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概况信息 > 历史人文

文化名人 - 戴星甫

发布时间:2017-01-11 17:35 来源:天长市 阅读次数: 字体:【  

  戴星甫,原名宗枢,字星甫,天长县龙冈镇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父戴荩臣,为晚清秀才,家中开设广生堂药店,有四子,戴星甫排行居三,故人称戴三先生。戴星甫幼承庭训,苦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从兴化名医魏小泉学中医。兴化地湿,夏日多蚊,戴星甫常置灯帐外,身屈帐内夜读、抄书不辍,5年学成,背弓而目近视,加之他生性好静,讨厌世俗应酬,因此,背后人又呼之“戴三瞎子”。
  戴星甫兴化学成后,即回龙冈家中坐堂行医。他重视医学理论的探讨,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均曾下苦功攻读,深得要领,对魏小泉家传私授的临床经验,尤能心悟力行。他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之说改为“熟读王叔和,还要临症多”,认为学问经验兼得始得称为良医。
  戴星甫40岁左右医术趋于成熟,以擅长治疗疑难杂病、温病重症而誉满江淮。他的脉学造诣甚深,诊脉时不兼询病情,不许旁人插问、交谈,端坐平息,合目凝神,三部九候,一丝不苟。对危重病人.不仅循鱼际,究尺肤,尚详切趺阳,每诊一人,约需20分钟。戴星甫认为:脉势从容不迫,至数均匀为有“胃”气;脉势柔和而有力为有“神”;尺脉重按能应指者,是为有“根”。常对学生说:“病危虽险,而脉有‘胃’、‘根’、‘神’者,皆可救药。”
  民国31年(1942)夏、秋间,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患温热病,高烧长期不退,身上隐隐可见斑疹,且偶说胡话。由于日军对根据地封锁严密,西药紧缺,师卫生部部长宫乃泉等虽精心治疗,病情并未好转。戴星南详细检查后,断为“阳明腑实症”,直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其中主药生大黄一味即用至100克,中药店惧药量过重,擅自改配熟大黄,又减分量,服用后并不见效。戴星甫坚持用生大黄100克入方中,并亲自监煎视服,果然便通热退,转危为安。
  解放战争时期,戴星甫一度寓居天长城内行医。时有松柏堂药店女主人,称自成年以来,每次小便牙齿即痛,便完则痛止。曾在扬州医疗好长时间,没有效果,近二十年耻于求医。戴星甫为她开六味地黄丸作汤,力补骨脂9克,服5剂痛即减轻,再服5剂再也不痛了。他的学生对此怪病机理不解,他说:“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溺时齿即痛,肾虚也。此症书中无记载。辩证推理得之耳。”
  戴星甫有很深的鸦片烟瘾,由于吸毒成癣,以致身懒力衰,每日傍午才起床,一天看病不过七八人次。
  戴星甫古文功底甚深,书法有黄山谷风,曾手抄《魏小泉医案》6册,全篇无一错字、漏字和涂改。他书写处方十分考究,喜用八行纸书写。每当为病人诊察完毕,即引经据典大发议论,口授学生以毛笔正楷先写脉案,脉、因、证、治皆备,洋洋一二张纸,犹如论文;次写方药,定用量,审阅后如满意,即在末页左上角亲笔写明药的剂数,下角盖个方寸许的压脚印。有时自己执笔,书法工整洒脱,常有人作珍品收藏。戴星甫著有《临床验证手录》一书,惜未印行。民国37年2月8日,戴星甫逝于小金沟(今江苏金湖县),终年52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