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发展规划】天长市经信局过去5年工作总结和未来5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1-11-15 10:18
    【字体:打印

    经信局过去5年工作总结和

    未来5年工作安排

     

    过去5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增长持续平稳,工业实力显著提升

    大力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92%,规模企业总数达529家,位居全省县级第一,比“十二五”期末净增加11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达182家,净增加46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达10家,净增加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4家,比“十二五”末新增30家。天大集团、天康集团连续多年位居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前列,缸盖公司荣获滁州唯一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空间布局特色鲜明

    发展提升了仪表光电缆、电子元器件、健康食品、玩具服装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了以英发睿能为首的新能源、亿帆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蓝瑟智能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已从“十二五”末的20.7%,提高到目前的35.9%。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照“1+6”园区发展布局,综合运用产业规划、立项审批、要素供应等手段推动主导产业集中集聚、做精做强,形成了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三)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增长后劲快速增强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将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作为“牛鼻子”工程来抓,深入实施“双百”技改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新上430个亿元工业项目和技术项目,超过“十二五”一倍以上,建成了今麦郎8条高速线饮品和年产35万吨挂面、强虹实业扩建、嘉士伯精酿中心、安缆集团核级电缆等一批重大项目,不仅支撑了工业总量规模的扩大、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后劲,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普遍提高

    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方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精品制造三大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十三五”以来,全市建成了12家省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新增成院士工作站4家,总数达8家;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总数达29家;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各2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6家,总数达115家,每年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00件。

    (五)要素保障持续有力,营商环境全面改善

    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系帮扶企业等八项制度,先后开展了优化金融环境和“三比一增”等系列帮扶活动,使企业问题在一线反映、问题在一线解决、作用在一线发挥。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续贷“过桥”资金,累计为985家企业发放了51.6亿元过桥资金。创新出“一表制”办理模式,帮助200户工业企业补办了100多万平方米厂房权证。出台了《关于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发展质量的若干意见》,共处置僵尸企业55家,清理工业用地1700多亩。

    2021年工作总结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因去年同期防疫物资生产大幅增长,导致同期数较高,使今年1-2月份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滁州市仅列第5位,后在我局奋起直追下5月份已前进至第3位,从6月份起我市上报当月增速和累计增速又多次位列滁州第1,但统计部门对我市增速打折较多,一直保持第3位次。

    (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今年1-9月份,我市新建项目入规18家,在滁州市各县市区中遥遥领先,也创我市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可增新建企业入规30家,新增产值150亿元,为我市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预计新增成长型企业入规30家,将继续保持全省县级规模企业第一的位次。

    (三)龙头培育加快推进

    今年,我局针对我市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特别是缺少百亿元、50亿元以上企业的问题,继续深入开展了仪表电缆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等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预计今年天大铜业将成为我市首家百亿企业;天大环保(天大石化)接近100亿元;天康集团首次突破50亿元;鑫铂股份突破30亿元,力争达到40亿元;英发睿能(英发德盛)突破30亿元。全年新增百亿企业力争达2家,新增50亿元企业1家,新增30亿元企业2家,新增10亿元企业1家,总数达5家;新增亿元企业20家,总数达120家。

    (四)项目争取硕果累累

    我局通过向上争、向下挖等方式,帮助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各类奖励政策和资质认定。推荐天康集团等27家企业申报省“机器换人”政策,安缆集团等16家企业申报省“工业强基”政策,预计我市将获批各类奖励资金3000万元左右;安缆集团、天康集团、英发睿能、富安电子获批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总数达8家;鑫铂铝业、英发睿能、晶锋集团、凯奥新能源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7家;海纳电气、和爱电磁、安邦电气获批“三首”认定,总数达5家;春辉集团、康弘石油管材、佳偌威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32家。

    (五)腾笼换鸟纵深推进

    今年以来,我局针对高新区僵尸企业已基本出清现状,将发力的重点放在各镇街中小僵尸企业上,通过正向引导、反向倒逼等方式,逐企开展清理盘活工作。1-10月份,全市共盘活21户企业500多亩有证用地和10.2万平方米有证厂房,为一批优质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用地保障。

    (六)转型发展提速增效

    通过宣传引导、培训交流、政策激励,使全市企业普遍认识到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年1-10月份,天康集团、鑫铂科技、今麦郎饮品、康宁实业等40多家企业已投入了31.38亿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安缆集团、天康集团(仪表)、英发睿能、富安电子已建成智能化车间;组织以天康集团(电缆)为龙头,引导和整合全市中小企业建设电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将行业内企业的生产设备与平台互联互通,使每一户企业都能适时掌握每一台设备的生产效率、能耗水平、物耗水平、产品质量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查找问题短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10月份,普力斯特测控技术(天长)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我市将充分发挥该公司中德合资的优势,持续吸引德方优秀的科研技术和科技力量为我市仪器仪表这一主导产业注入新动能。 

    未来5年工作展望

    (一)全面实施智能改造。

    即将出台的《关于“对标江浙沪”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为纲领,在全市主导产业规模企业中,按照“先大后小”“先行先改”为原则,分产业每年实施十个智能化改造项目,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企业通过装备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运营网络化等方式实施智能化改造。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完成的工作思路,实现我市规模以上企业脱胎换骨式改造。

    (二)全面开展科技创新。

    真正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大市场为平台、以科技项目为引领、以招才引智为支撑,全面实施产研互联互通工程,将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全部接入到科技大市场,通过在线技术咨询、远程技术支持、订单产品研发等方式,打通产学研合作瓶颈,全面提升我市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十四五”全市亿元以上企业基本建成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三)全面启动高铁经济。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招商的发展思路,谋划在我市高铁新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瞄准轨道交通、通信讯号、半导体等高端产业,通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发展,全力做好高铁经济文章。同时,设立铁路投资公司,为高铁站区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四)全面实施产业升级。

    以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为方向,制定产业升级目录和产业准入目录,按照强链、补链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全力引进一批体量大、技术先进的产业上下游企业,引领和带动我市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科技研发、内培外引、合作共建等方式,打造以天康仪表、鑫国仪表为依托智能传感产业园,以蓝瑟智能、译琥科技为依托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五)全面推动园区集聚。

    按照“一区六园”的发展规划,努力将滁州高新区打造成以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传感为特色的高端产业的核心区;汊涧镇以今麦郎为依托,引进一批产业上游配套企业打造中国食品小镇;秦栏镇以建设智慧小镇为契机,全力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向新一代电子信息方向发展;铜城镇以仪表电缆、精细化工,杨村镇以医药医疗、金属制品,仁和集镇以实验室装备、节能环保,金集镇以轨道交通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四、2022年工作安排

    (一)总体目标

    1.工业实力更强。2022年是实施“个、十、百、千”工程的开局之年,计划全年将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5家、十亿元以上企业8家、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左右。

    2.产业结构更优。围绕“1+3+N'”产业体系,通过建链、补链、强链,推进优势产业外延集群扩张、内涵裂变提升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在光纤光电缆、新能源光伏、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链中有若干个十亿、百亿企业为龙头,若干个亿企业为骨干,若干个规模企业为载体的梯队发展企业群体。力争到2022年底光纤光电缆首位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新能源光伏、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3.发展空间更广。以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为契机,在宁淮高铁、宁天城际之间与江北新区毗邻地区大手笔谋划建设一期10平方公里的金牛湖新城智能制造高端产业走廊,并逐步向北连接滁州高新区,面向长三角,承接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将产业走廊打造成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4.发展质量更高。全面启动实施“亩均绩效”改革,按照资源集约、效益优先、优胜劣汰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汇聚、向高新项目集聚,倒逼低效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优质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5.工业能源更绿为应对“双碳”新要求,启动工业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工作,率先在工业领域开展推动非化石能源从补充性能源向替代性能源转变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设屋顶太阳能电站,帮助管道燃气线路外的企业向有关部门报批建设自备气站。引导企业增强节能意识、开展节能改造,增加先进节能低碳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为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措施

    1.以专精特新为导向,扶持特色中小企业。根据“梯次入库、重点培育”原则,加速推动一批小微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方向发展。一是做大特色中小企业规模群。围绕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特种泵阀、通用设备、实验装备、玩具服装等传统行业细分市场,着重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聚力研发一批高附加值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较高、辐射带动较强、市场份额较大的特色产品、省内首台套产品,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群。二是培育特色中小企业升级版。发挥好、运用好《进一步发挥专精特新排头兵作用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0〕4号)政策文件,聚焦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小微企业,纳入到“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通过建立特色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运行质态好的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增强特色中小企业竞争力。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向行业“单打冠军”发展,在行业细分领域树立铸就一批细分市场的知名品牌企业,通过定制化培育、精准化服务,进一步加强标杆企业示范带动、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2.以百亿企业为目标,培育龙头链主企业。建立百亿企业培育库,将天大铜业、天康集团、英发睿能、天大环保、鑫铂股份列为培育对象,力争到2022年底天大铜业天大环保已率先实现百亿目标的基础上,天康集团、英发睿能鑫铂股份分别突破60亿元、50亿元、50亿元一是加强领导,专班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百亿企业培育工作领导组,并在培育企业中分别建立一个由市级主要领导牵头帮扶专班,实行“一户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份计划、一帮到底”的“五个一”服务推进机制。二是一企一策,精准发力。根据每个培育企业的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制定一企一策、精准滴灌。天大铜业:落实《关于扶持仪表电缆产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政策》文件精神,鼓励本土电缆企业采购天大铜业产品,确保2022年天大铜业百亿的基础实现更大突破三是政策激励,激发动力。项目支持:建立项目申报评价机制 ,强化统筹,优先帮助培育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过程支持:对培育企业每上一个十亿元台阶,给予相应奖励,实现百亿目标后,在奖励100万元规模突破奖的基础上,再一次性奖励企业300万元。重点支持:5家培育企业按原招商协议、产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确定的优惠政策给予税收、固定资投入等奖补,政策中途到期的可延长至2023年;对天大环保、天康集团、鑫铂股份(鑫发铝业)年度新上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给予差别化政策扶持四是要素助力,事半功倍。对培育企业新建厂房按“绿色通道”给予办证,增加企业有效抵押物;督促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授信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利率优惠;帮助培育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集合债;设立10亿元百亿企业培育基金,采取委托贷款的方式,对完成年度任务的培,按完成目标进度给予信贷支持;积极通过争取重大项目点供、增减挂钩等方式,优先保证培育企业项目建设用地。

    3.以产业升级为核心,打造领军产业集群。围绕“1+3+N”产业体系,坚持新兴产业招引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重,组建工作专班,制定产业发展方案,建立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着力将光纤光电缆、智能仪器仪表、新能源光伏打造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将装备制造、健康食品医药医疗器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国内有影响产业集聚区。

    4.以南向发展为重点,建设跨界合作平台。深度融入长三角,紧扣“同城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重点是要突出交通相联、产业协作、科技共享、人才互动、园区共建,当好大江北、长三角的合作伙伴,通过借力、借智、借势,全面实施建设跨界合作平台。一是大手笔擘画发展蓝图。紧抓宁滁对接合作成果机遇,以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为契机,在宁淮高铁、宁天城际之间与江北新区毗邻地区大手笔谋划建设一期10平方公里的金牛湖新城智能制造高端产业走廊,通过与长三角国家级园区合作共建、民资代建代管等多种形式,在产业走廊中建设一批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等各具特色的园区,带动金牛湖新城三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努力将产业走廊打造成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二是大力度推动高新区南进。以正在建设的高铁站区和即将建成的滁天高速为契机,调整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向南规划终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新一代电子信息、轨道交通产业园中园,并与金牛湖新城智能制造高端产业走廊相向、相接,形成梯次发展、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发展新格局。

    5.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倒逼低效企业升级。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历史转折的关健节点,日趋短缺的资源要素已无法支撑低水平发展,面对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主动节约资源、主动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是全面实施亩均绩效改革。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采取先规上后规下的方式,利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实际用地5亩以上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全覆盖。选取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用能开票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支出占开票销售收入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参评企业分为ABCD四级进行结果运用。二是全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按照A级优先保障,B级积极支持,C级相对控制,D级严格限制的原则,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评价结果在奖评、用能、用地、信贷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推进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或资产瘦身,切实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

     

     

                             2021年11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