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级政策文字解读】《天长市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0-09-10 15:16
    【字体:打印

    《天长市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政策解读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2018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着力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互联网+教育”,建设智慧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2018910日,李国英省长在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指出,智慧教育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求在省级层面对智慧学校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王翠凤副省长深入金寨、合肥等地开展了调研,并专题研究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政府要求,省教育厅编制了《总体规划》。 201932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1975日印发了《滁州市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通过实施天长市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项目后,使我市智慧学校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丰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和应用水平居于滁州市先进行列。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天长市教育体育局依据省、市智慧学校建设规划要求,结合天长市实际,编制了《天长市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经合法性审查、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后向市政府报送《天长市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送审稿。

    (四)工作目标

    2019年,全市已建成和提升了包含1所乡村中小学在内的共计15所学校智慧学校基础环境。

    2020年,规划完成31所中小学智慧校园基础环境的完善和提升工作,普及智慧教学应用系统;建成并推广和使用市级中小学智慧管理平台;建成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及公、民办幼儿园的智慧学校统一运维机制;逐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21年,规划完成50所中小学智慧校园基础环境的完善和提升工作,普及智慧教学应用系统,逐步推广和使用市级中小学智慧管理平台,完善统一运维机制,进一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22年,规划完成全部68所中小学智慧校园基础环境的完善和提升工作,普及智慧教学应用系统,全面推广和使用市级中小学智慧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统一运维机制,进一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主要任务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深入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建设思路。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2019-2022年分年度建设目标任务。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明确了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人才队伍和基础环境建设为支撑,构建“5项基本功能+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第四部分,重点工作。主要是“六项工程”,包括智慧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工程、智慧教学应用普及工程、中小学校智慧管理工程、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智慧学校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第五部分,保障措机制。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技术标准、统筹资金投入、加强安全管理和加强绩效评估。

    (六)创新举措

    一是坚持全面规划。牢固树立全市 “一盘棋”发展思路,全面规划了我市智慧学校建设思路、建设内容、重点工作和保障机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二是突出补齐短板。坚持从农村做起,优先推进教学点和乡村中小学,到2022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三是聚焦需求牵引。立足我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同时又适度超前,提出了智慧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工程等6项重点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优先保障教育教学急需,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系统建设,智慧文化、智慧管理、智慧生活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等设备资源实现升级,不新增投入。四是注重优质资源广覆盖。加强省资源平台应用,利用智慧教学系统实施县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统一技术标准。

    (三)统筹资金投入。

    (四)加强安全管理。

    (五)加强绩效评估。

    ()下一步工作

    按照《天长市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予以实施,不断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师生应用水平,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