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概况信息 > 历史人文

文化名人 - 金士善

发布时间:2017-01-11 17:36 来源:天长市 阅读次数: 字体:【  

  金士善,字丽泉,天长长兴集人。清光绪三年(1877)生,14岁起攻读医书,20岁为乡里塾师。讲授之余潜心于医典草药,乡人有患常见病者,金士善每每按药书草图寻来草药.以后又常按症处方,甚有效果。长兴集一带地处荒山僻野,交通闭塞,百姓缺医少药,深受贫病交加之苦,金士善学医识药、救人济世之心更加坚定。25岁起毅然辞去馆师,专攻医学,博览《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熟读《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等。28岁于长兴集开业行医。
  金士善谦恭和顺,谨慎不苟,十分注重医德。他常用孙思邈的名言激励自己并教诲门生:“凡为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在医术上深研理论,勤于实践,不久即在当地有了影响,行医足迹遍布天长、六合、仪征一带。他平日洁身自好,布衣素食,不饮酒、不吸烟。遇到特别穷困的病人,他不仅不收诊费,还在药方上角注明药方由他付钱,因此人呼之“金善人”。
  金士善尤善调理脾胃之病,平素施用参苓白术散一方有独到之处。有病人王某,素有脾胃虚损之象,曾为内弟婚娶操劳过度,加之厚味贪杯,以致身体、双目皆黄,尿如栀汁,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微喘,倦怠嗜卧,数月不能自愈。曾以龙胆泻肝汤、菌陈蒿汤类治之,除目黄稍减外,而肤黄纳差、神萎气怯之象益发加剧。金士善详察病情后说:“大黄山栀之类,虽可入肝经,清温热,但大苦大寒,必然先伤脾胃。脾胃是先天之本,标实不去,本虚难愈。刻下正是溽暑连阴,天湿与脾胃交困,因此病情加剧。应当先补脾胃之本,以克因虚而湿气稽留之邪。”处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少量黄柏,病者服半月即告痊愈。金士善在妇科病医治方面效法明代张景岳,更擅长经带,立论施治,遣方用药,多注重温补。有一妇女,年40而不孕,以圣愈汤加宣郁通经汤寓攻于补,仅诊三次即怀胎妊子,传为佳话。
  金士善为人厚笃,从不卖弄玄虚表现自己。在医学上主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搞门户之争。一次他去江苏樊集药店应诊,刚至街头,忽然窜出数人,口出秽言,以阴沟淤泥掷污其棉袍大褂。金士善明白,这是当地庸医因嫉妒而策动的闹剧。虽然他少时习武,有过人之力,但此时伫立无言,亦无怒色,一笑置之。至药店后,脱去外衣,照常务诊。
  金士善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天长医学会副理事长。建国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学会理事。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虽已年迈,越发精神振奋,常常废寝忘食。不仅在医疗服务上毫不松懈,更以极大的热忱培育中医后备队伍。先后收弟子10余人,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他曾经自书对联“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和中堂“聪明正直”,以为座右铭。
  金士善一生积累验方医案甚多,晚年由学生整理成医案数卷,“文化大革命”中散失。1966年逝世,享年89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