4A级旅游景区,推进老西门古城保护,规划开发一批农业休闲、红色教育、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链条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中心,持续推进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现代农业创优品。大力发展优质水稻、芡实产业,打造“天长优米”公共平台,建设优质籼米生产供给基地。提升“龙岗芡实”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加快永丰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铜城芡实产业园、秦栏池塘健康养殖园、大通稻虾共作示范园和畜禽精品养殖园建设。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农业“三品一标”。推广运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新增绿色有机产品5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总量继续保持滁州市各县(市、区)首位,增幅高于滁州市平均水平,争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强县。

    (三)深化改革开放,集聚发展动能

    巩固重点领域改革。涉农改革上,完成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稳步实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先行试点,积极争取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综合医改上,推进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工作,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级试点,推动人民医院三级医院创建。金融改革上,持续推进新型政银担、科技担、税融通等金融业务,发展产业基金,鼓励股权融资。开展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放管服”改革上,探索建立信息互通共享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对接科技、金融、政策、用工等方面供需信息。推行“不见面”审批和“零见面”服务,逐步实现行政审批网上申报、网上办理。

    全面对接长三角。规划衔接上,有效对接省、滁州市“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积极参与编制《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机遇,将我市一批重大事项和诉求纳入规划体系。项目合作上,开工建设宁淮高铁天长段,加快推进宁天城际二期、天仪高速前期工作。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天长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及仪器仪表研究院加快成果研发,拓展与长三角区域大院大所合作。推进金牛湖新区、滁州高新区等重点板块率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进滁州高新区与长三角区域园区合作共建。

    (四)统筹城乡建设,彰显城市魅力

    优化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以“五控”(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为抓手,实现PM2.5浓度明显降低,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推进白塔河流域整治工程,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行动,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严格落实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执法和查处力度,消除环境隐患。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

    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编制完成《天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实施城市重点项目38项,加快推进城南新区基础设施、高铁新区、文化艺术中心、中医院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二凤路、仁和路黑色化改造,启动千秋大道和石梁路东延、平安南路南延工程。扎实开展“三城联创”工作,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效,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取得决定性进展。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农贸市场等整治。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新时代的清风正气。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完善基础设施。围绕“一航两铁两高两带三环四门”总体目标,加快滁天高速天长段、S205/S410铜城至冶山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通省际、城区“断头路”“瓶颈路”,加快形成内畅外联交通体系。完成300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任务,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推进燃气“镇镇通”、老城区天然气扩面工程,启动城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建成220千伏陆营输变电工程。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宽带网络介入能力,加快5G网络基站建设。

    (五)发展社会事业,增进民生福祉

    关注热点民生。实施好33项民生工程、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确保财政配套足额及时到位。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木材公司周边棚户区、西外街棚户区改造。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实现“一家一站”建设全覆盖。

    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全市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天长二中新校区、第二小学等工程建设,启动石梁九年制(小学部)新校区建设。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茉莉花体育文化旅游节知名度,办好皖东开秧门农俗文化节、千秋剥节等文旅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开工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好困难群众帮扶,继续结对帮扶萧县。继续做好统计、爱国卫生、民族宗教、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服务等工作,支持工会、工商联、共青团、妇联、文联、侨联、科协和红十字会等群团工作。

    提升治理能力。持续开展“七五”普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市、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平安城市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遏制黑恶犯罪长效机制。加快建设“雪亮工程”,建设标准化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妥善处理涉企、涉农等领域信访矛盾。推进“信用天长”建设,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道路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特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